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环渤海经济增长极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

2014-11-02 08:14李爱东赵晓毅宋秀英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3期
关键词:增长极环渤海开放性

李爱东 赵晓毅 宋秀英

环渤海经济圈涵盖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京津冀城市圈的环渤海C型滨海经济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省市。该区域贯通南北、连接陆海,GDP以及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指标都约占全国的1/4,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我国最大的经济发展中心。环渤海经济增长极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构建助推环渤海经济增长极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对于促进该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渤海区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环渤海区域高职高专教育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职院校主要由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而来。截至2012年,环渤海地区具有招生资格的高职高专院校共228所,约占全国1266所的18.6%,列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有22所,约占全国109所的20.2%。环渤海地区“三省二市”的高职院校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虽然已初步形成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体系,但受传统教育体制机制的影响,环渤海区域特别是京、津以外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滞后,与环渤海经济增长极发展需要存在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不配套,表现为规模不对等和结构不匹配;二是人才培养定位与区域发展脱节;三是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陈旧;四是师资队伍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五是产学研合作培养发展滞后。

表1 环渤海地区高职院校分布情况

二、环渤海经济增长极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诉求

1.集群化。人才培养集群化即以集群意识为导向,深化区域内高职院校之间的战略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形成与区域产业集群对应的高职院校集群,通过区域产业集群同高职院校集群的互动交流,发挥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培养高素质人才,满足区域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环渤海经济圈作为我国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已逐步形成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环渤海区域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集群化与之相适应。

2.针对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体现针对性。伴随环渤海经济增长极的不断发展,环渤海区域重点产业特征明显,迫切需要大批符合环渤海区域产业特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见36页表2)。面对环渤海经济增长极发展的新形势,高职院校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培养大批适应环渤海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高职毕业生。

3.开放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开放性是指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满足学生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多样性需求。伴随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的加速,环渤海经济增长极要求区域高职院校培养满足生产、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学中做,做中学”特征明显,需要高职院校秉承开放性办学理念,以“工作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不断满足区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要。

三、助推环渤海经济增长极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

面对环渤海经济增长极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集群化、针对性和开放性的需求,环渤海地区高职院校必须牢牢把握区域集群化发展的时代脉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满足环渤海经济增长极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表2 环渤海经济圈重点产业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对应

1.打造高职教育集团应对环渤海新兴产业集群。构建环渤海经济圈高职院校协调机制,针对新兴产业集群,打造高职教育集团,打破区域和部门的界限,将分散的高职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职业教育集团对区域人才培养具有重大作用。首先,职业教育集团可以使区域内各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办学、建立教学联合体、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等形式,合理有效利用全区域高职教育资源。其次,职业教育集团可以让高职院校融入行业企业,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更具针对性,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最后,职业教育集团的建立可以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等活动,形成一种和谐共赢的校企合作关系。总之,构建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是应对环渤海新兴产业集群、促进环渤海经济增长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对接环渤海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专业设置和布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布局受区域产业发展变动影响巨大,环渤海区域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区域发展战略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布局。从政府层面看,教育管理部门需要站在环渤海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制定区域间各省市的专业布局规划,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变行政领导为政策指导,改革现有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环渤海区域专业设置相关信息共享机制,设置统一的环渤海区域专业设置信息平台,适时发布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内各行业人才供需及各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等情况,并提出关于专业设置和布局的原则性指导意见,以此引导各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对接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以“战略导向,宏观引导,适时调整”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长效管理机制,进而保障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从学校角度来说,高职院校需要在专业设置方面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预见性,主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和趋势,调整专业设置和规模,使区域产业发展和专业调整相适应。此外,高职院校根据区域产业的特点开设特色专业,并针对不同区域产业集群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进行定向培养,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以“开放性”为导向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开放性”为特征的环渤海经济增长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以“开放性”人才培养理念为导向,强化校企合作,探索成立“双主体”人才培养新模式。所谓“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眼于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协调企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实施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进而提升人才培养适用性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1)积极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工作为导向,以工作技能培育为核心,校企双方共同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和承担教学任务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由企业提供真实项目,学校教师将企业项目转化成教学实践项目,以典型产品或工作内容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2)探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有以下几步:一是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和定向就业协议;二是以工作为导向,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双方教育资源,学生通过“亦工亦读”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完成学习及实训任务;三是学生毕业后依据协议直接到用人单位从事相关工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企业招聘到满足其需求的员工,也使高校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是提升校企合作层次的有效途径。(3)大力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教育实施“厂中校,校中厂”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联动作用,大力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政府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发挥主导作用;学校要主动行动,为企业入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发挥其在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4)积极开展“开放性”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开放性”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建设一支“开放性”的师资队伍,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鼓励专职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见习、锻炼,提升自身知识能力的实效性;二是引进生产、建设、管理、科研一线的工作人员作为专、兼职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通过打造“开放性”师资队伍,顺利推进以“开放性”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助力环渤海经济增长极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增长极环渤海开放性
火出圈了!2000亿尾的环渤海虾苗圈跑出了一匹黑马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西海岸增长极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外商直接投资的中心收敛和空间溢出性——以环渤海城市群为例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寻求开放性道路
环渤海经济圈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