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城市与文明

2014-11-04 07:13本刊编辑部
中国生态文明 2014年3期
关键词:古运河京杭大运河大运河

□ 本刊编辑部

生态史话

运河城市与文明

□ 本刊编辑部

京杭大运河

编前语

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再次把世人的目光拉向了这条古老的河道。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运河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留下了无数令后人感慨不已的文化遗迹。一批又一批的城市,因大运河的繁忙而兴,北京、天津、扬州、镇江、杭州等地,早已是是有一席之地的都会,自不待言;无数荒丘野地、小村僻庄,亦成人烟芜杂、商铺林立、车水马龙之所,淮安、临清、济宁、东昌、德州等大批城镇商阜,皆因之兴盛,“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大运河带来的文化、财富、人才的交流,像一条动脉,沟通了中国的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最后合为一体,实现了中国商业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结出具有深远影响的丰硕成果。大运河,是活着的遗产,演绎着千古文明兴替。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运河畔的名城。

北京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通常称为北运河,主要位于今北京市通州区北关闸以南,北运河上游为温榆河和潮白河。现存的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主要是元、明、清时期开凿、疏浚的。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开凿坝河,因其沿线有七座坝而得名,是大都至通州的北线运河。坝河西起大都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河道长约20多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比降较大,建有七座闸坝,江南漕粮可北至通州,再由坝河运抵大都城中。至元二十八年(1291)开凿通惠河,其水源主要来自白浮堰,即从白浮泉(今北京市昌平区东南五里龙山)引水,沿西山山脚,汇聚西山诸泉水后,东南汇入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前身),自大都肃清门与和义门(今西直门)间西水门入城,汇于积水潭。然后入什刹海,过今后门桥,东南折经东不压桥胡同、东板桥,沿东安门北街南下,经望恩桥、御河桥、正义路,向东经台基厂二条、板船胡同,沿金口河故道至通县西水关附近,转入城中。

什剎海现有水面34公顷,“银锭观山”号称“燕京小八景”之一。许多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如放荷灯、泛舟游湖、宴饮赏荷等,至今仍然保留着。现在,这里是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什剎海水上游”的路线已经开通,处处感受到北京留下的明清市民风俗。

大运河通州森林公园

“一枝塔影认通州”。燃灯塔是北京市通州区的标志,也是当年运河千里漕运终极的标志。通州境内有以燃灯塔、三教庙为代表的运河景观文化,以牛市口、江米店为代表的运河域名文化等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遗存。

天津

天津段大运河开凿于元代。包括天津至北京通州的北运河和天津至山东临清的南运河的一部分。南、北运河与海河在天津三岔口相汇。元代庞大的漕运(南粮北运)促进了直沽(天津)的繁荣发展,直沽因而被马可·波罗誉为“天城”。三岔口作为运河槽运中转站,当年船舶云集,元朝廷于三岔口两岸敕建有天后宫,成为船工酬神、聚会场所。“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这是金代诗人元好问在《故地重游》中描绘的京杭大运河流经杨柳青时的景象。 杨柳青镇位于天津市西北,京沪铁路纵贯全镇。镇东南滨南运河,西北临子牙河,水陆交通便利。这里是著名的民俗古镇,以木版年画闻名于世。杨柳青年画色彩鲜艳,主题明快,尤以“麒麟送子”、“年年有鱼(余)”、“鲤鱼跳龙门”等最为传神。

沧州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最早开凿于三国时期,为曹魏平虏渠,隋代在此基础上进行疏浚。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北起青县李又屯村,南至吴桥第六屯,流经青县、沧县、沧州市区、泊头、南皮、东光、吴桥,全长253公里,沧州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20个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城市。占京杭大运河总长的七分之一。沧州段运河当时称为御河或卫河,清代以后,称为南运河。南运河自隋代开凿至明清,始终是国家的交通命脉,明、清两代每年都有约400万石漕粮经沧州运至北京。此外,还有大量瓷器、盐、煤等货物靠运河水路运输。漕运的繁忙和南北物资的融汇给沧州带来了两岸经济的繁荣,更有了大小不等的码头、摆渡。沧州段从南向北有桑园码头、连镇码头、东光码头、泊头码头、沧州码头、兴济码头、青县码头、流河码头等十几处。

