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4-10-21 19:53王锐厚
科学时代·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

王锐厚

【摘 要】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探讨的重要课改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成绩的提升,而且关系到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落实。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涵,然后详细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數形结合;类比迁移;探究性学习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涵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中一种特定的思维,它要求学生在面对数学的时候能够将数字形象化,从而形成数学运算。而数学思维能力则是指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够归纳、总结、推理出一些数学问题,并且具备发现各种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拥有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数形结合,强化思维深度

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运用一些数学的思维手段。而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提升其思维水平,在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结合之间探索出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深化其思维的深度。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就需要在讲解的时候一方面借助一些直观化、形象化的图形,另一方面将这些图形转化成数量关系,从而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时候,可能有的老师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这样有时候当碰到一些变化了的图形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很难灵活的解决问题。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有所注意了,需要用数学思维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公式的含义。一般来讲,在求长方形周长的方式中主要有三种:①长+宽+长+宽;②长×2+宽×2;③(长+宽)×2。在对这三种方法的运用中,老师需要教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让学生在求解的时候可以边画图形边求解,以此来深化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二)以教学类比迁移培养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数的思维概念较低,有的甚至是模糊的,他们对数的认识往往存现于物量的感知,认知结构缺损,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抓好类比迁移形象化教学,以求培养小学生的深刻思维,开启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一是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 20 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比较 20 以内的数,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二是让学生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 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试着推导出 5~6 的乘法口诀。学生模仿成功后,就与他们一起总结几个步骤:首先摆出实物、提供思维材料;其次列出加法式子的结果;再次列出乘法式子,说明它的结果就是加法式子结果;最后用乘法式子的已知数和结果构造口诀。让他们按步骤来独立地推导 7~8 的乘法口诀。在这个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多寡不同的提示和点拨,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到推导 9 的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已经几乎能进行推导了,而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是培养学生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采取多种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时空

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跟小学数学解题方法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并能不断创新。教师要针对本班学生的不同的特点制定适合本班的教育教学策略。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创新性、独创性,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创造性地调控课堂,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拥有敏锐的好奇心,能够以高昂的情绪进入到整堂数学课的学习当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放手,勇于放手,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的创新性思维,深入研讨,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教师要舍得留给学生创新思考的时间,要敢于放手,将学生放置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

2.层层设疑,不仅重视知识的结果,而且重视知识的发生、发现和解决的过程,贯彻新课程理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一堂课中。在课堂上,教师不但要重视知识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巧设问题唤起学生的创造动机,让学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思维中提高数学能力,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发现以及解决的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数学发展区精心设置问题,调控问题的解决过程,培育这节课最佳的知识生长点。

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创造性地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学会创造性应用数学理论知识进行习题的解答,就要引导学生从更广的视角和更高的层次来审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典型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对体育单位间进率形成过程的参与、探讨过程中,教师要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不断通过观察、猜想以及归纳来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创新思考,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数学能力。

(四)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了教学的主导。不论是教师在新授环节的讲解,还是在练习环节对数学知识点的应用,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等方式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超越预设的学习目标,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巩固训练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题的方法,从而能够创新性地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教师只有画龙点睛的引导,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学生建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

(五)多媒体课件辅助小学数学能力培养课堂

小学数学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采用声音、图像以及视频等多种形象生动的内容整合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这样,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辅助讲解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思考。

如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圆锥的体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形象生动的圆锥图形,引导学生在形象生动的图形中更好地进行创新思考,完成知识建构。而在知识归纳教学环节中,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归纳和整理本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更有益于完成知识的归纳。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强化学生的空间感,让学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完成小学数学知识层次的构建,并逐渐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节省思维时间,在高效课堂的创建中更好地提升了小学数学能力。

三、结语

综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数学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针对学生现有的数学能力制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自我发展,在创新思考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项光亨.浅析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0).

[2]黎志全.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J].魅力中国,2010,(17).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
浅谈初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常态化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