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现实与劳动——兼论“中国梦”

2014-12-04 13:53林,张耀
理论月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国梦建构现实

钟 林,张 耀

(华中科技大学 哲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4)

梦想、现实与劳动构成了人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状态。只要人活着就在期待更好的东西,也就会有梦想,人总是活在自己未来的梦想当中。梦想是人的本性,是人活着和改造世界的理由和动力。但是所有的人也都是现实的人,当下的人,现实则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本状态,也是产生、限制和实现梦想的条件。人都渴望着自己梦想的实现,因为当下的现实永远是残缺的而梦想却是美好的,而趋利避害与实现自我永远是人最深层次的本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界限,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也是人从现实的此岸迈向梦想彼岸的唯一途径。

人总是生活在有梦想的世界中的,因为人不仅是肉体性的存在者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者。卡西尔说人总是“要把不可能的东西当作仿佛是可能的东西那样来处理”[1]也就是说人的生活离不开梦想,人总是要在不断设计与追求梦想中展开与推进自己的生活。卡西尔是在人之为人、人的独特存在方式的意义上提出这个观点的,因此,梦想是人的本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状态。梦想是人生的根本动力,梦想给予人的是希望,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没有希望的生活,没有希望的生活意味着未来的无意义,也就是没有梦想意味着人生的僵死,意味着一切都将无法改变也都将不会改变,活着将不再具有“人”的意义。“中国梦”是中国社会发展动力和意义之所在,它源于我国生产力较高和较快发展的今天,指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且全中国人民的诚实劳动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路径。

一、梦想与现实的张力关系

梦想是人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对未来美好图景的构建和希望。首先,梦想是人的梦想,梦想的主体是人,因此梦想具有主观性和个体性;其次,梦想是对现实的超越,梦想的客体是现实,因此梦想具有客观性与超越性;再次,梦想是对未来的美好图景的建构,梦想是在人头脑中构建的未来,因此梦想具有抽象性与目的性。透过对梦想的特征的剖析,可以发现梦想是对现实的批判、否定与超越,超越于现实的梦想与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梦想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不满。梦想是源于客观现实,但又是超越于客观现实的精神性的存在。梦想产生的原因何在呢?或者说人们为什么会有梦想呢?通过梦想产生原因的追问,我们会发现,梦想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不满。因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客观现实的不完美是梦想产生的源头活水,只要历史没有终结,或者历史没有发展到至善的阶段,我们的社会永远存在着弊端,永远不可能十全十美,这种不完美的社会现实为人们成就梦想提供了“借口”,承载着人们梦想的民主制度的创立是建立在当时人们对封建制度的不满的基础上,当民主制度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社会现实的时候,社会有识之士看到了民主制度的弊端,共产主义理想的诉求便成了人们对当时民主制度下客观社会现实不满的最好的诠释。

梦想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的突出表现和表征着人的基本需求。梦想的确立及对它的追求,起源于人的需要,体现了人们的目的需求。目的是人们对自身需要的意识,是主体对外部环境的不满和对外部环境进行改造的愿望,目的反映的是外部环境应该如何,而不是现状如何。人们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人的需求的变化导致对现实有了不同的要求,在这样的状况下,人必然会产生新的梦想。换句话说,人们的需求的多层次性和发展变化性必然决定了人们有物质的、精神的、生活的等等不同层次的梦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梦想,人们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梦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主要有五种需求,从低到高以此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体现在其《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的需求发生变化时,必然要求社会现实能提供相应的社会需求,当不能如愿时,便间接地导致了对社会的不满,表征改变社会现实的梦想在这样的境遇中便产生了。具体到当前我国的社会现实中,人们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正在向着小康社会迈进,这意味着人们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生理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其他需求必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社会生产力状况不能满足人们这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时,便产生了矛盾,对当前的社会状况产生了不满,期待着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满足的社会生活梦想便应运而生,“小康梦”、“中国梦”的产生便是这种社会诉求的表达。

