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还是误国
——战时日本民众对南京陷落的反应评析

2014-12-04 17:54王卫星
南京社会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报国日军南京

王卫星

“报国”还是误国
——战时日本民众对南京陷落的反应评析

王卫星

日军攻占南京后,日本民众欣喜若狂,举行庆祝游行,还组织“国防妇人会”、“军人后援会”等团体,以解决前线官兵的后顾之忧。这些所谓“忠君报国”之举,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当局严密的新闻统制政策,使日本民众不了解战争的侵略性质及日军侵华暴行真相;另一方面,日本当局长期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灌输“忠君”、“皇国”观念,致使日本民众认为支持战争就是“忠君爱国”。这种所谓“忠君报国”思想,实际上是军国主义思潮和极端民族主义的集中体现,使日本在侵略道路上越走越远。

侵华战争;南京陷落;日本民众;“忠君”思想;军国主义思潮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民众几乎一边倒地站在日本政府的立场上,为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呐喊助威、推波助澜,并认为这是“忠君报国”的“爱国”之举。日军攻占南京后,日本民众更是欣喜若狂,彻夜游行庆祝,并慰问前线官兵。日本民众何以如此狂热?其言行究竟是“爱国”之举还是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集中体现?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南京陷落后日本民众的欢庆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华中方面军攻占南京,并大规模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及疑似军人的普通平民。然而,日本民众得知南京陷落的消息后却欣喜若狂,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游行。日军攻占南京前的12月7日,东京市政当局就决定在南京陷落时举行80万人大游行。12月8日,《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称:“东京市方面于7日上午在教育局内举行了35区教育主任会议,决定了庆祝方案。在旗帜队伍方面,动员市内各小学和市立女子学校学生约八十万人,从下午1时开始在各区内游行。”①

12月13日晚10时,日本军方正式发布日军完全占领南京的消息。得知这一消息,日本民众欣喜若狂,当晚即有人上街提灯笼游行或“举杯欢庆”。《东京朝日新闻》报道称:“期待已久的快报终于来了!南京完全陷落!帝国首都当夜的兴奋首先通过本社《朝日新闻》的快报引发。……在数寄屋桥②上,在市内电车的车站上,在尾张町的十字路口,人们都被这一消息所吸引,停下了脚步。看到这一消息的人们在一瞬间都不由地高呼‘万岁’。看起来像是参加完提灯笼游行并准备回家的青年们大叫着:‘喂,我们再去干一杯!’深夜的银座街头欢声笑语仍在继续,人们沉浸在‘完全占领’的喜悦之中。”③

由于东京广播电台12月13日晚10时30分左右才得知日军占领南京的消息,因此没能赶上当晚的“即时新闻”节目。第二天早晨6时30分,东京广播电台将“广播体操”时间改为“即时播报”节目,迅速播报南京陷落的新闻。14日,日本举国欢庆,各地均举行了庆祝游行。据《读卖新闻》报道:在东京,14日“下午4时,在九段的靖国神社前,以集中的东京实业组合联合会的50000会员为先头,在靖国神社、神宫外苑、芝、清澄、上野等各公园集合的市政人员、市立中学、防护团员等15000人,在丸之内大厦街集合的保险协会的5000人,在东京银行区集合的7500人,以及其他各公立私立学校的学生、各区街道居民会等团体,于傍晚5时左右一起点亮了庆祝胜利的红灯笼,以演奏雄壮的行进曲的乐队为先头,向宫城前广场前进,开始了欢天喜地的‘百万人提灯大游行’。”“回荡在灯火海洋浪头上的‘天皇陛下万岁’的呼喊声传到了皇宫,直达后宫。据说陛下夸奖了民众的赤诚,非常高兴。……整座城市都在庆祝胜利,市民们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喜悦。”④除了东京,大阪、京都、静冈等日本其他城市也举行了民众庆祝大游行,日本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12月17日下午,以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的华中方面军举行所谓“南京入城式”,消息传到日本,各地又掀起了新一轮欢庆浪潮。在日本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大阪,从17日下午2时起,民众就开始举行大规模游行。据《大阪每日新闻》报道:“敌国首都飘扬的日章旗!威武的皇军、盛大的南京入城式,再次让大阪市民沉浸在欢庆的气氛中。17日夜晚,商都因提灯游行的队伍而变为灯火的海洋。”⑤

