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秩序: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社会学分析

2014-11-02 08:14张俊生朱德全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3期
关键词:秩序公平城乡

张俊生 朱德全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关键,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在实现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立交桥”式的功效。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剖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过程中“公平”与“秩序”这两个突出的矛盾,并探寻其改革路径,对于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挥职业教育“强心剂”的功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理性诉求

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秩序的问题,成为两者是否健康运行的重要信号。

1.互利的公平:统筹兼顾与差异补偿。公平兼有对公正的追求和平等的向往,既需要以平等为基础的公正,也要求对公正带来的差异和不平等给予关怀,以建立新的公正和平等的基础。①

第一,统筹发展内涵下的公正、平等。在社会学中,公平包含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等三方面的内容。起点公平是指各个社会成员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进行自我塑造的起始条件是同等的,要尊重和保护其基本权利,如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就业权等。过程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制定相应的规则,保证机会和路径的平等性和合理性。结果公平则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分配公平问题,它直接影响人们对于社会公平程度的评判,同时也是社会公平的最终体现。职业教育公平作为公平理念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延伸,在起点上应注意城乡职业教育的受教育权和入学机会的公平,改变以往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一定要输往城市的传统观念,立足于农村特有的大环境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在财政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建设、课程教学与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公平。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根据地区差异合理配置资源。同时,学校应构建动态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并践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使专业与产业进一步对接。此外,在结果公平中还应注意: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和工薪待遇要与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平等,逐步改善职业教育的地位,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第二,差异性视角下的倾斜与补偿。西方著名学者约翰·罗尔斯提出了著名的“正义原则”,其中“差别原则”和“机会公平原则”就用来处理社会问题和经济利益问题。教育公平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用差异性的思维去对待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政策制定、财政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对其倾斜与补偿,从表面上看这种方式是不平等的,但实际是公平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必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允许非基本教育权利、非公共教育资源方面不公平的存在。②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原因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长期处在一个城乡不对等、校际不对等的尴尬境地,这就要学会用差异性的方法解决这种不平等。根据区域的经济条件和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给予政策倾斜和财政补偿,加大城镇和乡村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道路,形成“1+1”的帮带制,进一步拉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对贫困家庭子女酌情减免学费,建立贫困生奖学金资助政策,并把其纳入国家助学贷款受益范围,以此来逐渐缩小城乡职业教育的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合作的秩序:民主权利与对话协商。对于秩序,学者博登海默认为:“它是在自然和社会进程中存在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作为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秩序是平衡、稳定、规则的代名词,社会成员能够根据它预判社会事务的变化及发展。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曾经把秩序分为“自生自发秩序”和“计划秩序”,而在新型城镇化的今天,单纯依靠自发秩序或者计划秩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追求基于合作的秩序新价值成为新趋向。

第一,权利视野中的民主与制度。追求合作的新秩序并非舍弃规则,而是要建设和完善包括价值系统、规则体系、组织系统和设施系统在内的社会制度,削减制度惰性,避免制度内部秩序紊乱,改变计划秩序所隐含的威权主义所产生的只强调义务性、强制性的压制和束缚,注重各合作主体的民主权利,在多方主体间确立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关系,明晰权利和权力的关系,以权利制衡和监督权力,发挥权力对权利的保障作用。发挥社会制度的价值导向作用,本着利益最大化原则,为各相关主体提供一个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在利益的妥协和整合中寻求合作的推进和深化。通过以城带乡、优势互补,积极建构城市及其职业教育、农村及其职业教育以及四者之间的动态合作秩序,基于利益最大化和价值认同原则,关注内生的发展需求和实质性的改革举措,用民主权利制衡行政权力,建立民主制度以集结各方力量,最大限度地实现城乡区域、城乡职业教育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谋求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同向度发展,以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非控制导向的协商与互动。计划秩序中的秩序通常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以协作的形式呈现,强调通过约束主体的自主性来达成决策目标,带有浓重的功利化倾向。而基于合作的秩序则要求尊重多元主体的需求和自主性,形成和发展于行为主体的内心,具有非控制导向,协商与对话成为合作的主旨。③在合作性的社会互动中,处于竞争状态的参与者以互惠互利、平等合作为原则,能够有效盘活存量和激活增量资源,进而形成一种互补互利的合作形态,推动区域经济向前发展。变革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凝滞机制,重视参与主体间的对话与协商,形成多向度主体之间的凝聚力,共享资源和发展成果。加强职业院校的自主性,设置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人才支撑。同时,重视与行业企业、政府、社会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多方联动的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从市场需求出发,在竞争中寻求对话和合作,谋求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问题表征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理应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和谐统一关系,然而立足于社会学视角,其公平欠缺与秩序失范成为两者联动不足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进行现状审视和问题归结已迫在眉睫。当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与其经济联动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

