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

2014-10-22 23:02祁占勇于海燕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职业教育

祁占勇+于海燕

摘 要 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是构建面向人人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前提。通过对职业教育生成逻辑历史演进的洞悉,可以清晰透视到职业教育既不是普通教育的旁系,也不是单纯地依附于社会需要而得到发展,而是贯穿于个人生涯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类型。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对职业教育生成逻辑的认识还存在着国家本位、技术本位及就业本位等价值偏误。事实上,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工具价值与理性价值、就业功能与升学功能“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生成逻辑观,在根本上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生成逻辑;普通教育;人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3-0010-05

职业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教育结构中的基本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然而,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于普通教育也是事实。基于此,必须从深层角度思考职业教育的发展缘何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依然处于疲软状态。事实上,职业教育“惨淡经营”的现状与我们对职业教育生成逻辑的认识具有直接关联。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塑造技能型人才或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活动。在这一思想主导下,职业教育的本体性、人文性和教育性没有得到展现。但是,职业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类型,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职业教育合理存在的逻辑前提,人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的根本基础。如果忽视职业教育的人的需要的生成逻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背离教育规律,并缺乏吸引力。

一、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职业教育生成逻辑的历史演进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有其自身的生成逻辑。透过其在系统内部的地位可以洞观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而重视程度能反映出职业教育的发展高度,发展越充分则认识越全面。即使在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职业教育虽主要是通过与普通教育的比较得以发展的,但事实上也是一个随历史演进逐渐全面而深入的过程。

20世纪以前,许多西方学者主张应将以普通教育为主的自由学科与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实用学科一分为二,“学院把各种职业训练都包括在自己的课程中是对学院的一种绝对的误用”,“教育有两种,一种教育的目的是哲学性的,另一种教育的目的是机械性的;一种要达到普遍的观念,另一种致力于特殊的东西……知识按其程度变得越来越特殊时,其就不再是知识了”[1]。这种把职业教育看低的态度使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内长期处于尴尬地位,职业教育在产生之初就被想当然地认为是“次等教育”的观念,自然使其无法与普通教育公平竞争。进入20世纪,随着各学科知识程度的深化和范围的扩张以及实用主义思潮在世界的传播,单纯的理性主义思想逐步被怀疑,教育的目的开始被赋予培养“整个人”的使命,就如卢梭所倡导的,学习者应该具有哲学家的头脑、农夫的体魄和从事劳动维持生计的本领。至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携手并进成为可能。一方面,普通教育中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不仅注重沉思,还应该掌握应对复杂情境的技能方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也应尽可能地涉及广泛的文化基础,对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来说,不仅要为谋生做好准备,还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更好地享受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是人类迈向现代社会的分水岭,自此经济技术腾飞,科学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而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生产和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更是被广泛关注。各发达国家为了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发言权,纷纷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物质资助和精力投入,并在不断改革中逐步加深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美国现代职业教育是通过职业培训等途径帮助退伍军人就业开始的,这不仅解决了战后军人失业的问题,同时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1958年联邦政府颁布《国防教育法》,要求职业教育成为一项全国性的工作;20世纪60年代的《职业教育法》更是明确规定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培训帮助学业后人员就业;20世纪70年代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导致失业率不断攀升,人们将问题的矛头指向学校教育,认为学校并没有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为此“生计教育运动”则试图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目的是要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各种人群提供机会和帮助,使职业教育贯穿于个人发展的全过程[2]。

法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同样是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背景下开始的,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变革,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按照企业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人们开始转变这种狭隘的职业教育“适应观”,逐步认识到普通文化教育对接受职业训练的人的重要性。1971年《技术教育指导法》提出受教对象不仅获得职业资格,还应在整个生涯中不断提高,另外规定普通教育文凭与技术教育文凭等值;1998年《职业教育改革的工作纲要》中提出,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就业,但不排除文凭持有者的继续学习,做到普通文化知识与职业能力知识之间的平衡[3]。