在日本当局的宣传鼓动下,日本民众为日军攻占南京而欢呼,即使12月12日日军飞机在南京长江上游炸沉了美国炮舰“帕奈”号,日本民众也为日本当局辩解。“帕奈”号事件发生后,在美国的抗议下,日本政府向美国进行了道歉,一些日本民众也站在日本政府一边,以不同的方式向美国道歉,并为日本辩解。美国驻日本大使约瑟夫·C.格鲁曾收到一些日本民众寄给他的道歉信。格鲁在其回忆录中收录了其中几封信。一封日本教师和小学生的来信中写道:“闻贵国军舰和人员遭遇大难,急致深切的慰问。消息传来,始知发生惨案,我们日本人震悼之深,不是你们所能想象的。要知道,我们并无丝毫害人之心,造成这么大的损害,纯全是事出偶然。请向丧失亲人的家属转致我们真挚的同情和吊唁。”⑥一位东京世田谷区森山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来信中称:“日本空军向贵国——美利坚合众国——的军舰误投了炸弹!妈妈告诉我,我大吃一惊。这个消息真把我吓呆了。我相信,发生这种误会,一定是由于江上弥漫着浓雾。要是空军战士知道那是美国船,定不会那样做”,“我还恳切希望,能允许我为日本空军的严重错误向你道歉。”⑦

由于日本民众一直接受由当局严密统制的日本媒体的片面宣传,他们并不了解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性质,也不了解日军在中国的暴行真相,只是一味地站在日本当局一边,为日军攻占南京的“辉煌战果”摇旗呐喊,在日本国内掀起阵阵狂热浪潮。

二、民间的“慰问”与“后援”

在庆祝日军攻占南京的同时,日本民众还掀起了慰问前线将士的高潮。实际上,早在战争爆发之初,日本民众的“慰问”和“后援”即已开始,正如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在其日记中所说:卢沟桥事变以来,“举国上下群情振奋,欣起了捐款和慰问的高潮”。⑧一些日本民众还组织所谓“国防妇人会”、“军人后援会”等团体,开展募捐和慰问活动。日本民众的慰问形式多种多样,有给前线官兵写慰问信者,有寄慰问袋者,还有亲赴前线慰问官兵者等等。

早在淞沪会战期间,许多日军官兵即收到来自日本国内的慰问信和慰问品。日军进击南京期间,由于日军的野战邮局没能跟上前线部队,因此前线的日军官兵很少收到国内的信件和慰问品。日军攻占南京后,尤其是1938年元旦前后,前线官兵大量收到来自日本国内及在海外日本人的慰问信和慰问品。寄慰问信和慰问品者有日本的民众团体,有各类学校的学生,还有日本政治组织成员,以及侨居外国的日本人。

在日军前线部队中,上至将军,下至普通士兵,几乎都收到来自日本国内的慰问信和慰问品。日军上海派遣军参谋长饭沼守少将在1938年1月17日的日记中记述说:“收到有马国防妇女会的慰问袋。”⑨日军第十六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中将收到的慰问品多得都“堆成了小山”。据中岛今朝吾1938年1月20日的日记记载:“将后来获赠的物品和慰问品集中起来,多得堆成了小山。这些东西加上食品等,足足装满了一个大旅行箱。”⑩即使普通士兵,也经常收到来自日本的慰问品。日军上海派遣军第十三师团步兵第六十五联队本部辎重特务兵斋藤次郎在1938年1月8日的日记中记述说:“今天从弟弟信治的义父大森胜次郎那里收到慰问品,有2罐菠萝、3斤点心、3条毛巾、3条护腹、3条羊羹、1盒葡萄糖果,还有1捆手纸和报纸等。此外,还从××村军属后援会那里收到以下慰问品:果味奶糖1盒、金蝙蝠香烟2包、毛巾1条、袜子2双、护腹1条、手纸10扎、慰问信1封和儿童成绩单1册。故乡的人们为了支援我们,倾注了多少心血啊,对此我们抱以感激之情。”(11)

