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古老武术拳种生存状况的考察——伏羲八卦拳传承调查研究

2014-10-27 05:43李春蓬
武术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拳种伏羲习练

孟 田 李春蓬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在当今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以“增强文化多样性”和“尊重人类创造力”为共同理念,[1]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空前重视。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已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而传承是武术文化保护的核心命题,及于拳种,它是武术的基本单元,因此,对于武术的保护与传承要以拳种为原点和归宿。然而,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叶挖掘整理的129个拳种相比,如今却只有40种左右的拳种流传较广,更多的传统拳种无人问津。伏羲八卦拳根植于伏羲圣地——河南陈州,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我国的古老拳种。但是,在当今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该拳却日渐式微,表现为技术、理论体系陈旧,拳种影响范围较小,传承人队伍萎缩等,因此,对于该拳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研究旨在通过现状调查,深入了解伏羲八卦拳的生存状况,探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为该拳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 伏羲八卦拳概述

1.1 伏羲八卦拳的文化背景

伏羲八卦拳系陈州刘怀所创,是我国的古老拳种,该拳阴阳迅变,刚柔相济,古朴充实,似拙似巧,变化莫测。刘怀,字道元,号南木老人,是淮阳县郸城县西北五里刘老家村人,生于清乾隆年间,家中颇有资产。父亲亦颇通拳脚,刘怀聪慧至孝,膂力过人,幼年随父习文练武,后见世上诸多不平且常受欺辱,故立志从武。他闯江湖,访名师,东到冠县,西到少林,南到武当,北到沧州,后在陈州太昊伏羲陵内遇一老者,见其功夫了得,刘怀当即拜师,学艺五年,武功精进之时,老者却匆匆告别。刘怀经反复琢磨发现,该拳遵循了伏羲八卦之哲理,加之老者姓封,与伏羲氏“风”姓同音,所以,将其定名为“伏羲八卦拳”。该拳与伏羲八卦哲理联系密切。第一,该拳的手型与八卦理论紧密相联。其手型是根据拳心的方向不同而形成的,有混元手、无极手、太极手、两仪手;第二,伏羲八卦拳的动作数量与“八卦”紧紧相扣。它是以“八”为基数,是由“八”或“八”的倍数组合,这与八卦相通;第三,该拳的内功是按照八卦原理确定阴阳虚实、起落进退的;第四,该拳的劲法有硬、软、软硬、灵四种。硬即太阳,软即太阴,软硬即少阳,灵即少阴,这也正是四象的派生。

1.2 伏羲八卦拳的历史传承

表1 伏羲八卦拳传承脉络

刘怀谨遵“传人接待再三慎重”的师训,其师去后约三十年之久,才收徒传艺。伏羲八卦拳的历史传承脉络清晰,刘怀是伏羲八卦拳的创始人,刘先运是刘怀之子,刘怀将拳传给刘先运,刘怀去世以后,刘先运又将该拳教给其子刘长发。张敬先是当时的富有人家,有时会受到一些土匪贼寇的欺压,就想学习武艺,于是拜师于刘长发。张敬先膝下无子,对自己所学技艺不忍失传,就开始招徒,在他的徒弟中潘好学尤为突出,随后将拳谱教给潘好学,潘好学又将该拳传授给其子潘玉太。潘玉太老师是伏羲八卦拳的当代代表,现年68岁,自六七岁时随父学拳,潘玉太老师择徒谨慎,好打好斗者不教,人品不端者不教,还要求徒弟写保证书,保证认真学习且不做危害社会之事。从传承方式来看,为家族、师徒传承,家族传承“是指在家庭或者家族范围内进行的传授和修习,以达到技艺和文化继承的目的”。[2]而师徒传承即“师与徒双方聚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和权利义务,以传习武术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3]

1.3 伏羲八卦拳的技术特点

1.3.1 讲实战,重技击

这是伏羲八卦拳的最大特点。在单练套路中,就立足于实战,强调技击性,每一个动作非攻即守,攻守兼备。在对练套路中,必须打中对方且发出有力的击响,这样,既培养了进攻、防守的能力,又锻炼了身体的抗击打能力。同时,在对练时,边做动作,边念拳谱,这样有助于记忆、呼吸和用力。

