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经典课程基地”支撑学校管理变革

2014-11-13 14:16柴耘孙璐
江苏教育 2014年20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

柴耘+孙璐

【摘 要】“儒学经典课程基地”建设为推动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这所校园内,儒家文化的印记俯拾皆是,它幻化成各种形式穿越而来与我们会面,可听、可观、可悠然遐想,这对学校管理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学校的整体进步,提升了学校的内涵品位。

【关键词】儒学经典 课程基地 管理变革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凭临浩浩汤汤纳千派的扬子江,枕卧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依偎着历经沧桑的石头城,浸润着古金陵48景之首的莫愁烟雨……这是一所诗意的学校,更是一座文化记忆的殿堂。在这里,儒家文化的印记俯拾皆是,它幻化成各种形式穿越而来与我们会面,可听、可观、可悠然遐想。将儒家文化从经典的圣坛上请下来,借儒家文化启迪师生智慧,便是我校的文化价值追求。

二十九中的孙汉洲校长是一位儒学迷,他痴于儒学,乐在儒学。因为深知文化之于学校、民族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积极倡导培养“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又具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的办学理念,业已出版了《孔子智慧与现代文明》《向孔子学做老师》等7部研究专著和大量文章。2012年,我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普通高中儒学经典课程基地”。这又为二十九中儒学文化建设插上了有力的翅膀!短短几年,这一基地的建设已经卓有成效。更为重要的是,“儒学经典课程基地”支撑了学校管理的变革。

一、价值管理:慎思、明辨的精神认同

有人说学校管理靠制度,也有人说学校管理靠智慧。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深感学校管理是多方力量的合力体现,而在这多方力量当中,尤其是隐藏在背后的价值取向,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并体现为强大的精神认同,成为学校管理的推动力和精神资源。二十九中人身上一直都有一种内敛、扎实、肯闯的精神,这被我校教师亲切地称为“二十九中味儿”。这是支撑这所学校七十载风雨前行的强大力量,是一种内化在校园方方面面的学校精神。

开展“儒学经典课程基地”建设以来,我校进一步挖掘深藏在二十九中校园内、二十九中人身上的“二十九中味儿”,并与儒家文化相结合,成功打造出既符合我校实际情况,又具有文化特色的“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校训),“再思、慎言、敏行”(校风),“诲人不倦”(教风),“学而不厌”(学风)。学校文化只有得到教师们的充分理解,才能更加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素养。校风、教风、学风、校训,不是“教师守则”上白纸黑字的第一条、第二条,也不是绩效考核表上界定明了的第一点、第二点,它们无法量化考核,也根本没有必要进行量化考核。但是它们却如太阳的光辉一般,毫无保留地照射在每一个教师身上,成为引领教师发展的风向标——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却能够与之化。浸润其中的教师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地向教育的本质切近,在不经意间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我应诲人不倦,我要敢为人先!这就是精神认同的力量。

2014年,在学校组织的“最美教师”宣讲会上,老师们深情讲述身边平凡而又感人的教育故事。玉泉校区的魏璐老师说:“再找不到其他轰轰烈烈的大事,也看不见高深莫测的理论,更不存在巧妙绝伦的方法,有的只是一颗真心,一份赤诚。一个教师,不把自己放在‘传道授业解惑的高位,没有自以为是的崇高,而是以母亲的心情,去理解包容学生;从家长的角度,去爱护体谅孩子,这样才能真正达成教书育人的目标。”致远校区的曹霞老师说:“正是心中的那份对学生浓浓的师爱,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苦跋涉,用热血和汗水去浇灌一茬茬幼苗、一簇簇花蕾,用爱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龙江校区的宋兵老师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师爱:“很多人都讲对学生要爱,爱每一位学生,我发现这很难,很难做到……我们可以从不嫌弃做起,不嫌弃他们的成绩,不嫌弃他们的坏毛病,不嫌弃他们的外表……以一颗平等之心去关注孩子们,鼓励他们,宽容他们……”这一段段讲述背后,蕴藏的是二十九中教师的教育理想,流淌的是他们对学生、对三尺讲台无尽的爱恋。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诲人不倦”,什么是“敢为人先”!

