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二胎,你到底生不生?

2014-11-27 16:12耿长宝
北京纪事 2014年5期
关键词:王先生小张生育

耿长宝

30多年计划生育,未来多数称谓或将消失

实行计划生育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再生产应该相适应的原理,结合当时中国国情而制定的决策。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按照中国目前的计生政策,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二胎,部分地区“单独”家庭(即夫妻有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也能生二胎,部分省取消一二胎之间生育间隔时间的限制。

据民间统计数据: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中国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口。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总生育率已降到1.8左右,已经低于国际公认的2.1的人口更替水平。进入21世纪,中国持续维持低生育水平。另外,少子化和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一些专家认为,中国正在进入生育政策调整的窗口期。

而较有趣味性的统计是:当80后的一代成为父母,且又有一方有兄弟姐妹,按目前政策不具备生二胎条件时,则未来将有大批的称谓被迫消失,如姑姑、叔叔、舅舅、大爷、妯娌等。消失的不仅是一堆称谓,更是一个庞杂的幸福的大家庭氛围。

盼望着盼望着,政策快点来吧

面对即将放开的政策,已是4岁女孩妈妈的小张希望这一天快点到来。今年刚刚28岁的小张在外企工作,待遇不错,夫妻二人过着小康生活。4年前,漂亮而聪明的女儿出生,给两个人的世界增添了无数的惊喜与欢乐。因为有父母帮忙,两人还像没孩子一样轻松。孩子3岁半的时候进入幼儿园,这让喜欢孩子的爷爷奶奶焦虑了很久。都说上幼儿园的第一个月是孩子的焦虑期,孩子会发脾气,莫名其妙地哭。小张的女儿倒不是这样,每天高高兴兴地去上幼儿园,爷爷奶奶却开始了长吁短叹:哎,这一天过得实在是太慢了,一直要等到4点半才能看见宝贝孙女。

小张夫妇似乎从没为孩子发过愁,小张的身材恢复得也很好,甚至比没生小孩时还要漂亮,被同事们喊作“时尚辣妈”。孩子上幼儿园没多久,爷爷奶奶就开始做俩人的思想工作,要不你俩再生一个,咱有这个经济条件。小张老公倒没说什么,小张想起当初自己父母因为想再要个孩子,花了4万元钱才办下准生证,这笔钱相当于他们全家不吃不喝4年的收入。弟弟出生后,一直到他上小学,这笔钱才算还清。小张一直有心理阴影,并不想要二胎,认为花这么一大笔钱实在没必要。

前一段时间,单独二胎政策有望放开的消息传来,因为老公是独生子,小张夫妇完全符合条件。于是,小两口与二老达成共识,等政策一落实马上就生。问起第一个孩子会不会有嫉妒或者不平衡,小张颇为得意地表示:“这辈子最伟大的作品就是生出了一个特别懂事、聪明的女儿,我也曾经问过她,如果弟弟或者妹妹出生了,你要把你的玩具和好吃的都分给他(她)一半,你愿意么?这小丫头当时就说,我把我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他,他吃不完再还给我,他还小,吃不了太多东西的。你说这小丫头是不是太精了?”

家庭经济条件好,大孩子性格好,夫妻双方年龄和身体条件还不错,这些似乎已经成为考虑生二胎的必备条件。然而,大部分适龄青年已经被迫沦为孩奴、房奴,他们虽然爱孩子,但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望而却步。

两个孩子必然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王先生觉得“单独二胎”政策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王先生有个妹妹,但他的妻子是独生女,虽然符合“单独二胎”条件,但摆在夫妻二人面前的仍然是柴米油盐一干开销。

夫妻二人都是外地户口,尽管在北京买了房,孩子上学依然要交赞助费。目前,孩子在上幼儿园大班,王先生粗略算了一下,除去吃穿用,目前每月光花在孩子学习上的费用就已超过5000元,占去了家庭的大部分开销。幼儿园学费加餐费一个月2000元,还是周边最便宜的;钢琴班一个月2000元,画画班一个月1200元。王先生不夸张地说,在孩子身上花掉的钱若用100元的人民币摞起来,几乎与孩子的身高(1.2米)一样高了。