2.梦想是人对现实的理念建构。梦想的客体是现实,梦想是对现实的超越,因此梦想具有客观性与超越性的特征,梦想是关于现实超越化与对象化的理想类型,是对现实的理念建构。梦想产生和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对社会现实批判性与否定性认知的基础上,而获得的一种观念性的建构。梦想与社会现实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张力关系,一方面,梦想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否定性的认知,另一方面,在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创造过程中,作为一种理念、一种观念的梦想又在未来不断地转化为新的现实。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梦想与现实呈现出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我们每一时刻的社会现实都是由过去的理想转化而来的,同时,现实又在不断地孕育和生成新的梦想,不断地被未来的梦想所扬弃和超越,形成关于现实的新的理念建构。当前提出的“中国梦”的构建就是立足于当前我国的社会现实而形成的理念建构,在回答何为“中国梦”时,习近平总书记将其诠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从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来看,我国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信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坚定,信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充足,并以数字来进行了解读与论证,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我国的GDP占到了世界的33%,这种辉煌从唐宋时期一直持续到1820年,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剧烈降低,一直降到1949年的4.6%,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回升,2011年的时候回升到10.4%,预计2030的时候将回升到33%,届时,从经济层面来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成为社会现实。[2]由此可见,关于“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正是立足于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而进行的理性的合理的设想,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梦”将不只是个梦想,将成为永恒的社会现实,中华大地将呈现出一个“美丽中国”。

3.梦想是人对现实未来的希望。梦想是人们在劳动中对现实的认知和理解前提下对未来美好图景的构建和希望。梦想是人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所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3]动物总是生活在给定的生活环境当中,以自己的本能方式适应自然,不会自己建构对未来的设想,而人则不同,人们不仅生活在现实中,而且还生活在对未来社会的期待与向往中。人总是对自己身处的环境做出各种判断,并不断地改变环境、改变自身。

梦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的描绘,梦想是在人头脑中所构建的未来,因此梦想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期待。梦想作为人们的奋斗目标,不仅仅对人们的人生道路和社会发展方向具有导向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一种精神动力的作用,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信念支撑,赋予人以信心,给人以希望,激励着人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对社会现实进行改造,最后使得梦想转化为社会现实。梦想对人类具有巨大的魔力,蕴含着无限的魅力,原因就在于它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美好未来的期待,可以毫不夸耀地说,没有梦想,人类的生活将黯淡无光,从这个意义上说,梦想是人的生存方式,人就是一种梦想化生存的动物。此外,梦想起到了精神家园的作用,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心灵归属的场域。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的关键期、改革开放的攻坚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和各种社会问题的积累期”,[4]生活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压力倍增,但是只要有梦想,人们就可以有希望地生活,如近来风靡于网络空间的“蚁族”、“北漂”等网络流行语,这些话语描绘了那些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为了梦想而艰苦奋斗的人们的生存状态,虽然生活艰苦,但是梦想却让她们充满着希望,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心灵找到了家园感与归属感。正是梦想的存在,为人们点燃了希望之光,把人生的未来照亮,如果没有了梦想,人类的生活将陷入空虚无聊和悲观绝望的精神荒漠之中,由此可见,梦想是人对未来现实的希望,作为一种未来现实的理念建构,指引着人们为了美好的未来生活而奋斗。

二、梦想与现实的依存互动关系

梦想源于现实,但是又超越于现实,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依存互动关系。在人们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基于对现实状况的理解和现实状况的不满,出于对更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理想的梦想由此而诞生。梦想作为一种超越社会现实的理想目标,为人类的奋斗指明了方向与目标,指导着人们对现实的社会改造活动。同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着对自我的改造。