1.公平欠缺:二元结构导致的畸形。公平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其本质是从共同发展出发,在基本平等基础上实现有差别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意欲实现多方的互利和双赢。④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问题是一个利益关系的范畴,其核心是两者所在领域的权利和利益的均衡和平等的配置问题,以及人们对这种权利和利益关系是否合理的主观价值评判。⑤社会分层理论展现了社会在分配稀缺资源时存在的结构性不平等,从而导致社会群体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分化。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教育制度本身也有文化专断,经济资本强弱决定了受教育机会和程度,产生不平等的根源在于学校根据原先学生家庭的社会阶级的高低进行教学,而教育则起还原和加强社会阶级的作用。杨东平教授指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是影响我国教育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同时,阶层差距也正在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⑥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城乡之间发展差距逐渐加大,产生了城乡分离的错位思维,出现“城乡分治”“重城轻乡”等社会问题,导致阶层差距及农村职业教育的长期落后。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落后、经费保障机制单一、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就业指向性不明确等不利条件,使得本应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大有作为”的职业教育变得“有心无力”。长此以往,区域间、校际间以及城乡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愈大,职业教育的“马太效应”也愈加明显,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沦为一纸空谈。

2.秩序失范:利益导向形成的错乱。社会交换理论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研究社会行为理论,主张趋利避害是人类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互动中通过缩小代价并扩大收益,实现双赢或多赢。霍曼斯提出,人们应以群体公认的行为准则为指导,涵盖价值、资源、情感等多重因素,通过合作互动把从事的活动变成追求利益的行动,从而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布劳认为,影响社会合作的最基本社会规范是互惠,即社会行为中的行动者应积极发现和利用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并提供给需要该资源的另一方,并且受惠方必须承担和履行回报义务,形成相互吸引并开展合作。在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规范,且合作必须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否则就会产生主体之间的对立和抵制。社会整合理论主张社会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整合程度高度相关,弱化的整合力量将会造成社会各要素、各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甚至矛盾和冲突,使社会不能正常运转。当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普遍处在失序状态中,两者往往在“冲突”中寻求形式上的“和谐”,相关利益主体秉持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忽视他方利益,同时职业教育逐渐沦为拉动经济的附属品,其“协作性”意蕴浓重,甚至部分院校的产生和发展是顺应地方行政要求的结果,内生发展需求不足,在一种缺乏主动性和互动性合作的指引下艰难前行。

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生成原理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表现为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双赢互惠关系。从宏观来说,区域经济涵盖城市和农村两个经济主体,职业教育也相应囊括城市职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依此建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高度耦合机制,笔者认为,应秉持基于互利的公平理念和基于合作的秩序追求,打破单一僵化的匹配合作模式,建立协同互援的生成机制,在区域各主体之间以及区域内部职业教育之间进行整体和部分的深度聚合,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共享,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和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大有裨益(如7页图所示)。

基于社会学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生成原理示意图

在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互动关联的框架下,区域城乡的一体化发展与职业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有机统一依赖于“公平”与“秩序”两大因素的合理互动,其中,社会公平是实现良好社会公共秩序的前提,而良好社会风气和正常秩序是保障社会公平并最终实现职业教育公平的坚实保障。