一些身居异国的日本侨民也纷纷向前线的日军官兵寄赠慰问品。日军第十六师团辎重兵第十六联队第四中队士兵小原孝太郎在1937年12月7日的日记中记述说:“在我们休息的地方已摆好了慰问袋,我拿起一看,上面写着‘Japanese Buddist church 312 N.W.10th Ave Portland Qregon’,原来是来自美国的慰问袋(上面标有佛教妇女会的会标),是在异国的日本人寄来的。对故乡的关心、热忱,不论身处何地都不会改变啊,真是太让人感动了。”(12)

一些日本民众甚至小学生还写信给前线的日军官兵,对其“英勇作战”表示感谢。日军第十六师团后勤参谋木佐木久少佐在1938年1月7日的日记中记述了收到两位日本小学生的来信。13岁的澄子在信中写了两句诗:“无敌之皇军,一举攻克南京城”,9岁的淑子在信中也写了两句诗:“可喜可贺啊!南京陷落、旗帜的海洋”。(13)木佐木久在1938年1月16日的日记中还记述了京都第二高等女子学校的三位女学生寄来的慰问袋,袋子上写着:“圣战已开始,凯歌皆属我。一心献赤诚,世尽知日本。”(14)

为了慰问前线官兵,日本一些政治团体和民间团体和还组织人员赴前线慰问。上海派遣军参谋长饭沼守在1937年12月10日的日记中就记载了日本众议院慰问团亲赴前线慰问一事。在1938年1月30和2月1日的日记中,饭沼守还分别记载了日本在乡军人会、东京府立中学及女子学校校长慰问团来南京进行慰问的情况。(15)

许多日本民众为了解决前线官兵的后顾之忧,还在日本各地组织“军人后援会”等民间团体,帮助前线官兵解决家庭困难,并对军人家属给予各方面的优待。1937年10月1日,日本三重县佐奈村即成立了“佐奈村军人后援会”,根据《佐奈村军人后援会会章》的规定,佐奈村军人后援会的主要活动在于“推进国民精神的发扬”、“对出征军人进行慰问鼓励”、“对出征军人家属生活、就业进行帮扶和慰问”,“使其无后顾之忧”等等。(16)

日军第十三师团步兵第六十五联队本部的辎重特务兵斋藤次郎在1938年1月19日的日记中记述说:“今天收到了家乡和茂近兄、义兄喜保等人的贺年片。家里在信中告知去年12月28日上午10时,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孩,母子平安……从××军人后援会得到了3日元的慰问金。还有,因为是出征人员家属,所以生孩子的费用全免。后援会如此尽心地帮助我们家,在此,我向家乡父老们表示深深的谢意。”(17)

日军第九师团经理部军官渡边卯七回忆说:“在调拨草席的时候,正值动员令下达后不久,本田主计少尉费尽心思从家乡小松町搞来了草席。当时家乡人不考虑利益可以说完全是为了乡里的各位出征者,对他们的积极支持真是感激不尽。当时的国民是多么忠君爱国,上苍也会被他们的至诚和精神所感动。正因为这一点,我们才能最先登上敌首都南京城,取得了历史性的光荣的胜利。”(18)由此可见,这些来自日本各界的“慰问”及“后援”,对日本侵华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战时新闻统制下的日本民众

日本民众之所以为日军攻占南京而欢呼庆祝,与日本当局严密的新闻统制政策密切相关。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当局强化了新闻统制,只允许日本媒体报道日军的“英勇奋战”和“辉煌战果”,不允许报道有损日军“形象”和“名誉”的新闻。凡对日军不利的消息一概封杀。

日本的新闻审查制度早已有之,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新闻审查更为严格,甚至连私人信件也经常受到检查。“新闻审查的对象包括电影、戏剧、出版、信件,以及报纸和广播,尤其对报纸审查的历史最长。”(19)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当局进一步强化了新闻审查制度。有关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消息,一律由军方审查。1937年11月日军华中方面军组建后,方面军司令部专门设有报道部,负责官方战况的发布和宣传报道。日本各报社随军记者的重要战况报道,均以报道部发布的消息为准。时任华中方面军报道部长的马渊逸雄称:“报道部决定发出以下指示:‘关于攻占南京,即使是占领了城门一隅,任何单位都不得先于军报道部发出通讯报道。也就是说,即便南京实际上已经被占领,在报道部宣布之前都不许进行报道。’这对于热衷于竞争的各报社来说是极其严厉的制约。”(20)在这种严密的新闻统制下,日本各报纸根本不可能报道任何有损日军“荣誉”的新闻。当时许多新闻报道和新闻照片在审查时都被盖上“不许可”的印章,遭到封杀。