1.3.2 动作简洁朴实,小巧紧凑

这是由“讲实战,重技击”决定的,两人交手怎样才能先人一招是关键问题。要想手快,一是出手速度;二是在同样的条件下,短小、简洁的动作比舒展华丽的动作更为省时、有效。另外,徒手技击往往是短兵相接,大开大合的动作难以发挥威力,而伏羲八卦拳的“偎身靠打”则占优势,更有实战价值。

1.3.3 多拳法,少掌法,少腿法

伏羲八卦拳以拳法为主,它不同于以掌法为主的八卦掌,而且讲究“拳狠掌巧”,意思是以拳打对方作用大,力猛劲足,而出掌容易受制于对方,故多用拳,少用掌。就上、下肢而言,几乎都是上肢动作,下肢仅是各种步法的前后左右移动、上下的跳跃,可以称为古老的中国拳击运动。

2 伏羲八卦拳的生存状况

2.1 伏羲八卦拳社会生存状况

由于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伏羲八卦拳流传面较小,主要在淮阳、太康、柘城、郸城、鹿邑一带流传,河北、安徽省某些地区也有人练习此拳。淮阳县是该拳传承的中心,习练者主要集中于齐老乡、曹河乡以及县城的西城区。

据调查,淮阳县的伏羲八卦拳习练者大约50人左右,本次调查选取45人为调查对象,由于该拳注重技击,习练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主要为41—60岁之间,因外出打工的原因,青壮年较少,并且以农民为主。整体来看,习练者较少,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2.1.1 练习原因

表2 练习原因 N=45

据调查,个人喜好是习练者选择伏羲八卦拳的主要原因。该拳有140多年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且注重技击,因此,受到多数习练者的青睐。

相比之下,选择家传的习练者较少,因为家族或师徒传承是通过逐一传授的形式,受众群体较小。虽然淮阳县为“全国武术之乡”单位,但是,伏羲八卦拳流传不广泛,甚至当地有些人不知道该拳。

2.1.2 练习内容

伏羲八卦拳分为单练套路和对练(套捶)套路。调查发现,习练者倾向于练习拳术套路和对打套路,拳术套路如72功夫架,也叫慢架子72式,是练习人体的内功和劲力,也是初学套路,在基本功逐渐扎实之时,开始练习对打套路,训练实战能力。

表3 练习内容 N=45

2.1.3 练习时间与地点

表4 练习地点 N=45

在练习地点方面,淮阳县建立的武术习练点和晨(晚)练点,基本位于公园、街道空地等区域,因此,选择街头巷尾空地的较多。据调查,习练点的形成方式是拳友自发组织,并且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经费来源渠道,致使淮阳县在当地建立的习练点数量较少,不能满足练习需求。自发组织虽然发挥了民间力量的自主性,但是,表明当地政府对于习练点的建设以及“武术之乡”工作不够重视。

在练习时间方面,习练者每周练习次数集中于6次,占42.2%,每次的练习时间为早晨和晚上,持续时间多为1小时,这与习练者的身份密切相关,他们大多为农民和离退休人员,一方面,与年轻人相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练拳;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健身、养生意识逐渐增强。

2.1.4 参加比赛活动情况

表5 参加比赛情况 N=45

由于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当地举办伏羲八卦拳的赛事较少,赛事的缺乏不仅影响习练者技术的提升,而且不利于扩大该拳的知名度。据调查,该县仅在每年的元旦、春节或国庆节期间举办武术比赛或展示活动,而参加比赛的多为全国武术之乡比赛,该县已连续三届派出运动员参赛。

2.1.5 传授途径

表6 传授途径 N=24

据调查,被调查者中有53.3%的人传授过伏羲八卦拳,进一步探究传授途径,他们多进入学校、社区传授。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将武术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军营、进机关(简称武术“六进”)作为推广武术工作的重要目标,淮阳县在武术进学校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推动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

2.2 伏羲八卦拳学校生存状况

在伏羲八卦拳的传承队伍逐渐萎缩的情况下,武术进学校的号召为该拳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西城中学是一所现代化中学,共有七至九3个年级,现有学生八千多名,体育教师15名,在潘玉太老师及其徒弟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共同学习慢架子72式。学校传承不仅可以扩大传承面,而且有利于发现和培养杰出传承人。