关于二胎要不要的问题,俩人的答案完全一样——NO。婚后,俩人的生活条件一般,每月家庭收入不到1.6万元,这个数字在北京,只能算是工薪阶层。若是没有孩子,俩人日子也许过得还算不错。夫妻俩2006年结婚,2007年买房,2008年生孩子。房子月供每月2000元,占家庭收入的八分之一,应付起来还算轻松。2010年,俩人又贷款买了辆15万元的车,由于没太多钱交首付,又一心想一步到位,月供就有些高了,近4000元。

孩子越来越大,各种花费也越来越多,每月能攒下2000元就已经很不错了。王先生表示,一个孩子尚能承受,若再要一个,不知道再多打几份工才能养得起。

经历过一次 再也不想受那个罪了

经历了生儿育女之后,女人便成为一个完整的女人。但这种经历往往是不堪回首的、痛苦的,甚至是死去活来的。大多数经历过生育的女人,都不会希望再有第二次。

而今,很多80后已经为人父母,医院妇产科里排队的准爸爸,好多都是稚气未脱的大学生模样。问起他们以后还想不想再要二胎,准爸爸表示无所谓,看情况吧,有条件再说,没条件一个就行了。

一位刚刚产子、正在哺乳的新妈妈一脸幸福地说,生孩子确实会激起潜意识里沉睡了多年的母性,看着孩子安心地拉着自己的手指甜蜜地入睡,心中的快乐无以言表。10个月的辛苦与好几个小时的挣扎,为的都是这一天。但如果重新来过一次,我恐怕会拒绝,很难鼓起勇气再受一次罪。

她的观点立刻得到了邻床新妈妈的认同。另一位妈妈表示,这个时代跟以前不一样了,养儿根本防不了老,养一堆儿也没用,你要有遗产还不够他们争的呢。这回罪我是遭了,再给100万元我也不再生了。

刚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疼痛的新妈妈,对二胎有抗拒很自然,那过了几年之后呢?一次,笔者跟自己孩子的同学家长聊天,随口问起了这个问题。几位男家长纷纷表示,现在的孩子习惯了独享全部的父爱母爱,若有两个孩子,相处起来也存在很多问题。女家长表达的意思和新妈妈如出一辙,让你们男人受一回那罪,看看你们还想不想生。

生还是不生,到底谁说了算

相关数据显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421”家庭数量激增。有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49%的城市家庭要赡养2~3位老人。如果独生子女下一代还是独生子女,那么第三代就要面对一对年轻夫妇最多赡养12位老人的局面。

一方面是希望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老一辈父母威逼利诱,一方面是经历过生育痛苦的妈妈不愿再生;一方面是等着国家快点出台政策,好实施造人计划,另一方面则是生活成本高压力大,再生一个等于又给自己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在单独二胎生与不生面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无所谓谁对谁错。

实行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以当时的国力和前瞻性眼光,让这个贫弱的国家不必被快速增长的人口拖累,有效地解决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矛盾。而今,30多年过去了,是时候全面有秩序地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了,也让那些有需求的家庭早日过上儿女绕膝的生活,让未来少一些失独老人,让未来我们下一代的压力不那么大。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当下,一项运行了30多年的法规是否还有必要继续执行,还是进行必要的更新,这需要政府各部门深入调研,听取民间意见,最终形成适应新时代科学发展观的法律法规,从而惠民利民。

开放二胎,你生不生是个十足的伪命题。在各种意见的博弈中,只有适合自己能力和条件的,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才是最好的。

(编辑·麻 雯 )

猜你喜欢
王先生小张生育
不速之客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巧妙的奉承
有缘人
警惕提升信用卡额度的骗局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谁逗谁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
今天忙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