中级汉语综合课语法点的分类教学和对应性练习①

2014-10-13 07:41李绍林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综合课数量词人称

李绍林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北京100083)

0.引言

汉语综合课又可称为精读课,一般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次,本文的研究针对中级汉语综合课,为了简洁,以下简称 “综合课”。综合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语法教学,有研究者指出: “中级精读教材应承担至少90%的中级语法项目”。 (赵新、李英,2004)可以看出,综合课语法教学的水平和效果对这门课以至整个中级阶段的汉语教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综合课语法教学的水平必须谈练习问题。胡明扬 (1999)曾指出: “我们的教材练习比较少,而且不少有 ‘硬凑’的痕迹。每一种练习要多少个就凑个数。在课文、语法、注释方面花的功夫多,练习下的功夫不够。”杨翼 (2010)更深入指出: “鉴于在一些对外汉语教材中存在不少粗制滥造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练习题,练习题的有效性也日益得到关注。有效性就是衡量练习题质量优劣的最重要的指标,有人称之为练习效果。如果练习题的有效性差,那么题量充足、题型丰富就失去了意义,练习目的也无法实现。”

练习质量不好、缺乏有效性首先是练习的针对性不强,我们曾对3部中级汉语综合课教材②《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简称 《桥梁》; 《标准汉语教程》 (中级),简称 《标准》; 《发展汉语·中级汉语》,简称 《发展》。的共有语法练习题型进行过统计,结果如下: (1)改写句子,(2)用指定词语完成句子,(3)用指定词语完成对话,(4)模仿造句,(5)造句,(6)将词放入句中合适的位置,(7)改正句中错误,(8)选择词语填空。

可以看出,这些教材设置的语法题型多为传统题型,且题型较单一,欠缺新意和创新。3部教材的题型使用次数相加,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 “用指定词语完成句子” (73次)、 “造句” (68次)和 “模仿造句” (45次),这个题型使用频率说明,这3部综合课教材的语法练习仅仅有两三种主打题型。而综合课的语法复杂多样,这样 “以简驭繁”,其效果可想而知,语法练习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必须有多样化的题型进行针对性训练。

下面将以 《桥梁》的语法点为例进行必要的说明,再统计 《桥梁》 《标准》 《发展》的语法点,找出语法点的特点后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再针对每类语法点的特点提出对应性的练习题型。

1.综合课语法点的分类教学

1.1 依赖语境的语法点

语境涵盖的内容很广,它是语句中由一系列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系统,句子的上下文是语境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语法点都有其出现的上下文。不同语法点对上下文所依赖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语法点的依赖程度较弱,有的则依赖性很强,在教学时,对后一种语法点必须讲清楚它的上下文。

例如, 《桥梁》第10课 《写在助残日之前》对语法例释 (五)“不是……而是”的解释是:用于选择复句,表示两种事物比较之后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

这样的解释太宽泛了,对于留学生来说,很难和其他表示选择的句式区分开来,而且,更不可理解的是,类似 “我不是日本人,而是韩国人”这样的句子,为什么不直接说 “我是韩国人”呢?这不是更简明吗?其实,这个语法点的使用条件是:针对上文一个错误判断的回答,这个错误判断常表现为一个错误的提问,例如,如果有人问一个韩国人: “你是日本人吗?”这个韩国人才可选择 “我不是日本人,而是韩国人”来回答。如果上文没有一个携带错误判断的问句,是不能使用 “不是……而是”的。余晓环 (2004)把这种句式称为“语义否定”,就 “我不是日本人,而是韩国人”这句来说,就是对问句 “你是日本人吗”中的 “日本人”的否定。

再如语气词 “吧”,它在祈使句中表示“建议、商量”义时,那就是在几种可能的选择中 “择优选取”,所以上文要出现供选择的若干项目,例如向对方提出建议 “你买这种红色的衣服吧”,对方在上文肯定会提到 “红色、黄色、蓝色”等各种颜色的衣服或 “买哪件衣服”的话题。汉语教师都知道,韩国学生使用“吧”的频率非常高,但绝大多数是误用。因为他们经常是在不需要 “建议、商量”时使用“吧”,常常使听话者不知道他们商量什么事情及和谁商量。李苏明 (2011)对 “时间不早了,我该睡觉吧”这个韩国留学生的句子分析道 “不存在商量或者猜测的语气,所以应该改成更加肯定的 ‘我该睡觉了’”。