正因有了大运河,有了繁忙的船队,才有了沧州武术“镖不喊沧”的硬气,从“开河鲜”到“斗龙舟”,从“放河灯”到“藏冰”,一条运河就这样与沧州人的生活融为了一体。运河充满了人文气息,河湾深处,苇花飘扬。《沧县志》记载:城南里许有村曰佟家花园,地临河曲,村民数十户均以艺花为业。二百亩间碧竹千竿,名花满塍。严冬雪降而暖窖唐花芳菲,益觉可赏。是以雅人淑秀,四时游履相错也。秋来菊有佳色,来者益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运河哺育着沧州人,沧州的风俗里自然深深嵌着运河的影子。

京杭大运河武清城区段

德州

京杭大运河德州段,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全长141公里,其中:卫运河96公里,南运河45公里。属漳卫南运河系。上游有漳河、卫河。两河行至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相汇后称卫运河,自四女寺水利枢纽节制闸至天津段称南运河。

德州段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在沟通南北的水运,促进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推动、促进古代州城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德州可以说是一座大运河浇灌出来的古城,大运河是德州的母亲河。古老的大运河无私地哺育了 550万德州人民,见证了德州的产生和繁盛和并为德州这给块土肥沃的地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如今,大运河德州段河道虽历经千年、几经淤塞疏浚,沧海桑田,依然保留着“九龙十八弯”的原生古河道形态,大运河沿岸保留下来的古运河道、仓储、运河码头遗址等与运河相关的文物资源十分丰富。

现在的德州段大运河河道虽基本保持在三级航道,但河道水源匮乏,污染严重。污水来源主要是上游的工业污水,水质呈黄黑色,泡沫较多,味道刺鼻,严重危害着运河沿岸的农业生产灌溉,甚至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影响附近居民日常生活。运河已基本成为一个重要的防汛、排污干渠,上游污水和市区部分城市污水、雨水汇集后,经运河排入下游,仅在下游缺水时,每年承担一、二次输水任务。

京杭大运河德州段

聊城

古称东昌,位于京杭大运河西岸。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是古代会通河的一部分。位于聊城市下辖的阳谷县、东昌府区、临清市境内,全长97.5公里。公元1289年,途经聊城的会通河被开凿、疏浚成为京杭运河的重要河段。在古老的京杭运河两岸,街巷纵横,各种店铺、民居依河而建。发达的漕运使聊城成为京杭运河沿岸9大商埠之一,繁华延续了400多年。当时运河漕运发达,经济昌盛,文化繁荣。这里“舟辑如云,帆樯蔽日”,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运河聊城段沿岸的山陕会馆、临清钞关、舍利塔、清真寺、阳谷海会寺等古建筑都是当时繁荣昌盛的见证,如今,这些古建筑已成为运河沿岸的重要景观。

徐州

京杭大运河在徐州境内近200公里,它北起微山湖南段蔺家坝,南至新沂窑湾,流域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徐州由于地处京杭大运河的中间段,黄河又是在徐州和运河交汇;徐州既是民船的交粮地,又是官兵接运处,舟车鳞集,贸易兴旺。徐州因此成为京杭大运河上最重要的大码头,既是航运枢纽,也是商业枢纽和军事枢纽。正因为如此,所以明朝政府在徐州设立了参将府、按察分司、户部分司和工部分司等重要管理机关,以及漕粮储运的广运仓,在徐州境内,大运河水道遗产包括古泗水水道、黄河故道、京杭运河、老不牢河、黄河故堤、蔺家坝等近30处。大运河聚落遗产包括徐州古城和窑湾古镇。另外,还有云龙山诗碑、黄楼,“五省通衢”牌坊、户部山古民居群、乾隆行宫大殿等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均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淮安