2.2.1 学生对伏羲八卦拳的认知

表7 学生了解伏羲八卦拳的途径 n=525

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比较模糊。对于流传广泛的太极拳、少林拳的认知程度较高;对于当地特色拳种伏羲八卦拳,还有33.7%的学生认为不属于武术项目,表明学生对伏羲八卦拳的认识不清楚。学生了解该拳的途径主要通过学校体育课,与此同时,电视等媒体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大,相比之下,选择民间拳师的较少,因为潘玉太老师在学校的教学对象为体育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较少。

表8 学生对伏羲八卦拳的喜欢程度(%)n=531

与伏羲八卦拳相比,学生更喜欢其他体育项目,进一步探究学生喜欢该拳的程度,有50.7%的学生选择一般。一是由于该拳不如球类项目的趣味性大;二是该拳的运动速度缓慢,活泼爱动的中学生表示不感兴趣;三是该拳动作繁多,初学时易忘动作,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据调查,55.2%的学生认为难易程度为一般,有21.7%学生认为较难学,动作数量多、技术难掌握让学生们望而却步。

2.2.2 学习伏羲八卦拳的效果

表9 学习效果 n=531

学习过后,多数学生表示和老师一起练才能打下来,进一步说明该套路难掌握。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该拳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能够培养坚韧的品质。通过学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得到了提高。学习过后,学校组织优秀的同学加入训练队。据调查,有27.7%的学生参加过学校训练队。在比赛方面,有20.5%的学生参加过比赛,其中多数同学参加的是校级的比赛。可见,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赛事,让学生群体参与其中,这样既提高了技术技能,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2.2.3 影响学生学习伏羲八卦拳的因素

表10 影响因素 n=531

在影响因素方面,学生学拳时间太少以及对伏羲八卦拳不了解是主要因素。调查发现,体育老师在教学时以技术教学为主,忽视了对武术文化的教学,武术教育的文化缺失导致学生对伏羲八卦拳的不了解。因此,要凸显武术教育的文化个性,增强学生对该拳的认识。另一方面,学校要增加学生学拳、练拳时间。

3 伏羲八卦拳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文化多元冲击,拳种黯然失色

在全球化的热潮中,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强势体育成为全球文化的焦点,它的价值与理念通过借助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以超强的动力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并逐渐形成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中心的世界体育文化发展趋势,致使博大精深的武术失去原有的光华,有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危险。另外,由于国人自身传统文化的缺失,致使人们对于武术的认识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于武术文化、技击本质的认识没有那么深刻,因此,人们倾向于选择西方的健身方式,而忽视了民族的体育项目。在这个大背景下,伏羲八卦拳作为古老拳种,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人自身传统文化缺失的背景下,生存状况不容乐观,逐渐被淹没乃至消亡。

3.2 传承方式狭隘,传承后继乏人

传统传承方式难以规模传播,因此,伏羲八卦拳对现代传承方式进行了探索。但是,学校传承的对象较少,仅对西城中学推广。社会传承尚无起色,一是该拳的流传面不广泛,习练人数稀少;二是还没有涉及在社区、乡镇、企业、机关等地方的传播与推广,这不仅显示出传承方式的狭隘,也表明了该拳的影响范围较小。及于传承人,他是武术文化薪火相传“接力赛”的当代“执棒者”,是拳种传承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传承人未能与时俱进,没有发挥伏羲圣地的地理优势以及该拳的自身特色,在武术产业方面尚未涉及;由于经济原因,再加上政府的重视不足,传承人平时忙于做生意,将该拳的传承工作放在了次要的地位。由于传承人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传承队伍逐渐萎缩,最终将造成武术文化传承人的断代。

3.3 内容繁琐陈旧,未能与时俱进

伏羲八卦拳传承至今基本上一直园囿于淮阳地区,在现代化的今天,也未能突破藩篱,开拓创新。该拳动作繁多,且没有明确的动作名称,不易记忆,学习过后难以单独演练,学生表示比较难学;另一方面,该拳动作缓慢,活泼好动的中学生表示不感兴趣。一没兴趣,二不愿学,致使该拳在学校的推广中面临尴尬。另外,该拳的有些套路演练时间较长,完整打下来需要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因此在参加比赛时需要提前申请,以获得时间上的允许,这制约了该拳作为竞赛项目进入现代竞技赛场,使得古老拳种在现代社会迷失了方向。由此可见,该拳自身的问题使得它在学校及社会推广中面临着重重困境,因此,要走出固步自封,孤芳自赏的怪圈,与此同时,该拳内容的丰富创新工作迫在眉睫。

