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及其发展趋势*

2014-12-04 17:54季海菊
南京社会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政治大学生

季海菊

试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及其发展趋势*

季海菊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参与形式,已成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来说,目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呈现良好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需要加以正确导向。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相关制度的完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将表现出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即由网络失控向掌控网络话语主导权转化;由网络个体向网络共同体转化;由网络匿名政治参与向网络“实名注册”政治参与转化;由网络政治参与目标指向不确定向更加注重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转化;由虚拟政治参与向现实政治参与转化。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分析;引导途径;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改变着公众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参与方式,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认真分析研究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选择切实有效的引导途径,分析研究未来发展趋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

所谓政治参与,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的定义为“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①而《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则把其界定为“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②新媒体时代,随着数字化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大学生热衷的一种新型政治参与方式,大学生更愿意以新媒体为平台参与政治活动、进行政治评价和政治表达,这种自由与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一)我国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呈现的态势

1.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热点问题关注度较高。通过网络浏览和关注时政信息,是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最基本形式。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每天都上网的占总数的52.5%,经常上网的占总数的36.5%,偶尔、很少或从不上网的只占11%。经常上网浏览新闻的占总数的60.5%。③大学生所关注的时政议题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人事选举变动、外交案例,国家范围内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如各级党代会、腐败问题、自然灾害、恐怖活动、法律法规出台废止等等;也包括当地或学校内部发生的涉及学校及自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如食品安全质量与价格、就业政策、社团志愿者活动等,显示了对民生问题的极大关注。可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范围和参与的主动性都达到了空前。

2.利益诉求表达形式呈现多样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是借助三种形式来实现的:借助新闻跟帖,就某些热点新闻事件展开密集评论,以形成较大的社会舆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这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表达政治意见的一种形式。借助论坛,大学生发表政治观点或跟帖,和其他成员进行网上交流,这是目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之一。借助电子邮件,就有关社会民生问题或自身利益问题,直接向有关政府机构和领导发送邮件,进行交流和对话,其中有些高水平的意见和建议,获得了相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和认可,并对科学决策和高层思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除了以上三种交流方式之外,微信、微博、QQ 群、飞信、陌陌、人人桌面、Skype、MSN、Facebook等这些个体化的网络政治参与途径,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网络政治参与平台。

3.网络投票、民意调查的参与面较广。大学生在网络投票或民意调查方面,参与的范围和内容都比较广泛,包括人大代表的选举、院系班党团组织成员的选举以及其它各种比赛、评比等需要投票表决的活动。大学生对于网络上的民意调查也踊跃参与,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意见征求、三大国内高校自主招生联盟以及油电气等价格听证等。由于与传统投票方式相比,网络投票成本更具优越性,如投票成本低廉、虚拟无记录等原因,他们可以直接投票表达政治见解,结果更直观更迅速。因此,这种网络政治参与形式,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已成为他们网络政治参与的一条有效渠道。

4.借助网络平台发起的政治活动时有发生。近年来,发生了多起大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发起的现实版政治活动,如2011年大连PX项目引发群体聚集和临沂“陈光诚事件”引发探访热潮,表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开始溢出互联网,成为现实社会的某种行为艺术,以“集体散步”、“集体游行”等方式,向政府表达民众诉求。④2012年9月15日、16日,西安、长沙、株洲、深圳、江门等多城市的反日游行中,出现了有大学生参与的针对日系车主和日货商场的过激行为。⑤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学生利用网络发起现实的政治运动,是一种政治认知深化和政治觉悟提高的体现,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技能、有利于推进政治社会化进程。但他们的政治参与行为所表现得冲动偏激,也引起了舆论的忧虑与争议。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倾向和问题

1.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总体水平较低。综合各地区调查数据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还处于低水平和不平衡的发展阶段。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人数占大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不高。据调查,大学生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的人数约占上网总数的36.9%,也就意味着约2/3的上网大学生未使用或未意识到使用网络进行过政治参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占其网络行为比重较低。⑥二是性别和专业背景所构成的影响。据调查,男性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较多,他们比较关注政治类或军事类时政新闻信息,热衷网络选举投票等网络政治活动;而女性大学生却更多地喜欢利用网络看娱乐新闻、收看电影电视或网络购物,对网络政治活动关注偏少。除性别差异之外,大学生学科专业背景不同,网络政治参与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文史社会科学类、经管类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热情较高,比例达75%以上,远远超过理工科、医学类背景的48.6%的比例。三是中国网络发展本身带来的数字鸿沟,使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特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调查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互联网发展地域性差异仍然存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高,超过65%,而江西、云南、贵州等省份的互联网普及率则相对较低,均不到33%。这种互联网发展的地域不平衡会直接导致不同地域之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衡。⑦

