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11-02 08:14鲁立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3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高职

鲁立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对于学校教育资源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突破,它将课堂教育与企业工作环境结合在一起,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便能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得到检验和加强。为增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动手能力提供了可靠保障,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被认为是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改革。虽然校企合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十几年,但是合作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无论是企业方面还是学校方面都存在对这一培养模式认识上的误区。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知名的大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普遍表现出消极、被动的态度,以至于一些校企合作项目难以收到明显的成效。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往往积极主动,而企业对学校的邀请与则表现平平,这不但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苦恼的问题,而且对参与到企业实习的学生来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企业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大多是与他们专业不相符的“劳力型”岗位,这些岗位对工作人员的技术需要不大,同时也不需要理论知识储备,例如货物装卸、卫生清洁等,都不需要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在这样的岗位上实习很难提升专业技能、熟练操作技能。

2.校企合作的期限较短。在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一次性合作,而且一些校企合作虽然签订协议,但是执行力度上却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不执行。因此,校企合作模式亟待开发长期稳定的战略型项目。再进一步看,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也普遍不能得到有经验的、操作熟练的技术人员的有效指导,据实习归来的学生反映,他们只能粗略地了解自己所实习的岗位,根本不能独立地操作某项任务,他们只是“站在一边看”。

笔者所在学院于2011年春季选派306名实习生到不同企业实习锻炼,在返校后的反馈调查问及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总共有过几次实际的操作经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专业不同对实际操作能力和次数的要求也不同,但在为期60天的实习中,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应实际参与企业正常生产操作10次以上,但是具体调查结果如右图所示。

由图可知,参加实际操作训练1~2次的人数最多,参加10次以上实际操作的人数最少,这说明在实习中很少有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实际的操作训练任务,甚至还存在很多根本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的学生。

实际参与企业操作统计图

二、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1.高职校企合作中客观因素的消极影响。企业的大量精力都集中在生产或者经营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顾及校企合作,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难以避免的,因为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独立的经济实体,企业若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积极地面对外界环境的冲击,与对手竞争。为此,企业领导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发展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这需要他们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素质,关注外界环境的变化。暂时无法增强企业竞争力,或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校企合作自然也就排在了其他事项之后。

此外,高职院校与企业缺乏利益共同点也是制约校企合作质量提高的因素之一。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升学校的品牌地位为根本目的;企业则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任何与产生经济效益无关的事项对企业来说都不重要。因此企业认为校企合作会挤占企业的资源也就不足为奇了。专心从事生产的观念使那些有经验的专业技术师傅只能坚守岗位,而很少有时间培养人才。众所周知,校企合作框架下,学生到企业实习锻炼就是为了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将来胜任某一具体工作,在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中,他们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帮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以积累一定的生产经验,如果缺少这种指点和纠正,他们实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然而,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却很缺乏这种专业技术人员的纠正和关心。

2.高职校企合作中的主观观念误区。企业在主观观念上对校企合作存在很大误区,他们认为校企合作不但能强化学生的应用技能,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而且还能为院校培养大批“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的知名度也会随着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而大大提高。但对企业来说,校企合作却不能给企业带来明显的好处,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企业员工指导学生操作实习等只会耽误企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企业的人力物力,企业一般不能得到很好的收益。但这是仅看重眼前利益而没有看到长远利益的视角,是仅看重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的片面观点,是企业应该多思考,给予调整修正的。这种观念上的误区造成校企合作严重受阻。

而学校对校企合作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校方普遍认为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给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学生成才等都是企业的职责,企业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关服务。这种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已经从政府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他们要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要供养企业的员工,现代企业的任何行为都是以取得经济回报和社会回报为前提的。但是,高职院校却将企业提供合作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不符合企业的生存之道。

缺乏财力支持的校企合作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效。学校与企业的观念误区使他们认为校企合作的经费应该来源于政府。首先,高职教育事关全局和未来产业工人群体素质,政府应该给予支持。其次,政府是企业与学校的共同领导,理应对二者合作的事项积极筹划。再者,受计划经济影响,他们认为政府应包揽公益事业,既然校企合作是利国利民的事业,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就要为这项事业具体负责。于是,学校和企业都形成了对政府“等、靠、要”的消极思想。

三、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的对策

1.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高职校企合作若要改变校方积极性过高、企业方积极性过低的局面,必须重新认识校企合作的多赢性。实习学生是校企合作最直接的受益者,但学生不是唯一的受益者,因为学生属于学校,将来又是企业员工,因而企业和学校是间接受益者,校企合作具有多赢性。高职院校可将企业资源作为校方的实习资源,充分利用这种资源缓解校方经费不足的问题,这对加强学校、教师、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很有帮助。学校的科研和教学可以直接以企业的需要为目标,这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也可以提高人才的实用性,还可以缩短毕业生在企业中的岗位磨合期,能保证他们尽快地投入正常工作,创造价值。企业环境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而言有难以比拟的真实性,这对于人才的成长来说弥足珍贵。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部分实际问题不但能在校企合作中得到解决,还能够更好地使企业获得长远利益。大量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在校企合作中都可培养出来,而且企业在这种合作模式中也可以优先引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并且可以以这些先进的成果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而且企业也可以定期选派员工到高职院校去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各方面的素质。除此以外,企业与高职院校实训研发基地也可以优势互补,降低各自的成本。

2.校企双方坚持互惠互利、市场导向原则。首先,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要坚持互惠互利原则。坚持这一原则是校企合作成功的最基本保障,无论是企业还是院校都希望能够在校企合作中有所收获。显然,企业在这种模式中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优质的服务,学校也能以其自身的优势实现与企业之间的互补效应。实现双赢必须进行两种优势的互补,不能只强调合作方对自己的支持,而不做有利于对方的事情。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积极付出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完成这项工作仅靠企业的努力不行,仅靠高职院校的付出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次,校企合作还应当在坚持市场选择的基础上运行。所谓市场导向原则就是不能过度依赖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市场调节在校企合作的加强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得以推进和运转的关键在于市场这个外部环境,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制约着校企合作的形式、深度和广度。

3.加强政府在校企之间的协调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政府为院校与企业搭建一个规范的合作平台,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促进校企合作更加有序稳定地展开:第一,制定校企合作的政策与制度。第二,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通过税收优惠促进企业积极参与。第三,建设一批校企合作基地,扶植一批大中型企业为校企合作的开展积累成熟的经验,在区域内广泛推广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提升地区人才竞争优势。第四,维持对企业的经费投入,并且按比例逐年增加投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媒介作用,行业协会在信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优势为企业和高职院校牵线搭桥,不断优化实习岗位与学生专业的衔接程度,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效率效果。在校企合作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经济利益,高职院校应主动承担实习生的实习经费,对于产生的收益明确分成。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合作也是促进校企合作的有力举措,例如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以培养自身所需的专业人才,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派技术骨干到高职院校中亲自实施培养工作,这样不但增强了人才的竞争力,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