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关系发展的不断改革与修正中看到两个趋势:一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融合,二是将职业教育贯穿于个人生涯发展的全过程。在看似是政府行为的表象下却内含着对职业教育本身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断同化与顺应: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轨道中,同时根据社会的变化不断调整政府和学校的办学行为,目的是使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够为社会所用,同时又能提高学习者的思想首先水平,使社会朝着公平正义的方向前进。

事实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是百年来对职业教育认识不断深入的结果。之所以会有这种认识的转变,虽离不开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但更为重要的是从职业教育自身而言,其是一种属“人”的活动。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人性”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性功能上,更体现在培养个体不断完善、全面发展的本体性功能上。职业教育除帮助学生获得某一工作所需的专门技术、技能外,还给予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因而职业教育应该是培养学习者职业知识、职业技术、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提升职业素质的教育活动,包括一切形态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4]。

显然,人们对职业教育回归“属人”的生成逻辑的认识,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进步,也是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前提和保障。

二、我国职业教育生成逻辑中的认识偏误

(一)我国职业教育生成逻辑的历史演进

从我国近代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清末民初的职业教育是以技术教育、实业教育作为其前身。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洋务运动开始创办我国最早的一批技术学校,培养专门人才,从而催生出我国最早的学校形态职业教育。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认为,洋务运动中技术学堂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学问程度浅显、学习范围较窄等问题,认为职业教育不该仅是传授技艺而已,政治、文化等社会问题均应有所涉及,不该舍弃学问之本[5]。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该学制的目的是“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但此时的职业教育只不过是对旧教育的补充,未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民国初年,民国政府通过《实业学校令》《实业学校规程》等法律法规,规定全国各地需设立各种实业学校,以就业为目的。显然,此时我国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但只不过是普通教育的旁枝,由于没有被纳入到正规的教育系统,也就不可能达到与普通教育势均力敌的程度。虽然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如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明确规定将“实业教育”改名为“职业教育”,按照学制所依据的“谋个性之发展”“注意生活教育”等标准,职业教育力求适应个人和社会的不同需求。正如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始人黄炎培所认为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求供需相济,而且要求才性相近,既“使百业效能赖以增进”,又使人“获得职业之乐趣”,使人养成“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情感”,实现个性和谐发展[6]。但这种对职业教育的新认识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在一定层面可以说是昙花一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一波三折,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职业教育在理论上不断完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但对职业教育生成逻辑的认识依然存在着诸多误解、误读和误传,事实上这种认识与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二)我国职业教育生成逻辑中的偏误

具体来讲,我国职业教育生成逻辑中存在的认识偏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从国家发展需要来认识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带有典型的国家本位色彩

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着国家需要和个人选择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多的是基于国家需要来考量,并不是学生、家长主动选择的结果。在国家本位观的指导下,仅仅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一种与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教育,定位为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职业教育的个人需要。

2.从工具价值出发定位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具有浓厚的技术本位色彩

职业教育首先是一项教育活动。作为教育活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应立足于教育价值而非单纯地把人培养成技术劳动者。然而,技术劳动者也是需要人文素养、需要高尚的人文职业道德。因此,片面强调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把人看做物、器械来培养,是对职业教育功能理解的完全偏误,既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人的发展。然而,我国重大职业教育政策中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基本上属于典型的工具价值,带有浓厚的技术本位色彩,从而导致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向着同样的标准,追求共同的规范,学制缺乏弹性,没有真正为学生提供半工半读的机会和实践途径,更不考虑受教育者个体的兴趣和需要。如,“要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发展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把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到重要日程上来”等,这样的表述已经成为习惯,带有惯性思维,是典型的路径依赖。

3.从就业属性出发定位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具有明显的就业本位色彩

升学与就业是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教育,应该既具有升学功能,也具有就业功能。只要学习者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教育就要提供条件使其愿望得到满足。如果一种教育形式缺乏起码的通道和立交桥,那么这种教育形式就是封闭的,其体系结构也是不完善的。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国家政策定位方面就存在着就业本位的导向,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市场需求和求学取向的矛盾简单化,存在着“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认识,甚至一些学校片面强调只针对岗位的职业技能培养,视职业教育为解决社会就业难题的良方。这种职业教育理念最大的问题是未能关注学习者个体的生涯发展需求,是典型的效率本位思想,忽视了公平。