2.芜杂的网络信息造成大学生政治参与失范。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来自网络的信息,或者是真实的,或者是虚假的;或者是合法的,或者是非法的;或者是有益的,或者是有害的;总之泥沙俱下、芜杂泛滥,让大学生难以选择。面对这些芜杂信息,大学生往往显得眼花缭乱、束手无策,常常处在矛盾、冲突、迷茫和困惑之中,一些大学生出现政治认知模糊、政治信仰不坚定、政治参与意识不稳定的现象,这是造成他们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行为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3.网络政治参与的匿名性导致大学生非理性行为。由网络参与的匿名性所导致的大学生非理性网络政治参与,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盲目性。互联网完全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成员身份也虚拟化了,使得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进而容易摆脱现实社会的规范,放纵自己的行为。而大学生受自身生理心理结构、知识结构的限制,社会阅历和经验还不够丰富,他们一般在接受、选择信息时难辨真伪,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容易盲目做出非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引发非理性的政治参与。二是情绪性。在网络空间里,有些大学生对国内外大事的了解往往只是蜻蜓点水,在没有掌握大量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深入思考的情况下,仅仅跟随舆论或依据自己的情绪就做出判断或选择,且往往情绪激动、随意辱骂他人或政府。在一项调查中,在被问到“是否曾在网上对他人展开过人身攻击时”时,69%的同学表示“没有”,28%的同学表示“对自己有意见的人做过”,3%的同学表示“曾对陌生人做过”。⑧三是非适度性。近年来流行的“人肉搜索”而衍生出来的“网络暴力”,极易受网络“群体化现象”的影响,在行动上表现为非适度性政治参与。如2008年发生的中国大学生抵制家乐福事件,部分大学生通过手机、网上论坛、群讨论组呼吁抵制家乐福并真正付诸于行动的行为,从长远看是不理性的和非适度性的。虽然,这种行为所反映出来的爱国心可嘉,但是正像央视名嘴白岩松所说的:“因为大多家乐福员工都是中国人,不能用别人犯的错来惩罚自己。大学生的‘爱国’行为会使得家乐福的生意不好做,80%的家乐福中国员工失业,就业出现问题又会直接影响中国的稳定与发展。”⑨

4.网络过度依赖削弱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从对大学生社会调查的情况分析来看,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所形成的认知理念往往带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一旦走到现实生活中,由于缺少对现实社会中政治参与实践的调整,又往往显得对现实政治环境的不适应和对现实政治参与活动的无所适从。如大学生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但调查中显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反差,94%的大学生虽然认为“惩治腐败”是当今社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的政治参与行为投入却很少,有的甚至还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和其在网络世界所表达的认知理念形成强烈的反差。⑩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纵观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我国民主政治所产生的影响,未来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由网络失控向掌控网络话语主导权转化

新媒体时代,网络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网络文化正在颠覆人类传统的工作生活方式、经济交易方式和政治博弈方式以及意识形态领导方式……。有人预言,假如将来有什么能动摇我党的执政权威,除了腐败问题外,就有可能是‘网络文化革命’”。(11)但在一个时期内,由于政府对网络监管失控,网络论坛话语权确有不少是被“大V”、“意见领袖”掌控着的,这也是导致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掌控网络文化领导权和话语主导权,引导网民理性网络政治参与,2013年10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要求各地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主动做好重要政策法规解读,妥善回应公众质疑。据统计,自2009年11月云南省政府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客“微博云南”以来,到2013年岁末,全国政务微博发展到约20万家,已成为政府新闻发布和突发事件处置的“标配”。目前,媒体微博和政务微博的发博量已超过了“意见领袖”,显示微博舆论场上这两支“国家队”趁势崛起。与此同时,许多地方政府还开通和完善了电子政务平台,使大学生更为快捷地了解政府的政务信息,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并通过这个新平台参政议政、表达利益诉求,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及其政策的执行,现已成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路径。可以预言,随着政府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必将有更大的发展。

(二)由网络个体向网络共同体转化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从个体化参与开始的,但这种个体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往往既难以保证所获信息的客观、公正,同时也由于个体认识上的差异性,也难有较高的参与质量。于是,由网络个体向网络共同体转化已成为一种必然。