1.梦想源于人们的生活现实和对现实的理解。所有梦想均源于社会现实,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现实是梦想得以建构的基础,并且对梦想具有规定性,梦想的材料、可能性与动机都来自于社会现实,一句话,梦想只能是对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是对社会现实的超前反映。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我们每个个体都会有自己的梦想,无论是国家梦、民族梦还是每个人的梦想均来源于社会现实,来自于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境遇,由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通过对所处现实社会境遇的批判性与否定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民族梦、国家梦。“中国梦”提出就是基于我国当前的现实社会境遇而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发展的成就更是令世人瞩目,跃居世界第二的地位,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指日可待,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要目标的“中国梦”的提出是时代的必然诉求。“中国梦”首次提出是在习近平主席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5]

所有的梦想均源于社会现实,但更为确切地说是源于人们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存在着现实可能性的梦想必定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正确理解。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不同的人会基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式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提出不同的梦想,勾勒出各自关于未来美好社会的宏伟蓝图和自己人生的理念建构,但是只有包含着现实可能性的关于未来的美好愿景才最可能超越梦想,转化为社会现实。关于这一点,中国充满着灾难与痛苦的近现代史给出了答案,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沦为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时代境遇中,国家贫弱不堪,民不聊生,饱受列强欺凌,面对着这样的时代状况,有识之士开始梦想着拯救国家于贫弱、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洋务派构筑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理念的拯救国家的梦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党人企图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来达到拯救国家的梦想,但是结局均告失败,原因在于没有认清当时的社会现实,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清楚地认识到了当时的现实状况,从而使得“为中华之崛起”的梦想之花开出了新中国这样的胜利之果。由此可见,基于同样的社会现实,不同的价值判断决定着关于未来社会的不同的理念建构,也决定着梦想的实现路径,并最终决定了梦想的实现可能性,只有那些在正确分析社会现实的基础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的梦想才蕴含着实现的可能性,才能由理想变成现实。“中国梦”的提出正是在正确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现实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社会发展和当前的时代潮流,蕴含着丰富的现实可能性,通过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和中国人的辛勤劳动,“中国梦”的实现将指日可待。

2.梦想指导着人们对现实的改造活动。梦想是在对现实进行批判性和否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关于现实的理想建构,是关于未来应该如何的设想和期望,表征着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从而实现对现实的改造。梦想在三个方面指导着对现实的改造活动:第一,对现实的改造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梦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观念形态的理想建构,属于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所反映的客体则属于社会存在的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在进行社会改造的过程中,以梦想状态存在的那一部分社会意识正是通过“反作用”的形式指导着对现实的社会改造,以使得现在的梦想呈现为未来美好的社会现实。第二,梦想对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梦想是对社会现实的规范性建构,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规范性,其中蕴含着建构者的价值观,建构者的价值观决定着梦想的价值导向。回溯一下中国的近现代史,民主党人的坚持三民主义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梦想是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而共产党人将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价值观,这就预示着他们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的新中国。由此可见,梦想建构者的价值观决定了梦想的价值导向,与此同时,梦想的价值蕴含规范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着人们对社会的现实改造。当然,梦想的规范性对社会现实的指导作用并不是绝对的,只是对社会现实的改造的大的方向的规范,只是使人们按照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理想建构来进行社会实践,而使得未来的社会朝着自己所欲的“理想类型”发展,而不必然意味着未来的社会现实与梦想没有一点儿差异。第三,梦想对现实的社会改造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梦想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目标,会指引着人们为之而努力奋斗,从而起到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3.梦想促动着人们对现实的改造和自我的实现。梦想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建构,表征着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促动着人们对现实进行改造,使之无限趋近于自己内心构筑的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类型”。梦想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它能为人们提供一定的精神信念、信仰和精神支撑,从而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来激励着人们对社会的改造。梦想所提供给人们的精神支柱让人们达到了一个超脱世俗的高度,使得人们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即使面对充满苦难和不如意的社会现实也不感到痛苦,同时关于美好未来的期待又会激励着人们去改造不如意的社会现实,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从价值论的视角而言,梦想内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人既是价值的客体,又是价值的主体,决定了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包含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梦想亦包含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每个社会个体的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梦想的实现意味着每个社会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在改造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得到了体现,自我得到了实现。由此可见,梦想促动着人们自我的实现。