三、从人的需要出发探寻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

职业教育是在社会和人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但人对职业教育的需要是基础,因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在不断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也才能有吸引力,因而探索与实践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也应以满足人的需要为逻辑起点。职业教育生成逻辑的应然回归是职业教育自身功能的彰显,是职业教育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教育事业整体提升的必然。

(一)坚持职业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统一,强化个人本位

首先,初中应该成为学生进行生涯探索的初级阶段,通过智商、性向、兴趣的测验,通过对学习成绩的综合分析,确定学生是适合接受学术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并给予指导,从而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也就是说,要通过构建学校生涯教育与服务体系,使学校生涯教育与服务成为人本化、个性化职业教育的基础,真正体现“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的发展趋势,使学习者更早地了解自我。

其次,使“职业教育”成为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自愿、主动、自主和自然的选择,让学生和家长在政策的导向下自主选择职业教育,让他们了解到职业教育是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一种有前途的教育。

第三,让学习者有目的地“消费”职业教育,达到“学有目的,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使职业教育成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7],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即从满足单方需求转变为获得政府、企业、家庭三方认同。

(二)坚持职业教育工具价值和理性价值的统一,回归教育价值

在职业教育生成逻辑中,必须理性对待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使工具价值向理性价值回归。职业教育发展是国家最高和永恒利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改变从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工具价值而不是教育的、理性的价值尤其是职业教育本身的和谐发展方面定位职业教育生成逻辑的倾向。要克服仅视职业教育为开发人力资源、解决个人生计和调节劳动力市场的手段,强调职业教育促进个体生涯发展、完善教育结构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的本体功能。

职业教育理性价值即教育价值的回归,重点是加强职业人文教育,改变模式化的职业教育倾向。单纯“工具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极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职业人文素养、增强人才综合素质,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从世界发展的趋势和经验来看,职业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真正意义的繁荣发展,就必须构建能够体现人文教育价值意义的模式,具有人文教育内涵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因为在培养出一名职业技术人员的同时,也要将他培养成一名公民。因此,对于学生而言,不但要求他们掌握专业知识,也应该强调公民道德教育,将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专门人才。

(三)坚持职业教育就业功能与升学功能的统一,尊重个人选择

职业教育必须满足人的多种发展可能性,给予学习者多种选择,唯有如此,职业教育才能获得长足发展和民众认可,进而变成学习者自动的、自主的、自为的选择,其“邻近影响”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应该树立大职教观,重视开展全民职业教育,不仅面向学龄青少年,而且面向所有人,特别是那些被传统正规教育体系排除在外的特殊群体,包括需要继续接受学习或即将转岗的在职职工、欲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渴望再就业的城市下岗职工、残疾人以及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完善选择性机制、平等招生、职普互通、搭建供需平台,尊重个体发展需要,处理好就业需求和升学需求的矛盾,关注学习者个体的不同发展需求,做到学科性教育与应用性、职业性教育的统一,构建“面向全体、学生主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87-88.

[2][3]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5-62.

[4]南海.职业教育的逻辑[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38.

[5]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39-140.

[6]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37.

[7]陈衍,李玉静,程宇.2008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热点与前瞻: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6.

Study on the Generation Logic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QI Zhan-yong, YU Hai-yan

(School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China)

Abstract The generation logic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logic premise of establishing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By studying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of the generation logic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e think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either the lateral branch of general education, nor simply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eds. In f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type of education that should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dure of human being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cognition of the generation logic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xits in the value mistake of nation-oriented and skills-oriented and employment-oriented. In order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persist in the generation logicality of trinity that is social-oriented and individual-oriented, instrument-rationality and value-rationality, and employment-function and entrance-func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tion logicality; general education; human needs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职业教育
国家形象的跨文化生成逻辑及传播策略
充分认识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重要意义
网红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其引导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