4 伏羲八卦拳生存对策

4.1 营造文化环境,促进拳种生存

伏羲八卦拳作为古老拳种,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就必须有适应其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力量动用媒体进行宣传,宣传武术在文化、教育、健身方面的价值,营造更适合其发展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保护该拳生存的小环境——淮阳县,因为该拳是在伏羲文化的孕育中萌芽发展起来的,经过几代传承人的努力成为具有地域性的武术文化,而且,该拳与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淮阳地区的主要文化载体。当然,还可以通过闻名全国的太昊陵庙会宣传伏羲八卦拳,以期二者共同发展,构成淮阳县的特色文化产业。因此,政府要注意保护淮阳地区的生态环境,并发挥其优势。

4.2 拓宽传承方式,延续拳种发展

当今社会,利用学校和社会传承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这不仅扩大了伏羲八卦拳的习练群体,而且是培养传承人的长远之策。一方面,传承人要甩开传统与厚重,奔向现代与快捷,向社区、军营、机关等地推广该拳;另一方面,代表性传承人也应开拓思路,可从专门教育领域和普通学校武术教育机构培养拳种传承人。当然,对于武术产业的探索也是传承人的必修课。及于代表性传承人,要注重“保护”,一是要看护传承人并抢救其肩负的武艺;二是应将激励政策落实到代表性传承人身上以激发其积极性。可从以下两个途径,一是对伏羲八卦拳的传承人进行命名,不仅明确了传承人自身的权利与义务,而且提高传承人的知名度;二是政府予以资助,有了资助,该拳的传承人就能够全身心投入传承工作。

4.3 编写段位教材,丰富拳种内容

武术段位制是中国武术协会制订并实施的一项全面评价习武者武术水平等级的制度。武术段位制以技术要素为核心,以“打练结合”为模式,体现了武术文化的传统回归。强化“拳种意识”,彰显了武术发展的多元化;各拳种将“打、踢、拿、靠、摔”的五元素融入六个段级,体现了传统的训练模式,凸显了文化内涵;遵循“打练结合”,全面体现武术的价值。段位制在中小学的引入,不仅规范了教学内容,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而且通过晋级和晋段引导青少年逐步进入武术锻炼的行列。鉴于伏羲八卦拳在中学推广中面临的困境,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段位制系列教程迫在眉睫。教程的编撰,不仅解决了一没兴趣,二不愿学的尴尬,而且凸显了伏羲八卦拳的文化个性,使得古老拳种在新时代仍然充满活力。

5 结论

(1)伏羲八卦拳与伏羲八卦理论联系密切,通过家族与师徒传承,至今已六代。

(2)运用调查法,对伏羲八卦拳的生存状况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习练者较少,流传面不广泛,为了挽救这个古老拳种,2011年开始向西城中学推广,却面临着一没兴趣,二不愿学的尴尬。

(3)通过分析生存状况,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文化多元冲击,拳种黯然失色;二是传承方式狭隘,传承后继乏人;三是内容繁琐陈旧,未能与时俱进。

(4)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营造文化环境,促进拳种生存;二是拓宽传承方式,延续拳种发展;三是编写段位教材,丰富拳种内容。

[1]王传方.“非遗”视野下的武术文化传承断想——以拳种为视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1):47-51.

[2]虞定海,牛爱军.中国武术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59.

[3]程 虹,潘玉太,戚景涌.伏羲八卦拳[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洪 浩,田文波.现代化进程中武术教育新理念与体系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11):52-58.

[5]汤立许,蔡仲林,秦明珠.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传承[J].体育学刊,2011(5):114-118.

[6]王 岗,朱佳斌.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4):292-295,312.

[7]周汉毅,姜 娟.对我国稀有拳种的保护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2):124-126.

[8]曾桓辉.文化自觉视阈下武术传承方式的反思与整合[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6):99-103.

[9]周建新.中国武术技术传承要树立“拳种意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68-72.

猜你喜欢
拳种伏羲习练
浅论习练太极中放松心法的养生效果
习练太极拳膝盖疼原因探究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创八卦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伏羲宝宝的成长日记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