在日军攻占南京前后,日本随军记者十分清楚日军的新闻统制政策。日本每日新闻社摄影记者佐藤振寿回忆说,他在南京中山东路励志社附近亲眼目睹了日军的集体屠杀,事后,他向同伴提及此事,同伴问道:“身为摄影师,你为什么没有将那些拍下来呢?”佐藤回答说:“如果拍了照片,说不定我也会被杀。”(21)由此可见,当时日本随军记者是十分清楚违反新闻统制政策的后果的。

1937年11月上旬,日军华中方面军占领上海并向南京进击时,许多日本随军记者也跟随日军一路直达南京,他们目睹了日军所谓“南京追击战”及“南京攻略战”,并进行了大量报道。然而在严格的新闻统制下,日本媒体不仅不报道事实真相,还大肆宣扬日军所谓的“辉煌战果”。当日军攻占苏州、无锡、江阴、镇江、湖州等地时,日本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并大肆吹嘘日军的“迅猛”和“战功”。即使是杀人竞赛,《东京日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也多次进行了“正面”报道,并将进行“百人斩”竞赛的日本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视为“英雄”。(22)

日军攻占南京后的12月17日,日军华中方面军举行所谓“南京入城式”,日本媒体更是大肆宣扬,称之为“名垂青史”的“盛典”。《东京日日新闻》以大篇幅报道称:“支那事变爆发以来,圣战一百六十余日后的今天,即12月17日,怀着一亿国民的激动,在敌国首都南京举行了史无前例的皇军‘敌首都入城式’之盛典。尽管征战仍在继续,但我威武无比的百万皇军为了正义出征以来,或在北支那,或在江南勇猛转战,朝陷一城、夕拔一垒……如今,经过十年建设的首都南京到处都飘扬着日章旗。今天,在国民政府正门举行了庄严而令人激动的日章旗升旗仪式……万岁的欢呼声将会越过大海,回荡在遥远的国内人们的内心吧。(23)

在报道日军“辉煌战果”的同时,日本媒体还在战争爆发前后大量报道中国政府的“排日”、“侮日”政策和中国军队的“暴虐”,以煽动日本人的民族情绪。一时间,日本上下“义愤填膺”。正如英国《大不列颠与东方》杂志在评论英国《曼切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所著《战争意味着什么:日军在中国的暴行》一书时所指出的:“日本人民、日本军人被灌输了各种有关邪恶的中国人无法无天、野蛮残酷的故事。因此,这些在上海遇到了出乎预料的勇敢抵抗的日军,遇上机会便发泄他们邪恶的情感”。(24)一些日军官兵在出征时,许多日本民众举行各种神道仪式,祈愿出征者“武运长久”,并夹道欢送。一些日本妇女还缝制“千人针”(25),以保佑出征者平安。日军上海派遣军第三师团经理部主计曹长浅野善内回忆说:“听说我要出征,邻居、弟妹、亲戚,都赶到师团司令部来与我见面,并鼓励我……祈愿我奋勇杀敌。8月20日半夜,紧急动员的各个部队出发上阵了。名古屋、岐阜的部队在市民的欢呼声和旗帜的海洋中雄赳赳地向名古屋港口进发了。”(26)

日军上海派遣军第十六师团第二野战医院上等看护兵河濑又治郎也回忆说:

自接到征召令后,妻子夜夜暗自流泪,眼睛又红又肿。但到了白天,仍手捧着为我做的祈求武运长久的千人针(缝着红线的白布),挨家挨户地请熟人、朋友帮忙缝一针。我将这件宝贵的千人针牢牢地扎在腰间后,被亲朋好友们簇拥着来到当地的守护神社。神社内早已挤满了为我送行的乡亲。看到我来了,大家挥舞着日章旗,高呼着“万岁、万岁”,为我加油。(27)