这样的管理追求同样体现在对学生的期待上。学校是孩子的“巴学园”,孩子们能否获得良好的成长体验,是评判一个学校的客观标准。我校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以培养健全的人为核心要务。“不拘一格育人才”是我们的育人理念,也是我校对教育的理解。我校的学生能够一次次在体育比赛中摘金夺银,并走出了女排国家队队长惠若琪;在艺术的花园里,我校亦是奇葩尽放,校影像工作室制作的节目三次蝉联全国金奖;文学的世界里,学生们用青春做笔激扬文字,颜欢同学更是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佳绩;科技领域异彩纷呈,机器人创作小组荣获国际机器人创作奥赛中国赛区一等奖……我校对学生进行“仁爱之星”评选,旨在培养学生“仁者爱人”、“博爱兼善”的美好品质。我校2014届毕业生李彦希,在校期间将自己的2万元零花钱积攒下来,创建了全省首个学生个人慈善基金——“李彦希慈善基金”。李彦希同学也被评为南京市“美德少年”。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是的,知识会被遗忘,但关于“爱”的体验不会被忘记,践行“善”的行动不会被忘记。这才是我校要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这才是他们飞得高、飞得远的保障。基于这样对教育的理解,我校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三气”特质,即“心气、勇气、灵气”。心气,就是要志存高远,自尊自爱,独立不迁,追求卓越;勇气,就是要不畏困难,直面人生,敢于担当,百折不挠;灵气,就是要博学敏行,善于思考、善于创新。

二、教师管理:博学、笃行的成长内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就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一个学校教师的素质,往往能够决定学校的兴衰成败。由此可见,引领教师发展、促进教师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所在。引领教师发展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通过“儒学经典课程基地”建设,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效的途径——以基地建设为平台,以课题研究为路径,以教师成长内蕴促进教师专业管理。在积极建设“儒学经典课程基地”的同时,我校还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课题“普通高中儒学经典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与基地建设并驾齐驱,从一个新的视角丰富了教师管理模式。

首先,以基地建设为平台,成立十大研究中心:经典诵读中心、校本课程开发中心、国家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师生儒学文化素养提升研究中心、儒学经典课程拓展研学中心、儒学经典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影视体验研究中心、教学评估中心、交流与推广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已经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成长基地,参与人员除了语文教师以外,还包括历史、美术等多门学科教师。他们立足于中学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解读、反哺,从理论到物化层面均有研究。

其次,以课题研究为路径,在“普通高中儒学经典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基础上细分了五个子课题:高中阶段儒学经典课程的开发策略;儒学经典课程与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儒学经典课程与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儒学经典课程开发与现代语文教育;儒学经典课程教育基地建设的目标定位。这些子课题从不同视角挖掘儒学教育的价值,帮助教师们提高儒学文化修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和教育教学的浸润能力。

最终,实现以教师成长内蕴促进教师专业管理。我校尝试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研究。目前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儒家经典篇目,如《劝学》《师说》《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等等,还有教材《<论语><孟子>选读》。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我校努力挖掘国家课程中能够为我所用的内容,灵活开展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研究,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符合我校学生接受能力。我校积极开展以儒学文化为中心的校本课程开发,增设了八门校本选修课:孔子教做人、《论语》中的成语智慧、《论语》与现代文明、诗话《论语》、儒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诸子中的成语智慧、儒学走向世界、儒学常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与选修课双管齐下,经典课文与课外篇目相辅相成,教师的教研水平、学生的知识面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和拓展。