这一类语法点在这3部教材中主要有以下一些 (见表1,下页):

1.2 同现词语的语法点

讲汉语语法,词类里的 “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是最受 “厚爱”的,教材常常用很大篇幅重点介绍,教师的讲解也条分缕析。名词、动词、形容词固然重要,但是,副词、助词、介词、语气词等也不可忽视, “这些 ‘小词’的作用不可小视,它们在交际动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远远超出常规意义上一个普通词汇或结构的作用。” (冉永平,2004)而像 “名词(主语)+动词 (谓语)” “名词 (主语)+动词 (谓语)+名词 (宾语)”等基本格式仅在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但在汉语实际交际中,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极少这样光秃秃地出现,几乎都要用上一些 “小词”才能把句子的时间、动态、程度、频率、语气等清楚地表现出来,成为可接受的句子。下面是留学生的句子:

(1)来中国七个月以后,他不觉会说汉语。

这句的语法点是 “不觉”,要是按照一般的讲法是 “副词” “后面应该用动词” “没有感觉到事情出现或者发生”等等来衡量这个句子,完全符合这些条件。然而,我们感觉这个句子还是不地道,需在后面加个 “了”就没问题了,也就是说, “不觉”必须与 “了”同现, 《桥梁》第四课 《醉人的春夜》给出的5个例句也都带有 “了”,这就进一步证明了这个同现规律。

第二十四课 《陕北姑娘》语法例释 (五)“明 (明明)”,如果仅按教材的解释 “很明显的、清清楚楚地、确实地”,学生会造出 “我知道今天明明下雨,所以我今天带了雨伞”这样的错句。通过分析教材给出的9个例句可以看出,其中5句带有 “但是”类转折词语,4句带有 “怎么、为什么”等疑问词,我们可以列出这个语法点的两个格式: (一)“明明……,但是……”和 (二)“明明……,怎么/为什么……?”让学生练习时连同现词语一并使用,效果很好。

表1 :依赖语境的语法点

汉语毕竟不是留学生的母语,即使是高水平的学生也很难观察到需要与语法点呼应搭配的其他词语,况且,在很多情况下,同现词语也不是赫然地和语法点并列在一起的,这就需要教师多留意语法点的 “左邻右舍”,并及时向学生指出来。表2中列出一些这类语法点(见下页):

表2 :同现词语的语法点

1.3 适配人称的语法点

由这类语法点构成的句子对主语的人称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主语的人称选择得不合适或者不搭配,则会出现问题。遇到这类语法点,留学生用错人称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常见两种现象:

第一种是错用。在某个特定的格式中应该用人称代词A,却用了其他人称代词B造成错用。 最典型的是 “不要”。 在 “不要 + 动词 +宾语”结构中,留学生经常在主语的位置上使用 “我”。 例如:

(2)我今天不要上课。

(3)我不要去饭馆吃饭,太贵了。

这两句都不能用 “不要”,例 (2)可用“不能” 或 “不想”, 例 (3)可用 “不想”。 这里的 “不要”就是 “别”的意思,表示 “劝阻或禁止”某人的行为或动作,这种句子是祈使句。关于祈使句的主语, 朱德熙 (1982)说得很明确: “祈使句的主语只能是 ‘你、你们、您、咱们、我们’ (包括式),不能是第一人称代词 ‘我’。”留学生用错人称 “我”的原因是由于泛化,他们在基础汉语学习阶段学过“不要 +名词” (如:我不要苹果)这样的结构,后来在很多场合已经用习惯了 “我不要”这个结构,现在把句中的 “名词”换成了 “动词”,变成了祈使句,学生依然这样说,造成了错用。