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改革路径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平缺失与秩序失范已成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桎梏。在互利合作的新观念下,要突破传统、单一的发展路向,谋求在公平与秩序上的“双管齐下”,形成多元主体的合力,探寻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径。

1.推进公平:协同与互补共行。协同产生于具有强烈资源交换需求的系统中,它在系统内部和外界通过竞争而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整合,与周围相关要素和系统发生相互作用。互补理论旨在通过多元主体的相互支持,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主体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只有协同与互补共同发挥效力,才能将公平融入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中。

新型城镇化不仅要保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系统的良好运行,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城市及其职业教育对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及师资培训等的支援,引导其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应根据自身的区域经济特色,结合市场和行业需求,与城市职业院校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对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无缝对接。政府要鼓励区域示范性职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利用区域名优特专业形成区域辐射效应,在城乡职业院校间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并利用平台共享相关政策和市场的最新资讯,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加强职业教育教师的双向流动,通过政策制度和薪酬福利等措施,引导“双师型”教师扎根于农村职业教育,并强化本土教师“走出去”的观念,将教师的定期双向流动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创新,强化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交互性和关联度。

2.调和秩序: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共营。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的区别在于是从事物内部自发产生还是在外力监管下形成的。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中,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共同发挥效力,实现两者的共治与和谐。要改变城市和农村长期各自为政或在行政束缚下“被迫”合作的窘境,在各个主体对所辖区域内的职业教育进行鼓励和扶持的同时,还应加强区域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其他职业院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助,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指导和帮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引导农民从事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增加农民收入,使其成为新型农民。此外,政府要加大对弱势主体及其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通过多样化的监管措施,建设和完善各个主体与其职业教育之间共生互利的制度体系。

3.公平与秩序:互动与和谐共生。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互动与和谐成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中新的价值取向,为此,要“以公平促和谐,以秩序谋互动”,寻求主体间的动态均衡发展,处理好乡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这两对对立统一体的关系,进而实现和谐统一。建立利益捆绑、风险共担的发展共同体,关照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三大主体——政府部门、职业教育机构、企业及行业,构建多元主体协调运行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和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发展共同体是政府、企业和职业教育机构等主体从全局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彼此交流合作,从而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体系,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高效联动发展的必然产物。政府要统筹规划城乡经济发展,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城乡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制度协调。职业教育机构要以区域经济特色为依托,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着眼于产业链条中的重点环节和其他附加值较高的部分,培养特色型专业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和行业协会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式”合作等方式,加强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利益的趋同性要求实体内部协调统一,但过度的激励措施可能会促使部分参与方为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而脱离发展共同体采取一些激进策略。因此,需从共同体的组织形式、管理机构和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丰富监管手段和强化监管措施,对各方主体实行长期激励和考核,保障发展共同体的良性运转,进一步消解主体间的矛盾,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和谐共生发展。

[注释]

①②蔡秋梅.中国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策略研究[D/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4&CurRec=1&recid=&filename=2009097116.nh&dbname=CDFD0911&dbcode=CDFD&pr=&urlid=&yx=&v=MTQ2MDR1eFlT 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idVJxRnkvbFdydkpWMTI3RjdPeEdkRE5x WkViUElSOGVYMUw=,2009-04-01.

③李松涛.论教育秩序的演变与重建——基于社会变迁的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3(1):8.

④郝文武.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J].教育研究,2007(11):25.

⑤龚文君,周健宇.社会保障核心价值理念再思考——基于社会学视角的社会公平理论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2(6):46.

⑥安晓敏.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基于义务教育校际差距的实证分析[D/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2008148450.nh&dbname=CDFD9908&dbcode=CDFD&pr=&urlid=&yx=&v=MTQ2MDR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idVJxRnkvb⁃FZidkxWMTI3RnJLOEZ0WEpyNUViUElSOGVYMUw,2008-06-01.

猜你喜欢
秩序公平城乡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秩序与自由
笨柴兄弟
城乡涌动创业潮
孤独与秩序
公平比较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