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抒情方式探究

2014-11-11 02:46姚静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9期
关键词:抒情诗人诗歌

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郑板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赏读一首诗,也得细细品味其中的一个个“枝”“叶”,比如诗歌中常常借用的景、物、事、人等等。

“诗者,吟咏性情也。”诗人情动于衷,感发兴起,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可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诗歌的情感表达更离不开一“枝”一“叶”,因为诗人抒发感情除了直抒胸臆外,都要有所凭借。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也叫融情于景。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写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全诗选取典型的秋天景象来抒情。北风萧萧,木叶摇落,大雁南飞,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孤独的诗人面对迷茫的江水,又怎能不思乡呢?

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作者借残灯、黑影、凄风苦雨这些凄凉之景,抒发了内心无限哀伤之情。

需要说明的是,古诗不都是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杜甫《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翠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唐代张仲素《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二.借物抒情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两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立志清正磊落的思想情感。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诗人以凤凰自喻,体现了与“凤凰”一样高洁、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抒发了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不同:“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具体的物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三.借古抒情

咏史抒怀,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抱负。

刘禹锡的《金陵怀古》:“潮满冶诚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诗歌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提出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暗示当时统治者依托关中山河之险,沉溺声色之中,正步六朝灭亡的后尘,可谓意味深长。

咏史诗常见的是先即事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也有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却以议论为主的。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作者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昂的笔触颂扬诸葛孔明的雄才大略,叹惋他的壮志未酬。诗中除“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

四.借事抒情

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

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通篇叙事,首句写在洛阳城里又见秋风,引起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次句写想写家书,而思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这两句比较平淡。三、四两句抓住一个细节,化庸常为神奇:行人(送信之人)要走之际,诗人似乎又想起什么内容忘记写入信中,拆开信封再检查一遍。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这一看似寻常的生活细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

苏轼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以“对窗梳妆”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五.借人抒情

这类诗歌常常用美人自喻,表白自己的政治操守、人生追求以及对才能的自我肯定和自信;或是借美人迟暮,叹息时光流逝、人生苦短,才能得不到展示,志向不能实现的苦闷;或是以此借代君王,抒发君臣遇合间的种种阻隔。如屈原词中创造的“佳人”意象:“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而自贶”;“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悲回风》)。

李白有首乐府诗《长相思》,也是以对美人的思念折射自己理想追求的失落和怅惘:“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再如,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六.直抒胸臆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不借助其他事物,而是直接把胸中块垒倾吐而出,淋漓酣畅。

如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一开头便直抒胸臆,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限拘谨再不值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正如风吹云散,心中真有说不出的畅快。加上后两句的间接抒情,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慷慨悲凉,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句,直接抒发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百姓疾苦的宽广胸怀。

当然,古诗的抒情方式往往不是单一的,常综合运用。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首诗综合运用了直接和间接两种抒情方式。一二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将生活的艰苦和思乡情怀融于迷蒙暗淡的景色之中。三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歌的骨子里渗透着情感,放逐了情感,也就放逐了诗歌。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把握准诗歌的抒情方式,细细品味诗歌中的一“枝”一“叶”,就一定能体味出诗人的婉曲情意。

姚静,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责任编校:舒 坦endprint

猜你喜欢
抒情诗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会抒情的灰绿
愤怒
约会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诗歌过年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