孙汉洲校长作为儒学研究专家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先后在《新华日报》《江苏教育报》等媒体上发表了多篇研究孔子的文章,并出版了7本儒学研究著作。其中《孔子教你做老师》已成为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教材。在学校“站稳课堂,写好文章”目标的引领下,我校教师已发表与儒学相关论文10篇、出版相关著作11本、编辑相关校本教材8本。这为“以教师成长内蕴,促进教师专业管理”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三、环境管理:仁爱、向善的氛围营造

我校非常重视儒学文化情境场所的建设,努力实现文化潜移默化的浸润功能,力求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可观、可听、可感的文化空间,一个独具一格的阅读场所,从而在耳濡目染的学习和熏陶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形成仁爱、向善的优良品质。这比条文式的管理对师生的影响更持久、更深入。

学校楼宇道路的命名,均典出《论语》等儒学经典著作或篇目;又以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为主题,打造了“仁义园”“仁智园”两个儒学文化主题园。

以“仁义园”为例,该园位于校园西南角,园中主建筑为“赏心亭”。亭内刻有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爱国主义教育悄然生成。园中草坪上立有“仁义”石,石上刻有体现“仁义”思想的儒学名言;主题园内还种植具有儒学文化寓意的名树嘉木,如体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意境的“岁寒三友”等。

在着力打造外在环境的同时,我校还积极创设内在学习场馆。目前已经建成了儒学馆、儒学图书馆,正在筹建儒学体验馆、中华大讲堂以及儒学相关杂志网站。

2014年4月20日,我校儒学馆正式揭牌。该馆占地320平方米,分儒学源流、儒学大师、儒学影响、儒学校本研究四个主题版块。馆内序言《儒学馆赋》由中国辞赋协会会长、南京大学许结教授创作。“时序中华,本儒心以超胜;放眼国际,欣敦睦于嘤鸣”是许教授对我校儒学文化建设的期盼,更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期盼。与之相辉映的是结语《儒学馆铭》,由我校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孙汉洲校长撰写,“冀我学子,莫负重望。儒学留根,枝叶万丈。”这表明了我校建设“儒学经典课程基地”的初衷。

儒学馆从策划、筹建到揭牌,其诞生过程凝聚了全校多学科教师的汗水和心血。馆内文字材料,展板设计,陈列史料、文物、文献等,全部由我校教师协作完成。教师们从中受益良多,无论是学术素养还是教科研能力都得以提升。馆内除了展览史料、文物、文献等资料,还利用塑像等形式复原古代儒学文化场景。学生在参观时置身其中,能够充分体会儒学传统文化历史的悠远和深邃,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与儒学馆紧紧相邻的是同时揭牌的“儒学图书馆”,收藏有关儒学的图书资料3000余册。在大量藏书之外,“儒学图书馆”还提供了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儒学文化产品,供师生学习、研究和交流。徜徉在墨香四溢的儒学图书馆,翻阅一本本崭新的图书、画册,目之所及尽是儒家发展历程,耳之所闻皆是先哲的“谆谆教诲”。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对我校儒学教育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南京二十九中的儒学教育不仅是读点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学校课程契合学生的生命,又注意仪式庆典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行为习惯上下功夫,使学生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这也正是我校建设“儒学经典课程基地”的追求所在。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儒学经典课程基地”建设仿佛春夜一场细雨,滋润万物而万物不自知,浸润衣裳而行路者不自知。它引领我们慎思、明辨自我价值,寻找职业认同,帮助我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它促进我们博学、笃行,广泛涉猎,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物化为现实可感、有价值的实物。这一场近乎全员课程基地研究,不但改变了参与者,使得教师们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更改变了学校的管理方式和思考方式,让我们在制度、考核之外,建构充满传统文化、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学校管理。我们相信,随着儒学课程基地建设在我校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其产生的辐射影响将进一步渗透我校的方方面面,不断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建设特色课程 展现人文情怀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亲近体验数学 突破课程瓶颈
以资源开发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
依托数学课程基地 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体验数学魅力 转变教学行为
社团活动中开展情境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情境的高中英语词汇拓展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