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班级小团体管理

2014-10-16 13:56韦程谦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小团体文化课因材施教

韦程谦

2013年8月底高考录取工作基本结束,笔者被十位喜气洋洋的学生簇拥着,耳边充满了他们感谢的话语。何曾想这些此刻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一年前还是令笔者头疼万分的“十大金刚组合”。2012年,这十位艺术生的原班主任因病把这个班风差到臭名昭著的班级委托给了笔者。笔者接手这个班后即刻意识到这个班班风差的最大原因就是占总人数四分之一的十个艺术生,这十个人一贯自由散漫。笔者下定决心把好这个小团体的舵,让整个班集体良性航行。

班级里的小团体往往是根据兴趣爱好、性格脾气、学习成绩、社会关系等因素自然而然形成的,每个小团体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对它们的管理应从这些特点出发。新课改提倡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每个学生扬长避短,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班里这个因有共同专业方向而组合在一起的小团体,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来因材施教。

一、迅速掌握小团体学生全方位的情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思维特点、兴趣爱好、才能、禀赋的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因材施教首先要掌握所施的“材”的各方面特点。对于一些特殊小团体要深刻了解它的特殊所在,从而施行个性化教育。

于是笔者先跟原班主任拿来这十个艺术生的资料信息,并走访了他们校外的艺术指导老师,到他们家中进行家访,更多的是以聊天的方式观察和了解他们的点点滴滴。由此笔者很快就归纳出了这个小团体成员的共性:纪律松散,贪玩,文化课基础薄弱,讲义气,常以“新新人类”自我标榜等等。为此笔者给这十个艺术生每人创建了一个成长纪录袋,首先装进去的都是笔者从各个渠道搜集来的信息,如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身高体貌、性格禀赋、兴趣爱好、学业评价、人际关系等等。

二、耐心细致地与他们交流沟通

新课改强调师生互动和平等对话。师生间要多进行动态的信息交流,交流的信息包括知识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信息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的信息等,通过这种交流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要实现对班内小团体的有效管

理,教师得先打开一扇通往这些小团体的门,而打开门的钥匙应当是师生间广泛的信息交流,并且这些信息必须是能激起可持续交流的。

刚开始与这些艺术生谈话时,他们带有很明显的戒备和抵触情绪,可能以前他们领教过太多说教式的谈话了。于是笔者只能改变策略。笔者对绘画一直有浓厚的兴趣,这是笔者打开这个小圈子的门的绝好钥匙。笔者尽己所能画了一幅人像素描,拿给他们点评。他们看了之后眼睛一亮,笔者知道自己已经激起了他们与笔者谈话的欲望。之后的谈话笔者都是先选好与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或共鸣点进行切入,然后因势利导,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也就愿意向笔者敞开心扉了。另外在与他们的交流沟通中,笔者非常注意先扬后抑。在高三上学期初几乎每天都有老师向笔者告状,说他们中谁又违反纪律了。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了对他们挑刺和训斥,笔者只有反其道而行,对他们少挑刺多捕捉闪光点才能实现教育目的。笔者首先把细心观察到的闪光点记录进成长记录袋,其次适时地在他们面前肯定甚至放大这些闪光点,让他们认识到教师不光盯着自己的缺点,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认识到自己并非是讨人嫌的“刺头”,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这十个艺术生后来与笔者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慢慢地在笔者的感召下,改掉了不少坏毛病。

三、在文化课学习上给他们特别优待

在传统的一刀切教学中,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最后把千姿百态、个性迥异的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这种统一规格的教学必须向差异教学转变,这就需要教师以人为本,研究学生的差异,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个艺术生小团体在学习上的特点是基础差,他们已经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再加上自身的懒散,所以文化课成绩非常差。因此,在教学时,要给予他们特殊关照。

这十个艺术生在高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占据了年级排名的最后十位。虽然普通大学对艺术生的文化分要求不高,但是按当时他们的水平,连专科院校都可能考不上。于是笔者组织各科任老师为他们开小灶。在整个高三阶段,所有的科任教师都准备了两套复习方案和练习,其中一套就是为这个小团体而设的。笔者把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告知他们,并让他们好好珍惜这个特权,争分夺秒地学习。后来他们告诉我,他们是怀着感恩之心来做最后的高考冲刺的。

四、把握小团体的“领袖”人物

小团体的“领袖”往往有一定的号召力和管理能力,让他们承担一些班级的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班主任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自立精神,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经过第一步,笔者对这个艺术生小团体的核心人物了如指掌。他是十个人中专业课最拔尖的,也是文化课最差的,平时无视纪律,曾因旷课节数太多和参与打架斗殴而被处分,但他内心热情如火,特讲哥儿们义气,所以是这个小团体中“振臂一呼,聚者云集”的老大。总之他也应该是班主任公认的最难对付的那一类型学生。抓住了他那种类似黑社会老大的“教父”心理,笔者就常常有意无意地跟他一起分析他的“哥儿们”“姐儿们”当时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并和他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他像个满怀爱心的国王那样说着如何安置他的臣民,笔者从旁一语道破他暂时的无力和无能,他唯一能做的是激励大家都考上大学,如果他再继续带领大家自由散漫只能是一起奔赴绝路。他醒悟之后不仅很少再煽动他人违反纪律了,自己也逐渐进入了迎接高考的状态。笔者任命他为艺术班的班长,平常交了不少工作给他,他利用他的威信使得这个小团体慢慢变得有组织有纪律起来。

五、把握小团体中有“桥梁”作用的学生

有“桥梁”作用的学生指的是有多重身份的学生,既是这个圈的学生,也是另外其他圈的学生。让他们成为“桥梁”,起到沟通作用,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这十人的小团体也并非独来独往,他们跟班上的其他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还是好朋友关系。笔者就利用这些交叉关系,让其优生感染带动后进生,让他们相互激励,齐头并进。例如,这十个艺术生中有两个是篮球运动的爱好者,他们和同样也钟情此运动的班长及学习委员经常在一起打篮球。笔者让班长和学习委员在与他们切磋球技的同时,也把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传授给他们。再比如,这十个艺术生中有个女生与班里一个男生有早恋的倾向,笔者及时地给他们疏导,让他们调整好心态,把这份感情先放一放,约定考上大学了再携手相牵。后来他们都能理性地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上,成绩突飞猛进。现在这个女孩已经在大学校园里学习了,而那个男孩因几分之差落榜了,准备复读。他们都表示不会重拾那份感情,但会铭记那段相互鼓劲的美好日子。时间真是催人成熟。

对班级小团体进行个性化管理当然不是否定整体,而是在发展每个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有共同努力目标,有正确舆论导向,齐心协力、团结互助的集体。经过笔者的努力,这个艺术生小团体没有驶偏它的航向,并以它的独特魅力影响着班里众多的学生,一改往日乱糟糟的班风,使我们班一跃成为整个年级学习劲头最足的班级。最终这十人全部考上了本科院校,取得了始料不及的好成绩。

(责任编辑袁妮)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团体文化课因材施教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引领班级小团体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要不要走进班级中的“小团体”
浅谈对班内特殊小团体的认识和管理
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