第二种是滥用。在某个特定的格式中无需使用人称代词,却用了人称代词。这种误用现以第十九课 《健忘的教授》语法点(三)“不瞒你们说,我也买了今天的球票”为例来说明。 《桥梁》对这个语法点的说明如下:表示对某人不隐瞒,很坦率。说话人所说的话往往是不轻易告诉别人的。

学生就以为既然是 “我”要告诉听话者一件不能告诉别人的事情,对听话者不隐瞒和坦率,所以,就说出 “我不瞒你说” “我不瞒朋友说”,误加了人称代词 “我”。和 “瞒”类似的还有 “看” (看起来)、 “说” (说起来)、“算”等,如果只看这几个词,确实是动词,留学生不仅知道动词前面可以加上人称代词,而且,他们以前在这几个动词前面也加过人称代词进行表达或者听到过这样的表达,所以就想当然地在这几个语法点上也加上人称代词,导致了误用。如:

(4)我看起来今天要下雨。/这事我说起来很奇怪。 /我算这本书不太贵。

因此,语法教学不能忽视人称问题,像上面几个语法点,教学时不要以为学生都懂得而只是 “点到为止”,应该深入讲解,例如,讲祈使句要讲清这种句子主语的人称特点,讲解插入语 (上面的 “不瞒你说、看起来、说起来”等)要连带介绍它的独立性和定型性,不可随意添加成分,涉及到表达 “感情、表情、心理、意识”等语法点 (例如:忍不住),要强调主语须是指人的名词和代词,不能把动物“人格化”。

下表列出和人称代词有关的几个语法点:

表3 :适配人称的语法点

1.4 满足数量的语法点

陆俭明 (1988)指出 “某些句法组合如果没有数量词就不能成立。”并举出8种必须带有数量词的句法组合,例如下面的组合没有数量词就不能成立:

*盛碗里鱼 盛碗里两条鱼

*扔河里石头 扔河里一块石头

综合课语法教学同样要重视数量问题,也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挖掘。

和数量有关的语法点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某些语法点后面必须有数量词出现,或者其有几个用法,其中的一个用法必须有数量词出现。例如 “一连” (第十课 《写在助残日之前》),教材举出6个例句,在 “一连”后面分别是 “四天” “几十场” “几天” “几口” “两封” “两遍”等6个数量词, “一连”这种语法点需要数量的特征比较明显。而另一种则是没有明显的数量词,但暗含数量的,这是一种 “主观量”。 (李宇明,1999)例如 “总算” (第一课《我的 “希望工程”》), 《桥梁》 的解释是 “表示经过较长的时间或很大的努力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从这个解释中就可以体会出来是含有较长的时间量的,下面是教材的例句:

(5)这些人总算走了,我可以睡觉了。(暗含:这些人在 “我”家的时间很长)

(6)试验成功了,大家总算没白努力。(暗含:大家搞试验时间很长)

如果不给留学生指出 “总算”的这个特点,句子携带的时间量不够,句子就不能被接受,如 “我来北京学习汉语刚一个月,总算把汉语学会了”这个句子就有问题。下表中列出和数量有关的语法点:

表4 :满足数量的语法点

1.5 说明

上面对语法点做的分类,主要是根据语法点在教材中出现的结构、语义和用法,提醒教师注意这些特点并进行针对性教学。每个语法点的用法都不是单一的,由于这种分类并不是对某个语法点的全面描写,所以,对于课文里没有涉及到的方面并没有涉及。实际上,教材中的语法例释也都是比较 “专一”的,主攻方向很明确,我们的分类标准也限定在教材的范围内。