在日本当局和媒体的煽动鼓噪下,许多日本民众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掀起了一股反对英国的浪潮,声称中国之所以“排日侮日”,是因为有英国在背后撑腰。日本报纸也连篇累牍地对英国进行抨击。《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称:“英国也深切感到现在日本的对支政策与英国的远东政策越来越对立。为了坚持其殖民政策,固守香港,确保南支那,也很难停止对支那的援助。尽管因为日本军的胜利保证了日本在远东的地位,英国表面上装出日英合作的姿态,但是,英国政府脑子里还在想着以支援国民政府为基础来确保英国在支那的地位。”(28)一些不明真相的日本人还写信给外国驻日本大使馆,大肆鼓吹极端民族主义论调。美国驻日大使格鲁曾收到日本极端分子1937年12月2日所写的信,信中称:“由于英国的怂恿,中国才对日本采取挑衅态度,因此才发生了目前的日中冲突。……日本海军坚决主张,香港应由日本占领,否则对中国海岸线的封锁将归于无效。我们认为,日本应当首先占领香港和新加坡,由此消除日中冲突的根本原因。……从今以后,应在中国永久驻扎一百万日本人。”格鲁认为,该信“可以说明此间的普遍情绪”。(29)

由上可见,在日本当局的新闻统制和日本媒体的煽动鼓噪下,日本民众既不了解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性质,也不了解日军在中国暴行的真相,而是一边倒地站在日本当局的立场上,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推波助澜。正如时任日本外务省东亚局局长的石射猪太郎所说:“当时日本国民不仅不了解此真相,反而还一个劲地为皇军的赫赫战功高唱赞歌。”(30)

四、“忠君”思想和军国主义教育

日军攻占南京后日本民众之所以欢呼庆祝,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思想根源。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然而,在国力增强的同时,日本并没有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内,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颁行《教育勅语》,向民众灌输“忠君”思想和“皇国”观念,进行军国主义教育;对外,崇尚武力,逐步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1889年2月11日,日本政府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近代日本的天皇制,并称天皇为“天照大神”。《大日本帝国宪法》通篇宣扬“皇权”思想,其中第一章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作为为国家元首,总揽国家的统治权”、“天皇统帅陆海军”等等。(31)

1890年10月30日,日本天皇颁布了《教育敕语》,其内容充满了“忠孝”思想,内称:“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臣民应“进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宪、遵国法。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32)《教育敕语》实质上就是将“忠臣孝子”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培养“义勇奉公”的“忠良臣民”,以“扶翼”天皇。《教育敕语》颁布后,成为日本小学生在庆典时必须朗读的重要读本,并逐渐被绝对化与神圣化。

在日本当局的长期灌输下,日本民众普遍存在“忠君”就是“爱国”,为国家效力就是为天皇尽忠的狭隘意识。

日本当局不仅在普通民众中灌输这种“忠君爱国”思想,而且在军队中也灌输“忠君报国”的理念,宣扬军国主义。陆军士官学校是日本最主要的军事学校之一,日军军官大多毕业于该校。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36年编印的教材《军人精神训》中,同样充满了“忠君报国”的军国主义思想。该教材在论述日本天皇、国家及臣民时称:“仁德天皇宣称‘民富则朕富’,龟山天皇常亲自祈祷击退元寇以免国难。皇室与国家合二为一的事实也由此可见。因此臣民忠于君即是忠于国,忠于国也即是忠于君。……在我国,‘忠君爱国’或‘君国’之语最为国民熟悉”。(33)

明治维新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获胜后,日本自认为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对外更是崇尚武力。在这种形势下,日本许多人认为日本之所以没有像亚洲许多国家一样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其原因就在于大和民族的优越。这种民族优越意识逐渐演变为蔑视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和民族的狭隘民族主义意识。日军攻占南京后,日军官兵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暴露无遗。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三十旅团长佐佐木到一少将在回忆日军攻占南京时称:日本“建国以来,首次占领敌国首都并举行隆重的入城仪式,这难道不是划时代的事吗?不过,虽不知征韩战役怎样,但这现代化的十万雄师,胜而不骄,一心一意地为皇威作奉献。这威武不可撼动的阵容,这前所未闻的历史性盛典,不正象征了飞跃发展的日本吗?”(34)日本报纸在报道日军南京入城式时,这种狭隘的民族优越意识同样暴露无遗。《大阪每日新闻》报道称:“经过160余日的圣战,12月17日,在一亿国民的感动中,我在敌首都南京举行了史无前例的‘敌首都入城式’盛典。虽然我们的征战还在继续,但今天已经占领了敌都南京。……在蒋介石等人曾号令天下的国民政府正门举行了庄严的日章旗升旗仪式。虽然过去日清战争(35)和日露战争(36)时的入城仪式也向世界展示了我胜利的日本、大踏步前进的日本的风采,然而今天的入城盛典却是在敌人首都举行的,这是向世界展现我皇军威武与神速的盛典,所以应该铭记。”(37)

