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26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4-11-08 08:36黄庆翠
中国药业 2014年16期
关键词:抗菌我院药品

黄庆翠,陈 琳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广东 广州 510630)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近年来,各种ADR的发生率和严重性日益突出,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也更加引起重视。我院药学部开展的ADR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预防或减少ADR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2009年至2013年我院收集上报的ADR报告,总计267例,分别对ADR的数量、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发生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涉及药品的种类、对身体各器官和系统功能的影响、报告者的分析、ADR关联性评价及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及年龄

267例ADR报告中,患者男140例,女127例,男女比例为1.1∶1,男性ADR的发生率略高于女性。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人群,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ADR的发生率最大。详见表1。

表1 发生ADR的患者年龄分布

2.2 给药途径

发生ADR最多见的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其次为口服给药和肌肉注射,其他给药途径发生ADR的几率都很少。详见表2。

表2 发生ADR病例的给药途径情况

2.3 药品种类

ADR涉及的药品有115种,抗菌药物最多,其中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最多。详见表3和表4。

2.4 累及器官及系统

发生ADR涉及的器官及系统中,皮肤及其附件反应最常见,其次为药物热。详见表5。

2.5 ADR关联性评价及转归情况

评价为肯定 5 例(1.87%),很可能 120 例(44.94%),可能137 例 (51.31%),可 能 无 关 1 例 (0.37%),待 评 估 4 例(1.50%)。由于所有的ADR都采取了及时的治疗措施或停药,痊愈237例(88.76%),好转30例(11.24%),没有出现后遗症或死亡的病例。

3 讨论

从收集报告分析,大部分都是一些常见的、易于观察的ADR,而那些新的、不易观察的、严重的ADR报告较少;大部分病例都是住院患者,门诊病例很少。从近年来亮菌甲素(齐二药事件)、盐酸克林霉素磷酸酯(欣弗事件)、静丙(广州佰易事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上海华联事件)等药品因为严重安全问题而被召回停用的事件可见,ADR监测与再评价逐渐成为药品安全监管、促进公众合理用药、保护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技术保障[1]。因此,建议临床医师和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事件,并对该事件进行关联性评价,判断其与药物的因果关系,准确地填写不良反应/事件表,及时上报;门诊的医护人员和药师日常工作中应注意患者退药、换药的原因,尽可能多方面收集ADR信息,以便更准确地进行药物安全性的评价,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表3 发生ADR病例的药品种类及分布

表4 发生ADR病例涉及的抗菌药物

表5 发生ADR病例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60岁以上的老人发生ADR几率最高,这和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有关。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衰退,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功能也减弱;同时往往合并有多种疾病,服药依从性差,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2]。因此,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护,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医生应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个体化给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ADR的发生[3]。

静脉注射引起的ADR高达88.76%。据调查,多数国家的医院输液比例占住院患者的45%左右,我国有些医院的比例高达90%,也就是说几乎每一个住院患者必定输液[4]。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倡议“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用药原则背道而驰。由于静脉给药使患者体内浓度较高,除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容易引起ADR外,药物对血管的刺激、给药速度过快均易导致ADR的发生[5]。有的医院在静脉配置药品时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有些药物被细菌感染,也是发生了ADR的原因之一。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尽可能设立静脉用药配置中心,以保障静脉用药的安全。

从发生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分析,使用抗菌药物引发ADR的几率都是居高不下,β-内酰胺类引起的ADR最常见。抗菌药物引起ADR的高发可能与我国的用药习惯有关,而无指征地滥用抗菌药物不仅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而且会产生细菌耐药性,使患者体内菌群失调,发生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必须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厕》,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药师应对不合理用药积极干预[6]。

ADR涉及的药物中,中成药引起ADR的几率有上升趋势,尤其是中药注射剂。这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有的医生或患者认为中成药不良反应小,无毒性,存在安全性估值高,认识不足的缺点;中西药配伍联合使用,易导致ADR发生;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不易提纯,可能导致成分发生变化,内在质量较难控制而引发ADR[7]。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成药注射剂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适应证使用,避免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在滴注过程中应控制好滴注速度。

ADR涉及的器官及系统中,皮肤及其附件引起的反应最常见,其次是药物热。皮肤及其附件的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潮红等。这是因为药疹是由变态反应所致,而且临床一些常用药物如抗感染药等抗原性较强,易引起这类反应[8]。因此临床医生在使用药物前,应当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既往用药史,做好皮肤过敏试验,以减少发生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这类不良反应的机会[9]。

引起ADR的原因多种多样,应该加强ADR宣传的力度,规范不良反应上报制度。临床医师、药师应注意加强对患者的用药交代,收集注明有患者退药、换药原因的处方,鉴别分析,准确、规范地填写ADR报表,及时上报;同时临床医师应严格遵守药物使用的原则,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以防止多药耐药细菌的产生;临床药师参与处方点评和临床查房会诊工作,对不合理的用药行为进行指导或干预,促进医生用药的合理性,尽可能地预防或减少ADR的发生,为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提供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通过研究ADR的机制和致病原因,可为不良反应的“正用”、老药新用、开发新用途、开发新药提供一种新思路、新途径。

[1]李文武.浅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意义和工作机制[J].中国药物警戒,2010,7(3):186.

[2]李 曦,顾雪英.药品不良反应240例报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0,3(22):37.

[3]卢大平,王亚明,尹开忠,等.《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分析及其利用[J].中国药业,2012,21(22):8.

[4]孙兆泉,肖 航.医保药品费用支付管理亟待发力[J].中国医疗保险,2011(10):44.

[5]唐亚娟.我院4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水电医药,2009(1):14.

[6]王 炜,陈利欣,多力昆.我院24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10):921.

[7]辛宇峰.493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分析[J].首都医药,2010,12(下):39.

[8]孙定人,齐 平,靳颖华.药物不良反应[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5-126.

[9]谢建翔.我院抗感染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1 094例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19):45.

猜你喜欢
抗菌我院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什么是抗菌药物?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