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静态之美

2014-11-11 02:46陈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9期
关键词:静思文本能力

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好课?随着教学不断的改革,我们的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上“蜂飞蝶舞”,“你方唱罢我登场”,看上去煞是热闹。殊不知,这样一来,学生静心学习,咀嚼感悟的时间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虚张声势的表面繁荣,一堂课下来,文本的“天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学生俨然成了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升。语文教学就应该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多给学生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让学生在静态的环境中,用心体味和领悟作品中的真善美。看来,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静,在静中感悟语文的美,彰显语文的魅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静读

阅读有多种方法,静读是指在安静的环境中无声默读或细吟慢读,自主徜徉于作品的美妙境界之中。余秋雨说过:“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可见,默读是有利于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方式。首先,阅读是读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要对话就要了解文本,而了解文本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默读。其次,安静的学习环境可以避免互相干扰和暗示,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真正进入自我的学习状态。现在的课堂教学,好些学生为了取悦于老师,就只在乎表面的大声,而不去关注文章的内容,结果在轰轰烈烈的读之后,学生一无所获,甚至连课文写了什么都不知道。由此可见,静读,是学生课堂上不可少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表面的安静中泉思翻涌。

二.静听

静听,就是营造静谧的氛围,让学生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听,完全融入作品的精神世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的过程。静听更能让人走进文本的内在世界,更有利于和作者及文本对话。让学生潜心聆听,沉浸在作品的精神世界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便能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意境。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往往会忽视听的能力,觉得语文学习会说会写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发现好多学生听话的能力很弱,我们绝不能忽视听的能力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课堂静听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注意力集中,从而进入文章的情境,更好更深入地走进文本的深处,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三.静思

静思就是静静思考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现在的课堂习惯于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好多教师为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往往设计了多个活动,为了赶时间,教师就压缩或省略了学生静思的时间,这样的课堂讨论就变成了形式。学生心中的感,必须先要有静静的思为前提,通过阅读,然后思考,再细细地去品味,最后组织好语言表达出来。我认为语文课堂不能为了形式上的完整就囫囵吞枣地去完成每个活动,我们应该给学生时间更充分地完成好每一个活动,我们宁可舍弃某一个活动,也不能减少学生静思的时间。学生静思是暂时的沉默,是课堂高潮产生前的酝酿、蓄势阶段。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疑惑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那种感受真是其乐无穷。

四.静写

“写”这个环节不是每堂课必备的,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写的机会。把所想的内容写下来,通过理顺思,使问题的答案更加条理清晰准确;也可以是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练笔,表达他们最真切的感受。静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写这个环节,往往被放在课前进行,这样学生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思维高度集中,缺少了时间限制,学生即使能写出比较出彩的片段,一旦到了考试,学生就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质量较高的答卷了。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练笔的机会,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时代在变,教学的要求、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教学承载的让学生从无知到博学的使命是永远不会变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活动形式的热闹,还需要安静学习的空间。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学生课堂的学习形式更灵活了,气氛更活了,我们不妨再给学生一些静的空间和时间,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会“亦活亦静,亦静亦美”。

静悄悄的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徜徉在语文的天空,尽展语文的无穷魅力。

陈红,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责任编校:高述新endprint

猜你喜欢
静思文本能力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静思》 《泪》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静思 萧声意无言 赏游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关于“想”的成语
静思疗法风行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