所谓网络共同体,是指“网络”与网民“共同体”合成的产物,是网民在网络上基于主观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所结成的一种“团体”或“组织”。(12)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它具有平等性、交互性等特征,这为喜好彰显个性的大学生提供了平台,在交流和互动中,兴趣相似、爱好相投或思想观点相一致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网络群体,尤其是对某一重大社会事件共同关注时,他们所展现出的一种独特的、强烈的群体性尤为明显。因此,对这种客观存在的网络共同体,不能视而不见,它已经或正在成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当代大学生将会越来越多地以网络共同体的形式参与到国家各种政治事务之中。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不健康或错误的共同体特征不利于青年的健康政治人格的形成,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需要我们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三)由网络匿名政治参与向网络“实名注册”政治参与转化

现阶段使用网络匿名政治参与的最大好处是,它突破了现实社会中的许多束缚,为大学生能够以一种“虚拟人”的身份参与网络政治活动提供了便利,进而也大大减少了现实社会中因政治参与的法制不健全所带来的种种风险。但是,网络匿名政治参与也具有消极影响因素,不仅对参与者活动的掌控变得更加不确定,而且也加大了网络政治参与原本就存在的无序、非理性参与的可能,不利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当前,解决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和有序度问题的重要前提,就是实行“实名注册”。这种“实名注册”,将有助于网民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培养网民的公民意识;有助于强化网民身份的法律地位,推动网民更有效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克服网络无序政治参与的危害,促进新媒体时代社会政治稳定与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实行“实名参与”已成为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必将成为未来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基本趋势。

(四)由网络政治参与目标指向不确定向更加注重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转化

一般来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目标具有不确定性,主要集中在与自身利益和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事情上。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教育、医疗、就业、安全生产等方面都潜藏和积聚着大量矛盾和问题。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大学生们的网络政治参与很自然就由关心个体利益、参与目标不确定性向更加注重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转化。以2011年为例,(13)20件热点事件中,位居前五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有3件为国内事件,1件为国际事件,1件为中外交流事件(深圳大运会)。同时,前十名中有3件国际事件。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网民的视野日益开阔,更加国际化。在20大热点事件中,帖子超过50万条的热点事件有19项,其中发帖超过100万条的事件有13项,超过500万条的有6项。而从2013年公布的20件热点事件来看,位居前五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有4件为国内事件,1件为国际事件(斯诺登“棱镜门”事件)。在20大热点事件中,帖子超过50万条的热点事件有17项,其中发帖超过1000万条的事件有2项,超过500万条的有3项,超过100万条的有13项。(14)而2010年,在统计口径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在20大热点事件中,帖子超过5万条的热点事件有13项,其中超过10万条的事件有7项,超过100万条的仅2项。(15)由此可见,关注热点事件并且参与发表看法的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网民人次大幅增加。

(五)由虚拟政治参与向现实政治参与转化

网络政治参与实际上是一种虚拟政治参与,在虚拟世界里网民通过网络阐述观点、宣示态度、表达诉求、形成舆论,力求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产生影响。虚拟空间的互动交流,虽然能够使参与主体就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探讨,凝聚成群体性共识,甚至提出政治动议,统一政治行动。但如果不能推动共同关心的问题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所形成的共享性话语也只能是隔靴搔痒,达不到影响公共政策的目的。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经验积累和实际效果的检验,网络政治参与出现了一种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生活,促进社会改良与发展进步的冲动愿景。虚拟虽然不等同于现实,但它是一种现实存在。近几年来,由某些突发事件所引发的而迅速形成的一些非正式群体性行为,正是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紧密相连、互相渗透,最终导致虚拟政治参与能够以现实政治参与的形态而出现的体现。目前,借助网上社区、论坛、博客、QQ群尤其是新兴崛起的微信,所形成的网上与网下、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网民“团体”或“组织”形态,已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网民“团体”或“组织”形态将会越来越明显,规模将会越来越大,联系将会越来越紧密,行动也将会越来越隐秘。对这种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趋向,政府既要高度关注,也要加以引导,使其朝着健康而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途径

基于上述现状和趋势分析,当前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需要选择以下途径:

(一)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素质

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来看,亟需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

1.加强社会主义政治观教育,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所谓政治观是人们对政治的认识和判断,具体讲是对政党、政治制度、政治活动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加强社会主义政治观教育,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爱国家、爱集体、爱人民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和现状,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在网络造成的多元政治文化影响的背景下,尤其要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感:在政治认知层面,要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以增强理论自信;在政治情感层面,要引导大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以增强制度自信;在政治价值取向和态度上,要持久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大学生,以增强道路自信,使他们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2.加强网络政治参与内容和政治参与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政治参与观。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要把加强网络政治参与内容和政治参与意识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网络政治参与途径。政治参与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阶级观、国家观、政党观、民主观、法制观、权力观、利益观、民族观、公民观和价值观等等方面。而政治参与意识教育的内容包括民主意识、人权意识、公民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民族意识、群众意识、全球意识等等。(16)只有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政治参与观,形成积极健康的政治参与意识,才能理性而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