正像词语的多义一样,语法点绝大多数也有多种用法,但这多种用法并不是平列的,而是有主有次、有轻有重的,对留学生的语法教学应该先教那些主要的、重要的用法,例如“轻易”这个语法点,上面指出其同现词语是“不”,构成 “轻易不/不轻易”的否定格式,有研究者 “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调出全部共计723个 ‘轻易’的用例,逐个进行考察。 ‘轻易’用于否定意义的句子达到597个, 占 82.6%。” (白荃、 岑玉珍,2007)再如 “从来”, “在 CCL语料库里,……带有‘从来’的语料共15,226条,其中带有 ‘从来不’ ‘从来没 (有)’ 的语料有11,243条,占总量的73.84%。” (李晶晶,2013)根据这些数字,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假设留学生学会了 “轻易”和 “从来”的否定用法,就能用对82.6%的 “轻易” 和73.84%的 “从来”? 如果这样理解正确,那么, “轻易” “从来”的否定结构就是教学的重点,应该加以强调。

2.不同类别语法点的对应性练习

2.1 题型设置的针对性问题

上文把语法点分成了4类,为求简便,简称为 “语法一、语法二、语法三和语法四”。练习题型的设置要考虑到这4类各自不同的特点并体现这种特点,否则,如果缺乏练习的针对性,或称对应性,练得再多,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关于针对性,我们有下面一些看法。

“语法一”的练习重在设置上下文,使学生明白在什么样的语境框架中才能使用该语法点,从而认清语法点和其应嵌入框架的必然联系,将来学生在使用这个语法点时,会从大脑存储中连同该语法点的上下文一同提取出来。

为 “语法二”设立的练习,目的是强化与语法点同现的词语,使学生一使用这类语法点立刻就想到该语法点的同现词语及其同现词语在语法点前后出现的位置,使语法点和它的同现词语粘合成为一体嵌入学生的记忆中。

“语法三”涉及的人称有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的区别,也有主语须是指人的词语,不能是指其他动物的词语的区别,还有需要不需要人称主语的区别。因此,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性练习。

“语法四”除了暗含数量的以外,其他的都需要有数量词同现,细分起来,这些数量词仍有区别,有的需要的数量要大、拒绝量小,有的则相反;还有的语法点要求的数量词的类别比较单一,比如, “距”后面只可以是 “表时间和距离”的数量;有的语法点需要的是固定的几个数量,如 “略微”后面绝大多数情况下只可出现 “一下、一些、一点儿、一会儿”等4个,这些特点都需要做针对性的操练。

2.2 4类语法点的针对性题型

题型一: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

这种题型由问和答两部分组成,又细分为如下两种格式:

一种是其中一部分给出语法点的上下文(语境),另一部分用该语法点进行回答。例如:

(7)A:今天是星期五吗? (说明:提出错误判断,实际上今天是星期三)

B: 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而是)

第二种是给出语法点所在的答句,要求写出上下文,也即还原语境。例如:

(8)A:__________________?

B:他不是我的老师,而是我姐姐的老师。

题型二:选择正确项目

这种练习样式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语法点设置选择的项目,例如:

(9)A:今天他去哪儿了?

B: 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区别 “不是……就是”和 “不是……而是”两个易混淆的语法点)

a.他不是去图书馆了就是去商店了。

b.他不是去图书馆了,而是去商店了。

(10)我们再也不去那个地方玩 ( )。(说明:选择和语法点 “再也不”的同现词语)

A.吧 B.过 C.了

(11)小李并没有找到工作, ( )不要相信小李的话。 (说明:选择合适的人称)

A.我 B.你 C.他

(12)___________________他今年有二十一岁了。 (说明:有无人称的选择)

A.我算起来 B.算起来

(13)我很喜欢这本书,一口气就看了( )。 (说明:选择合适的数量)

A.二十分钟 B.三个小时

题型三:排列句子顺序

给出3~4个句子,让学生判断语法点所在句子的位置和其上下文,把它们排列在一起,以便熟悉语法点和其语境的框架结构。例如:

(14)A.原来他今天病了

B.他一直是每天都上课的

C.怪不得他今天没上课

题型四:把句子后面的词语填到适当的位置上

这种练习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语法点和同现词语、数量词的正确位置。例如:

(15)明天 ( )我们索性去 ( )颐和园 ( )。 (吧)

(16)他只让我略微 ( )看了 ( ),就马上拿回去了 ( )。 (一下)