在“忠君报国”思想和军国主义灌输下,在民族优越意识的支配下,绝大部分日本民众几乎丧失了正义与邪恶的辨别能力,尤其是日本当局的新闻统制政策和媒体的煽动性宣传,更使日本民众在南京陷落后欣喜若狂。然而,日本民众所谓的“忠君报国”之举,实际上是战争时期日本极端民族主义的集中体现;日本民众的所谓“报国”,实际上是在“误国”,使日本在侵略战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失败的命运。那些发动侵略战争的少数军国主义分子,最终也被钉在了正义的耻辱柱上。

注:

①《八十万人大游行 府市庆祝游行规划》,《东京日日新闻》1937年12月8日,王卫星编:《〈东京日日新闻〉与〈大阪每日新闻〉报道》,何兹毅、李斌等译,载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5页。

②东京市内银座附近的一座桥。

③《啊,历史性的不朽一页 瞧那干杯的喜悦 帝国首都满是欢声笑语》,《东京朝日新闻》1937年12月14日,王卫星编:《〈东京朝日新闻〉与〈读卖新闻〉报道》,王卫星、李斌等译,载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9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2页。

④《满是庆祝胜利的灯笼!向二重桥、陆海军部行进 欢庆的大爆发》,《读卖新闻》1937年12月15日,王卫星编:《〈东京朝日新闻〉与〈读卖新闻〉报道》,王卫星、李斌等译,载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9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46—447页。

⑤《商都再现灯海 装扮南京入城式的夜晚 欢呼雀跃的灯笼队伍!》,《大阪每日新闻》1937年12月18日,王卫星编:《〈东京日日新闻〉与〈大阪每日新闻〉报道》,何兹毅、李斌等译,载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68页。

⑥⑦【美】约瑟夫·C.格鲁:《使日十年》,蒋相泽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44、246页。

⑧《松井石根大將戦陣日記》,南京戦史編輯委員會編:《南京戦史資料集》Ⅱ,偕行社1993年12月8日版,第3页。

⑨《飯沼守日記》,南京戦史編輯委員會編:《南京戦史資料集》,偕行社1993年12月8日版,第181页。

⑩《中島今朝吾日記》,南京戦史編輯委員會編:《南京戦史資料集》,偕行社1993年12月8日版,第241页。

(11)《斋藤次郎阵中日记》,王卫星编:《日军官兵日记与书信》,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9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12)江口圭一、芝原拓自編:《日中戦争從軍日記——輜重兵の戦場体驗》,法律文化社1989年4月25日版,第125页。

(13)(14)《木佐木久日記》,南京戦史編輯委員會編:《南京戦史資料集》,偕行社1993年12月8日版,第323、325页。

(15)《飯沼守日記》,南京戦史編輯委員會編:《南京戦史資料集》,偕行社1993年12月8日版,第186页。

(16)《佐奈村軍人後援会会章》,《軍人後援会に関する文書綴》(昭和12年),三重県史編纂室蔵。

(17)《斋藤次郎阵中日记》,王卫星编:《日军官兵日记与书信》,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9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页。

(18)渡辺卯七:《戦いの思い出》,自印本,昭和44年2月11日,第8—9页。

(19)田中菊次郎:《〈昭和新聞検閲〉覚書》,《一億人の昭和史(10)·不許可写真史》,每日新聞社昭和52年1月1日版,第248页。

(20)馬淵逸雄:《報導戦線》,改造社昭和16年11月30日第22版,第57页。

(21)佐藤振壽:《從軍とは步くこと》,南京戦史編輯委員會編:《南京戦史資料集》Ⅱ,偕行社1993年12月8日版,第611页。

(22)参见王卫星编《〈东京日日新闻〉与〈大阪每日新闻〉报道》,何慈毅、李斌等译,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95—96、112、123、212 页。