3.加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近年来,与网络环境有关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大学生是其中多发的一个群体。解决这类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所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个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具体做法上,从网络环境和大学生的特点出发,可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充分发挥网络保密性、超距离性和方便快捷的优势,开设网络咨询,如在线心理咨询、利用BBS和E-mail或其他如QQ等即时通讯进行心理咨询,以减轻大学生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二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通过课堂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适技巧,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三是开辟网络心理知识学习园地,通过设置“心理书屋和心理百科”、介绍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推介优秀心理影片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四是组织和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以转移他们对网络的注意力并减轻对网络的迷恋程度。

(二)要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引导,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辨力和分析力

针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行为,需要加强“三个引导”:

1.要加强对网络政治信息的鉴别与选择的引导。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甚至色情、反动的信息也掺杂其中,常常使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困惑不解,难以做出正确的鉴别和选择。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大学生对网络政治信息的鉴别与选择的引导。所谓鉴别引导,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在面对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信息时,从中鉴别出哪些信息是反科学、反社会、反人类的政治异端邪说,哪些是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政治信息,以保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所谓选择引导,就是要帮助大学生从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中,筛选出有助于丰富政治参与阅历、经验的理论知识和政治新闻,从而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角色准确定位、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能力得以提升。

2.要加强对有效地吸收和利用政治信息的引导。鉴别和选择政治信息,是为了更好地有效利用和吸收政治信息。要达到对互联网政治信息的有效利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当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依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帮助他们选择那些适合的、有助于完善自身政治知识系统的政治信息,而不能盲目地或随心所欲地吸收任何政治信息,使网络政治参与有一个理性的开端。另一方面,要对已经吸收的、适合自己政治角色定位的政治信息,要充分加以利用,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学习的低效,发挥出网络政治参与的最大有效性。

3.要加强对网络政治参与的道德自律的引导。在新媒体时代,虽然治理社会有多种手段,但道德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手段。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从内部规范他们的行为,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自我道德判断能力,以道德自律约束自己,自觉抵制有害网络政治行为,使网络政治参与健康、文明发展。

(三)要构建传统组织与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合作共赢关系,积极发挥传统组织网络政治参与的引领作用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一般是通过网络自组织实现的。当前,构建传统组织与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合作共赢关系,既是拓展传统组织工作覆盖面的需要,也是新媒体时代适应引领青年流向多变化、政治参与多元化的需要。为此,高校传统组织要主动联合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积极构建合作共赢的互动关系。一是要建立联系协调机制。传统组织要主动与有意愿的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加强联系,可以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也可以通过开展项目合作活动建立共建关系;对网络自组织中的骨干人员,可以发展其作为合作项目活动中某项工作的负责人,或者推荐其成为青联委员等形式,加强其与共青团组织的联系。二是要建立指导扶持机制。对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指导扶持要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如针对他们组织管理比较松散的现状,指导他们建立健全必要的内部管理制度,在服务中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组织的引导;对开展文明活动或合作项目活动的网络自组织,既要为他们创造开展活动的良好环境,也要对需要资金支持的自组织给予必要的帮扶。三是要积极搭建展示平台。组织自组织开展展示、交流活动,也是高校传统组织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引导的一个方面。通过搭建展示平台,让区域性的大学生网络自组织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以提高各网络自组织的运营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传统组织在互动中应适度借鉴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自主管理模式,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覆盖优势,促进二者的自愿联动格局和组织融合格局的实现。

(四)要加强大学生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其网络政治参与水平

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发展,关键还是要加强大学生的自身建设,着重提高“三个能力”: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政治认知能力。加强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是正确参与网络政治活动的基础,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高校应通过开设《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公共选修课程,抓好政治学理论知识的普及工作,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掌握了科学政治学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在面对芜杂的网络信息时,他们就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有效地鉴别出哪些政治信息是正确的、哪些政治信息是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从而自觉抵抗不良政治信息所带来的影响,坚持正确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向。