淮安城市与大运河的关系非常紧密。大运河最早的一段邗沟的北端末口就在淮安,淮安城市也伴随着大运河同时诞生。其后,淮安的发展与大运河一直密不可分,运河兴则淮安兴,运河衰则淮安衰,一起走过了2500年。京杭大运河进入淮安后,在淮阴水利枢纽处分为两支,一支为古运河,亦称里运河,它西起淮安市区西侧的淮阴船闸,向东北经大闸口、板闸、河下古镇,穿越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至楚州区南端的淮安船闸,是一条具有防洪、排涝、供水、通航及南水北调输水任务的综合性利用河道,属江苏省江水北调第二个梯级,和大运河共同承担输水每秒100立万米的任务。另一支为新辟大运河,为里运河裁弯取直另辟的新河,起于淮阴区杨庄,至楚州区与里运河汇合,目前,主要作用是航运、灌溉和区域排涝。该河在淮阴枢纽分别与里运河、二河、盐河、废黄河交汇,在淮安枢纽分别与里运河、灌溉总渠平交,与淮河入海水道立交。淮安在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明清时期,淮安因运河之便,城市发展达到鼎盛,漕运总督与河道总督驻节于此,“三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盐商巨贾云集于此,淮安城也“俨如省会”,成为与扬州、苏州、杭州齐名的运河四大都市之一。作为“运河之都”的淮安,明清时期成为了大运河沿线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粮食储备中心、淮北食盐集散中心。现在的淮安段大运河仍然是国家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的主通道,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水运大动脉,有江苏航运“半壁江山”之称。

扬州

扬州大运河

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挖邗沟的第一凿开始,扬州就注定了会描绘出一幅活脱脱的中国商业风情画、一段中国历史、一部运河历史。扬州城也因“运”而生,因“运”而兴。扬州则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国唯一的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唐代,南北大运河的航运开始兴盛,扬州成为四方商贾云集的宝地。一时间,“广陵为歌钟之地,富商大贾,动愈数百”。鉴真东渡日本是从扬州出发的。从1684到1784的100年间,康熙、乾隆帝都曾六下江南,都经过扬州并多次在扬州驻跸。从历史的角度说,没有古运河,就没有扬州古城;古运河的兴衰史,也就是扬州古城的兴衰史。古运河孕育了扬州城市,贯通了扬州湖河,扩大了扬州地域,奠基了扬州文化。古运河已经成为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哺育了扬州,是扬州的“根”。

镇江

江苏镇江,古称京口,处于江南和江北的交界处,得南北天时地利之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镇江扼守大运河通入长江的门户,其入江口就在离谏壁船闸远调站不到700米的鸭子坝,这里也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的原点。长江和运河在镇江构成了国内最大的黄金十字水道,镇江因此成为南北漕运的咽喉。宋元以后,镇江更成南北要冲,承担着全国68%%的漕粮中转重任。明清两代,尤其是清朝,漕运更是发展到了极致,漕粮数额超过以往历朝。漕运的兴盛直接促进了镇江商贸的发展,李白“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的乐府名篇,查慎行“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的千古绝调,成为当时镇江运河城市风貌的真实写照。

镇江城内有一座金山寺,远近闻名,《白蛇传》的传说就源于此地。古时候的瓜洲现在也属于镇江,瓜洲在晋代就是出名的长江渡口,在唐代最为繁荣。这里是古运河的入江口,地处长江北岸,正当大江南北的咽喉要冲,素有“江北重镇”、“千年古镇”之称。历代文人游历天下,常常羁留于此,留下了无数诗作名篇,使瓜洲古渡的声名更加远播。

常州

常州地处江苏南部的平原地带,境内河湖众多。为沟通各大河流,便于通航、防洪,这里的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开挖运河。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下令开凿江南古运河,它从苏州望亭经无锡、常州,在武进奔牛镇与孟河联接,这是京杭运河最古老的河段。大运河常州段是典型的江南运河,历史上经过三次改道,而每次改道,都是因为沿河街巷太过繁华、城区容量显得过于狭小而不得不改道,以扩大城区范围。第一次改道发生在元代至正年间,即公元1341年,由常州路判官朱德麟主持,在春秋古运河的南面开凿了一条城南渠,又称西兴河,它与春秋古运河形成两股水流并行东流。直到180年后,西兴河进一步拓宽疏浚,古运河才停止通航,全部靠西兴河通航。西兴河的位置,大致就是今天的吊桥路。

第二次改道,发生在明代万历年间的公元1581年。西兴河太挤了,于是在它的南边开浚了新的一条运河,在常州的运河史上称为明运河,如今怀德桥、广化桥下流淌着的那段,正属于明代开挖的运河。

第三次改道,发生在2004年,是常州迄今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运河改道工程。改线后的运河继续南移,西起新闸的连江桥,经过北港、西林、雕庄等地,至丁堰汇入老运河。全长26公里,河道宽达90米,在两侧护岸和仿古雕栏的依拥下奔流向东,电煤、建材、燃油等大宗物资在其怀抱百舸争流,不舍昼夜。这次运河南移改道,极大地拉开了常州的城市框架,提升了常州的城市品位。