三、劳动:梦想与现实的桥梁

梦想源于社会现实,但又高于社会现实。如何实现梦想向现实的跨越,使得梦想由表现为理念的现实可能性转化为社会现实,一个很重要的实现途径是通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只有通过劳动的中介作用,人们才有可能产生梦想,改造现实,实现梦想与现实的良性互动统一状态。

1.人在现实的劳动中产生梦想。劳动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了生存与发展,每个人都必须进行社会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梦想源于社会现实,从认识论的视角来看,梦想作为人类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必然来源人类社会实践,而劳动作为人类社会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见,人类梦想的绝大多数来源于人类社会劳动过程。在现实的社会劳动过程中,人们面对劳动状况的不满意,期待着更美好的未来生产生活条件,在这样的境遇中,梦想油然而生。梦想产生于现实的社会劳动,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图式来勾勒自己关于未来美好生活的蓝图,这意味着不同的人对现实的具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和需求,也决定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梦想和劳动状态。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同样是从事社会劳动,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群体,由于其知识结构与认知图式不一样,他们的梦想也相应地具有着各自的特殊性,一个工人与一个科学家的梦想可能是大相径庭,一个社会学家与一个农民的梦想也绝对不亚于一个桌子与一只猴子的区别。总之,人的梦想产生于现实的社会劳动,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人的梦想具有共同性,梦想因人而异。

2.人在有梦想的劳动中改造现实。认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梦想作为劳动实践的产物,属于认识的范畴,必然对劳动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现实的社会劳动实践中产生了梦想,梦想的实现理应回归劳动实践,通过辛勤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社会劳动实践中,梦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没有梦想的人,每天都进行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重复性的社会劳动,消极被动地顺应着日常生活的世界,被历史的尘埃淹没于一成不变的社会现实中。有梦想的人在社会劳动中,积极地发挥着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着社会劳动实践,从而,社会现实在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中朝着梦想的方向发生着变化。

人们都是在有梦想的劳动中改造着社会现实,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构建着自己的美好的未来愿景。科学家在有梦想的劳动中追求着科学真理,农民在有梦想的劳动中期待着来年的大丰收,社会学家在有梦想的劳动中建构着社会的宏伟蓝图......总之,每个人都是在有梦想的劳动中改造着社会现实,实现着梦想,同时,新的社会现实又被新的梦想所扬弃与取代,伴随着这样的社会过程,社会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螺旋式上升与前进的运动。

3.劳动是梦想与现实动态统一状态。劳动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产生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对此,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6]通过对恩格斯关于劳动的精辟论述,可以说人类的衣食住行均离不开劳动,正是在劳动中人类获得了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更是将劳动看做其理论体系建构的核心概念,他在《资本论》中从经济学的视角精辟地探讨了劳动在创造物质财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说“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7]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人类创造生存发展的生活必需品和物质财富,任何社会形态概莫能外。由此可见,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依靠劳动,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获得存续与发展,在进行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与世界发生关系,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劳动是梦想与现实的中介与桥梁,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梦想才能转化为现实。习近平同志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就曾提到这点,他认为“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8]这段话表明无论是单个人的梦想,还是社会的发展梦,都需要通过我们每个社会个体的诚实劳动,辛苦劳动,只有如此,梦想才能变成社会现实,每个人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社会也才能取得进步。在劳动中,梦想与现实获得了真正的统一。通过辛勤的劳动,当一个梦想变成现实时,在劳动实践过程又产生了多个的新梦想,新梦想又不断地由理想变成现实,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在劳动的过程中,梦想与现实获得了动态的统一。

[1]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77.

[2]欧阳康.吹响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集结号[J].中国高等教育,2013,(2):1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4]周全德.多元整合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4-28(11).

[5]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R/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29/c_113852724.htm.2012-11-2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3-374.

[7]马克思.资本论: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6.

[8]习近平.在同全国劳模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2).

猜你喜欢
中国梦建构现实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在雕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