2.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政治自控能力。在任何一个社会制度的国家中,自由都是相对的,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也不是没有限度的。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学习,既是大学生增强法律法规意识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依法参政治能力的需要。当前,要通过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学习,切实把握好网络政治参与的度,让大学生明确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自己的行为既不能超出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必须对自己的言行和观点负责,不危害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同时也不能损害其他网民的合法权益、危害社会公共秩序,从而使得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依法规范进行。

3.加强社会实践学习,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既需要提高政治理论知识和政治意识能力,也需要提升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真正收到实效。高校应当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实践锻炼的平台,比如组织大学生参与扶贫、义工、环保等社会志愿者活动;参加共青团、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校园活动;深入农村村级组织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调研基层政情、民情,等等。在这些活动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帮助大学生学会语言表达和实际操作,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政治表达能力、政治分析能力和政治判断能力。总之,只有通过提供这些实践锻炼的平台,才能帮助大学生加深对国情、民情和社情的认识,不断地积累政治经验,培养和提高自身政治参与的实践能力。

(五)要加强网络管理和建设,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营造有序的网络环境

改变目前网络政治参与中出现的非理性和无序的状态,在网络管理和建设方面需要进行“三个加强”:

1.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平台的安全水平。首先要树立综合治理意识,明确网络虚拟世界的社会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治理工程,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取得实效。要通过有效的网络综合治理,把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纳入到政府规范管理的范围内,使之成为一条制度化的政治参与途径。其次,要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并落实完备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加强管理,以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对一些非法的网络言论、散播网络谣言的行为,要加大管理的力度,防止少部分人或非法团体运用网络制造事端或将社会问题扩大化。再次,要加快网络技术的创新,如实行网络实名制、安装绿色过滤软件等,为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技术支持和便利条件;同时要培养高素质的网络专业技术力量,努力维护网络的信息安全,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2.加强网络参政的法制建设,以法律手段管理互联网。首先,政府要加快网络立法工作,对网络管理的薄弱环节要尽快立法,使大学生有法可依,同时要加强执法工作,实行网络法治,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健康的网络次序。其次,要按照国际惯例和中国的国情实际,有针对性地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并形成经常化、制度化、法律化,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成为我国公民民主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要帮助大学生增强依法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既能够依法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方式,同时也能够学会有意识地避免一些违法的错误行为,使得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活动健康、规范运行。

3.加强网络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创建和培育网络权威群体、意见领袖。创建权威群体,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是新媒体时代创新网络管理工作机制的一种新尝试。当网络上出现一些极端言论或不可确定的信息时,大学生往往希望依赖权威意见,需要权威性的群体为自己解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创建权威群体,有效引导网络舆论,以避免大学生非理性的宣泄,进而引导他们正确而理性地参与网络政治活动,这往往比法律的效果更佳。培育网络自发形成的“意见领袖”,也是创新网络管理工作机制的一项新举措。“意见领袖”又称为舆论领袖,是观念的引导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十分注重论坛“意见领袖”的培养,要善于利用这些“意见领袖”来引导网络空间中的舆论,通过“意见领袖”有代表性的、有见解的发言来强化网络的主流意识,引导大学生理性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注: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5页。

②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③⑥邢建华:《我国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④(12)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2012年1月4日发布。

⑤祝华新、刘鹏飞、单学刚:《2012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2012年12月21日发布。

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人民网,2014年1月16日发布。

⑧陈茜:《大学生网上道德失范行为抽样调查报告》,《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第9卷第1期。

⑨白岩松:《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新华网,2008年4月15日。

⑩孙崇文、卢红霞:《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第1期。

(11)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1页。

(13)李斌:《网络共同体:网络时代新型的政治参与主体》,《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14)祝华新、单学刚、刘鹏飞、卢永春、齐思慧:《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2013年2月14日发布。

(15)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2011年1月16日发布。

(16)刘运山:《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其导向探析》,《教书育人》2010年第9期。

〔责任编辑:于 是〕

On College Students’Participation in the Network Politics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New Media Era

Ji Haiju

The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s a new form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ent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new media age.Generally speaking,the current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howed a good momentum,but there are some irrational act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need to be properly oriented.With the improvement of relevant system of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ill exhibit five aspects,namely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network out of control to grasp and control the network discourse initiative;transformation from the network individual to the network communities;transformation from the network anonymou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o the network“real name registration”political participation;transformation from the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argeting uncertainties to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social hot and practical problems;transformation from the virtu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o the realit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ollege students;political participation;situation analysis;guide way;trends

G641

A

1001-8263(2014)07-0128-07

季海菊,江苏开放大学副教授、博士 南京210036

* 本文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2ZXD01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政治大学生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