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重要论述的哲学思考

2014-11-04 07:13王春益
中国生态文明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生态

□ 王春益

对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重要论述的哲学思考

□ 王春益

习近平同志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地方工作期间就明确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构想,启动了有关省的生态示范创建;到中央工作后,习总书记十分注重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地区实际,从多方位、多角度、多领域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生动形象、通俗实在的概括论述。特别是在去年“5.24”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战略高度,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深感习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宽广的世界眼光,观点鲜明、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习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宽广视域上,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这里我主要谈对以下四个重要论述的理解:

一、“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提出,是我们党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指向,也是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与文明演变转型问题的论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观。习总书记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些重要论述,一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智慧和生态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派儒、道、释思想内核中都有合乎生态文明的理念。儒家是“天人合一” ,强调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把仁爱推广延伸到对世间的一切物质和生命,而要做到“仁”,就必须要克制自己的私欲,对大自然不能贪得无厌。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21世纪的挑战与希望”这一议题,讨论了21世纪科学发展与人类面临的问题,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就是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道家是“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把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释家是“万物平等”,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认为“山川草木,悉皆成佛”,“心净则土净”。儒释道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其思想内核中都有合乎生态文明的理念。二是集中体现了自然界与人类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原始文明——敬畏自然、依赖自然,其文化特点是蒙昧的文明;农业文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其文化特点是宗法的文明;工业文明——征服自然、榨取自然,其文化特点是野蛮的文明,由此而产生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是自然的中心和主宰,将自然视为满足人类无限欲望的对象,提出所谓“人定胜天”的口号,在大自然面前显示了无知的狂妄和自大。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产生的资本主义文化和价值观表现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物欲横流。这一文化理念已经引发了自然界的无情报复和人为灾难;而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 ,它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习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器物、制度和观念上都超越了工业文明,它是有“度”的文明,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而且是中国传统“中庸”思想的体现,是生态智慧的结晶。三是集中体现了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人们遵从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从野蛮向文明的发展,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获得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源自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能最大限度地遵循人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可以内在地、逻辑地统一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中,它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因此,只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克服生态危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人类文明的更替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得到统一和升华。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概念的提出,是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重要理论创新,也是从资本价值观到生态价值观的一个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访问谈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观点,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生态优势不仅可以转化为经济的优势,还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特别是关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三段论”,生动形象、意蕴深邃,一语中的,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科学破解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我们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要提升。二是从人类价值观来看,人和自然一开始是和谐的,其对立始于人类价值观的变异。从货币价值观到资本价值观,自然界的本质、人的本质都发生了异化,出现了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认为一切价值都来自于“剩余价值”,而自然价值、生态系统的价值、生态环境的价值,即自然界的有形、无形价值(有用性)都被资本的疯狂扩张所掩盖。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商品的价值、自然的价值、人的价值等,从根本上说,都应统一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从单纯而极端地追求资本增值、畸形消费和物欲主义转到崇尚自然价值、绿色价值和可持续发展上来。只有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代替资本价值观,才能走向自然生态价值观,才能实现绿色发展。三是从人类财富观来看,绿色发展是一种节约型、可持续型的发展,是对自然资源有限制的消耗,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新财富观。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环境资源是财富资源”。威廉·佩第指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由此可见,人的财富观经历了资本财富观——自然资源财富观——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观的变迁,而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观就是生态文明理应倡导的绿色财富观。我们党提出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念,已经成为人类伦理观在21世纪的先进理念和主流伦理。劳动创造了价值,但只有加上自然界,可持续发展才有不懈的动力。

三、“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提出,是推进国家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普遍联系和系统思维认识论维度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一重要论述,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思维出发,对生态系统整体性内在联系和自然规律的科学把握,揭示了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山、水、林、田、湖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存在一定的总量,如果人类的攫取或消耗超过这个限度,该共同体的运行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异,甚至断链停歇。二是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出发,山、水、林、田、湖又都是有形、有质的实体,由这些实体构成的生命共同体也必定具有因时、因地的差别。我国地域辽阔,要管好、用好自然资源,一定要讲究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形成从山顶到海洋、从天上到地下的所有污染物严格监管制度和一体化污染防治管理模式,将环境保护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三是从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出发,推进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应当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提高消费水平,使消费和生产协调发展,彻底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从以人为核心的物质生产和消费观转移到人、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上来,不仅要注重产品的物质功能,而且要注重产品的生态功能,对物质产品的追求和消费不仅要以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作为衡量标准,还要考虑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否符合生态保护、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提出,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目标的永恒追求,也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青山绿水诸佛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人民美好生活和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一是在发展制度保障上,要从立法层面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要维护人民的环境权和发展权。生态环境关乎民众的基本权益,要进一步加强立法立规,减少以至消除环境污染,解决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加快,新修订的环保法出台,严格程度超出人们预期;最高法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和出台《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强化了环境司法力度等。2012年,我会通过姜春云总顾问、陈宗兴会长向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组提交了《关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的若干建议》,其主要内容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得到体现。2013年、2014年两会期间,我会联系几十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向两会提交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权入宪”、“编制《国家中长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等议案提案,旨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二是在解决发展问题上,要认真解决关系民生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复杂,解决起来的难度比任何国家都要大,任务更加艰巨。我们既要打好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逐步改善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看到政府的决心,看到环境问题解决的希望,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要加强污染物减排,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三是在实现发展目标上,要体现保证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生态导向,保障人民能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住上宜居的房子,享受优美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既要发展经济保障当代人的生存发展,又要考虑中国的长远发展和子孙万代的利益。我们不能“吃祖宗饭,造子孙孽”。要积极实现生态文明本质要求的人本、公平、公正,充分兼顾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把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的统一起来。

《人类环境宣言》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共同努力—— “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受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

(作者系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助理、常务理事、研究员)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