(23)《名垂青史的灿烂的南京入城式 战功卓著的各部队严整列队 松井大将威风凛凛地阅兵 空中地面展开壮丽的画卷》,《东京日日新闻》1937年12月18日夕刊,王卫星编:《〈东京日日新闻〉与〈大阪每日新闻〉报道》,何慈毅、李斌等译,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46—247页。

(24)埃德温·豪伍德:《恐怖的南京纪录——“没有比这更能坚定中国人的抵抗”》,《大不列颠与东方》第51卷,1938年7月21日,张生编《外国媒体报道与德国使馆报告》,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6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25)日本民间习俗,由一千名妇女在一块布上各缝一针,赠送出征的人,围在腰间以保佑平安。

(26)浅野善内:《私の戦歷》,自印本,平成6年6月30日,第3页。

(27)河瀨又治郎:《日支事变從軍戦記》,自印本,平成12年9月,第23页。

(28)《攻占首都后再进一步消灭整个支那抗日的关键英、苏在暗中活动对蒋的没落不可掉以轻心》,《东京日日新闻》1937年12月14日第二朝刊,王卫星编,何兹毅、李斌等译:《〈东京日日新闻〉与〈大阪每日新闻〉报道》,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19—220页。

(29)【美】约瑟夫·C.格鲁:《使日十年》,蒋相泽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35—236页。

(30)石射猪太郎:《外交官の一生》,読売新聞社昭和25年11月10日版,第305页。

(31)《大日本帝国憲法》,津田道夫:《君は教育勅語を知っているか——“神の国”の記憶》,社会評論社2000年11月15日版,第110页。

32《教育ニ關シテ下シ給ヘル勅語》,津田道夫:《君は教育勅語を知っているか——“神の国”の記憶》,社会評論社2000年11月15日版,第108页。

(33)《军人精神训》(节选),张生、曹大臣、雷国山编,雷国山等译:《日本军国教育·百人斩与驻宁领馆史料》,张宪文主编: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4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页。

(34)昭和戦爭文学全集編集委員会編:《昭和戦爭文学全集(別卷)·知られざる記錄》,集英社昭和40年11月30日版,第268页。

(35)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

(36)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

(37)《在敌人首都中心高唱〈君之代〉我有史以来盛况空前的仪式》,《大阪每日新闻》1937年12月18日,王卫星编:《〈东京日日新闻〉与〈大阪每日新闻〉报道》,何兹毅、李斌等译,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66页。

〔1〕【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2〕坂井衡平:《日本国民性の史的研究》,文書堂昭和5年10月10日版。

〔3〕【日】井上清:《日本的军国主义(天皇制军队和军部)》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4〕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全73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011年版。

〔5〕【日】若槻泰雄:《日本的战争责任》,赵自瑞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责任编辑:潇 湘〕

“Serve or Harm the Country”:An Analysis of Japanese People’s Reaction to the Fall of Nanjing

Wang Weixing

After the Japanese captured Nanjing,the ecstatic Japanese people held parades and organized the“National Defense women committee”for the frontline soldiers.The so-called“patriotic”behavior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fueling war of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Why was Japanese public so fanatical?One of the reasons was that Japanese authorities tightly controlled the news,which made the Japanese people not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e invasion war and not know the truth of the Japanese atrocities in China.The other was that Japanese authorities carry out the militarism education,indoctrinated“loyalty to the emperor”,“Imperial”concept to the Japanese people for a long time.So,Japanese people believed that supporting the war was the“patriotic loyalty”,which was actually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extreme nationalism and militarism.This made the Japanese slide farther and farther on the road of invasion.

th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fall of Nanjing;Japanese people;the“loyal”thought;militarism

K265

A

1001-8263(2014)07-0135-07

王卫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南京210013

猜你喜欢
报国日军南京
张容诚:游子绵薄力 报国寸草心
“南京不会忘记”
顾诵芬:志在蓝天航空报国
同心同向 谱写留学报国新华章
南京大闯关
法国大使馆旧址 为避免日军轰炸迁建于南山
在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拯救生命的“华小姐”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