题型五:改正句中用错的词语

在句子中用其他词语代替应出现词语造成误用,测试学生能否指出并给予改正,以便提高学生对陪伴语法点出现的词语的敏感性。例如:

(17)明天是星期天,我们索性去商店啊。(说明: 用 “啊” 替换 “吧”)

(18)昨天我差点儿就买到票的。 (说明:用 “了” 替换 “的”)

题型六:填上适当的词语

需要在括号中填上一个词语,可用横线把语法点标示出来,用来提醒学生注意这个语法点要和哪个词语同现或需要用到哪个词语。例如:

(19)昨天他在街上走着走着就迷路 ( )。

(20)明天没有课了,我们索性逛逛动物园 ( )。

为了增加难度,在语法点下面划线,在需要填的地方不留空格,让学生自己找出应该填词的位置并填写词语。例如:

(21)他这些天一连出了事故。 (参考答案:他这些天一连出了五次事故)

(22)小张离婚了,从此,再也没有谈过恋爱。 (参考答案:小张六年前离婚了,从此,再也没有谈过恋爱)

下面是各类语法点和6种题型的搭配情况:

表5 :语法点类型与题型的搭配

2.3 说明

针对性题型不等于不能用于其他语法点,也可以是通用的,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来,没有一种题型是某类语法点独有的。比如:题型二 “选择正确项目”是这四类语法点的共有题型,虽然共有,但可以通过题型内容的变化对这四类语法点进行针对性练习。上面我们对题型二说明时举的例句,例 (9)针对语法一 “依赖语境的语法点”;例 (10)针对语法二 “同现词语的语法点”;例 (11)针对语法三 “适配人称的语法点”;例 (13)针对语法四 “满足数量的语法点”。题型毕竟是外在的形式,其所包含的内容同样重要,所以在设计练习时,题型的形式和内容都要兼顾到,才能使练习发挥效用,提高语法教学质量。

3.结语

我们研究了两个相关的问题——语法点的分类教学和对应性练习。把语法点分类是为了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能够抓住各自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分析讲解,避免从定义到概念再到例句式的千篇一律。像 “不是……而是” “其实”这样的语法点,其内部结构其实是不需要多讲的,让学生造句,他们通常能说出 “我不是日本人,而是韩国人”和 “我其实不喜欢他”,句子都没问题,但学生不见得就掌握了这些语法点。要使留学生真正学会一个语法点,能够正确使用,就要有针对性地抓住语法点的 “里里外外” “前后左右”进行突破才会有效。虽然汉语教学的 “精讲多练”原则是正确的,但“多练”并不意味着是 “题海战术”式的盲目练习,杨翼 (2010)提出的 “练习的有效性”,确实是综合课语法教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本文在把语法点分类的基础上再设置相应的练习题型就是追求有效性,力争避免盲目和无效,希望今后有关学者和广大汉语教师继续深入研究,在这方面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白 荃,岑玉珍 2007 “轻易”的语义及用法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5).

陈 灼1996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胡明扬 1999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教材的编写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

李晶晶 2013 解析副词“一直”和“从来”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3).

李苏明 2011 韩国留学生学习语气词“吧”的偏误分析[J].科技信息(27).

李宇明 1999 数量词语与主观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

陆俭明 1988 现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作用[A].载语法研究与探索(四)[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冉永平 2004 言语交际中“吧”的语用功能及其语境顺应性特征[J].现代外语(4).

王国安 1998 标准汉语教程(中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桂梅,牟云峰 2005 发展汉语[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杨 翼 2010 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的有效性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

余晓环 2004 “不是……而是……”格式新论[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赵 新,李 英 2004 汉语中级精读教材的分析与思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4).

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猜你喜欢
综合课数量词人称
数量词在双数量结构中的影响与作用
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国际汉语综合课的应用探析
拼图
会叠罗汉的数量词
巧记数量词
阳高方言的人称代词
常态教学背景下音乐综合课的探索与实践(下)
常态教学背景下音乐综合课的探索与实践(上)
关于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中开展大作业综合课的思考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