大运河畔新无锡

无锡

历史上,吴王夫差开凿的江南古运河,从苏州平门穿过漕湖,经伯渎港,一路从东南奔向西北,从惠山北经古无锡湖去向常州。彼时的无锡,还只是东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两百多年后,经大运河的滋养,无锡在汉代建起了城池。从有环城古运河开始,无锡人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设市,以河为生。一条沉淀了数千年记忆的古运河,不仅记录了无锡源远流长的历史,也收藏了她代代传承的人文内涵。

大运河无锡段在近代发展史上有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明清时期,清康熙乾隆两帝先后多次下江南,皆经无锡段运河。当然,帝王饱览风光之余,更深的用意则在巡视南方政局。第二次是在民国时期,随着无锡民族工商业的迅速崛起,粮食业、丝茧业……沿运河无锡段两岸一字排开,取代上海成为中国南北漕运的集散地,也促使本地及周边经济迅猛发展。解放后,1958年、1976年陆续开凿的新运河,至今还是货运航道,而无锡城区真正的古运河除了游览观光船,已基本不再有水运功能。

苏州

大运河苏州段水道最早开挖于春秋时期,是江南运河的雏形,隋代起成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河道,至唐中叶基本定型。唐以后,苏州段运河历经修筑、疏浚,但保持了大运河的基本走向,至今仍在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一人与自然协作的水管理与水利用工程,是古代运河开凿与应用技术的突出范例。

大运河苏州段通过作为运河主航道的山塘河、上塘河、胥江、护城河以及盘门、阊门等水门与苏州内城水系连为一体。苏州古城水网是古代大运河的水系之一,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大运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城苏州是大运河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是古代筑城与水利技术融合的杰出典范。

苏州与大运河有关的文化遗产众多,其中最具突出普遍价值的有7处:唐代以来就是苏州大运河航道之一的山塘河及其历史街区;大运河苏州段地标性建筑虎丘云岩寺塔;连接大运河与城内水系、连通内外城的盘门水陆城门;明清漕粮仓储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古代大运河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见证的全晋会馆;集水利、交通、景观于一体的古代桥梁杰作宝带桥;江南运河水利工程的杰出凡例吴江古纤道。

京杭大运河

湖州

大运河流经湖州有两段:一是开凿于西晋太康年间的頔塘即现今的长湖申线航道,从湖州东门向东流经八里店镇、织里镇、旧馆镇、南浔经济开发区、南浔镇后入江苏境,全长34.5公里, 流域面积395.2平方公里;二是湖州东南部与桐乡市乌镇方向交界的江南运河,流经湖州练市、含山、新市、勾里等镇,最终交汇于杭州市余杭区,全长43.9公里,流域面积390平方公里。在大运河(湖州段)有两个重要的节点,那就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南浔和新市,都依托运河而兴盛崛起,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

大运河在湖州境内流经的距离虽然不是很长,但是运河及其衍生的运河水系对湖州丝绸文化、笔文化、茶文化、渔文化、园林文化、饮食文化、船文化和仓储、港埠、商业、桑基鱼塘的产生、发展,沿岸村镇群的崛起都起到重要作用,湖州独特的运河文化也由此而生。

杭州

杭州段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它的形成同样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在这个过程中,大运河融汇了中国南北各地的特色物产、饮食服饰、风情民俗、官民礼仪等,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杭州运河文化,留下了诸多历史人文景观。千年运河,使杭州拥有“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独特水乡风韵。运河不仅留下了广济桥、里万物桥、拱宸桥等千年古桥,不少沿河地段也因桥而名,丁桥、斜桥、拱宸桥、祥符桥、卖鱼桥、德胜桥、江涨桥等,成为了杭州重要的地域文化。同时,运河还给杭州留下了许多独特的运河水景,以前外地游客进入杭州,通常是从水路入城,船停在大关、娑婆桥、江涨桥一带,上岸观赏运河景色。运河两岸形成了夹城夜月、陡门春涨、半道春红、西山晚翠、花圃闻莺、皋亭积雪、江桥暮雨和白荡烟村“湖墅八景”,大部分景观都留存至今。

猜你喜欢
古运河京杭大运河大运河
依河而生,因河而兴:元明清戏曲迭代与京杭大运河关系论说
大运河,行走山东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古运河小学三(2)中队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