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生花妙笔”

2014-11-06 08:37蔡晓碧
师道 2014年10期
关键词:习作文本教材

蔡晓碧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文而宜,就文取材,挖掘教材(本文以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为例)的习作资源,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巧妙地构筑习作训练场,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

一、重视课文后的小练笔,读中学写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中,课文后明确要求写的小练笔有4处:如《小摄影师》中的小练笔“续写小摄影师的故事”;《玩出了名堂》中的小练笔“平常我们都爱玩,让我们来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等等。下册教材中,课文后明确要求写的小练笔有2处:《荷花》中的小练笔“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争吵》中的小练笔“我也想写写和同学发生过的一件事情”。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习作,应该尽量降低习作难度,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课文后的这些小练笔都是十分好的习作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依托文本,研究作者写文的思维过程,把这些小练笔的训练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指导学生学文、写文,想方设法去淡化习作(避免将其作为一种任务),给学生搭建一座座桥梁。如设计“读懂课文——渗透写作知识——分析课文的表达方法——迁移训练——及时评价”几个过程。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范例,而教材中课后的小练笔形式多样,切入口小,难度低,学生没有畏难、抵触情绪,且乐于接受。这是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的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教师有计划、有层次、有情境地指导练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拓展课内小练笔,读中悟法

阅读课教学中的小练笔是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充分挖掘课文中可供练笔的训练点,既培养了学生习作兴趣,又减缓了教师作文教学的坡度。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以写促读。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归纳起来,练笔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仿写”是指导学生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

1. 仿写范句——锻炼运用语言的基本功

许多灵动优美的语句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散落在文本中,阅读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这些闪光之处加以细细品味,使学生感悟这些言语的精妙之处,并滋养成语言储存,通过练笔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比如《花钟》,教师引导:作者通过描写颜色、样子、花开放的过程等来表示花的开放,也就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示花开了,让课文变得更优美,你们能学着用这种方式来写一写吗?教师出示句子“凌晨四点(时间)牵牛花(花) 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怎样开放)”。教师又出示鸡冠花、迎春花、一串红、桃花、美人蕉、金盏草、太阳花 、向日葵、凤凰花等图片,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说说自己喜欢的花在几点开放的样子,学习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写到:清晨6点左右,蒲公英轻摇柔软的四肢。上午8点左右,荷花披上粉红色的纱衣。傍晚7点左右,芍药花穿上纤丽巧密的晚礼服。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充分地融进自己的感性积累、独特感受,真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

在每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反复诵读甚至会背,先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进行仿写。这样既积累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通顺。如《珍珠泉》一课,教师出示句子“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让学生抓特点生动形象表述,仿写句子。(1)天是那样蓝, 。(2)花儿是那样的香, 。又如《翠鸟》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翠鸟的外形特点,让学生也学着作者的写法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方法来写一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外形。学习运用过渡句,把物品的两方面特征写清楚。再如《女娲补天》,老师出示这样的提示,描绘一下天补好后的美好世界写一段话。“看啊,现在人们眼前的又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天空 ,大地 ,田野 ,许多人 ,还有 。”

2. 仿写范段——提高构段的能力

学生开始习作,对一段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很难把握。因此,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范段的仿写,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并列方式、因果方式、总分总方式等等。对于这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是构段仿写的最好范例,教师切莫放过。

3. 仿写篇章——增强布局谋篇能力

篇章仿写犹如书法临摹,是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篇章仿写包括写作顺序的仿写和布局谋篇的仿写,三年级的教材要整理成一个训练系统,在不断的读写结合中,让学生真正掌握总分式和顺承式的构段方法。如《赵州桥》《美丽的小兴安岭》《燕子》《荷花》《珍珠泉》,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叙述的,在教课的过程中,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段的内容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文段的语言形式和表达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练笔。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

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前四个自然段分述秋雨是一把钥匙、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和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全文。前四个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又是这一段的总起,下面分别进行分述,课文的每一个段落的构段形式明晰整齐,都是典型的“总分”形式,这正是训练学生学习构段、构篇形式的最佳蓝本,最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总分片段小练笔的训练。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式,有利于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

(二)情到深处,抒写心动情弦的一霎那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教师根据写作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一个激发灵感唤起写作冲动的具体情境,使他们通过实际的体验唤起兴趣,自然就有话可说。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情感交融的好时机进行练笔,找出能深化文本的“情感点”,精心设计写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展开心与心的交流,把对教材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款款流淌于纸上,同时又润物无声似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如《掌声》:同学们,一定有这样的一次让你难忘的掌声为你响起,快来回忆一下那次掌声吧!掌声响起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表情和动作啊,写出来让我们分享你的幸福吧!《和时间赛跑》: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时间有什么新的认识?用一句话写下来,这将成为你的惜时名言。《她是我的朋友》:此时,如果你是在场的医生或阮恒的同伴,你会对阮恒说什么?(引导看图)出示句式:阮恒,我想对你说: 。《卖木雕的少年》:你觉得卖木雕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写几句话夸夸那个黑人少年。有学生写到:“亲爱的少年,你的善良、纯真将永远记在我们心中,中非两国的友谊也将会在我们手上延续。欢迎你到中国来做客!”语言虽然比较稚嫩,但这是学生对语言感悟与理解后的童心释放,是来自学生内心的声音。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后续故事

学生的想象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想象性练笔就是抓住课文中那些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编出动人的故事。如《小摄影师》:那个小男孩还会回来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请学习描写人物对话的方法,灵活运用提示语,续写故事。《风筝》:请大家猜想一下,你觉得他们能找回“幸福鸟”吗?请你用上积累的表示心情的词句,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西门豹》:三年过去了,西门豹即将离开邺,到别的地方上任。邺的百姓都很感激西门豹,现推选你给西门豹大人写一封感谢信,你能胜任吗?

实践证明,故事性强,可续性强的课文让学生喜欢想象,而趣味性的练笔学生也“乐”写、“愿”写。这样就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这种小练笔的巧妙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对文本的另一种感悟与体验。小练笔能为阅读点睛,为习作奠基。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习作文本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