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项目引入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的思考

2014-12-05 23:52王燕梅范菲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少数民族民族

王燕梅 范菲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将体育项目引入民族地区高校教学之中,是利用现代化的高校教育教学系统和优势实现民族体育项目的振兴,一方面可以推动高校对古老的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更深层的研究和保护;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高校的教学活动让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得到更广泛的传播。那么在当前我国民族体育项目在民族地区高校教学活动中的现状如何。

1 我国民族体育项目引入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的现状

1.1 整体形势比较乐观

在民族地区高校教学中引入民族体育项目的总体形势比较乐观,是因为我国民族地区的高校从数量和质量上正在逐步提升,特别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建立高效课堂、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都大幅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水平提升。这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民族地区高校可以有资格进行民族体育项目的教学。

而且,随着我国对民族地区设立更多针对性民族专业、开展相关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投入力度和鼓励政策都在逐步加大,也将我国一部分专业人才和民族体育项目相关资源转移到了教学活动之中,这也进一步推进了民族体育项目教学活动的效果。

1.2 面临问题依旧突出

从落实这项政策的目的来说,不仅是为了将民族体育项目作为一项课程传授给学生,更是为了能够将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发扬光大,甚至包括在未来逐步建立起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或者能够将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打造成一种文化产业、经济产品,促进民族体育的新生。然而从现状来看,也仅仅是做到了第一点,也就是在部分民族地区的高校里设立了民族体育教学的相关课程,仅此而已。

很多高校依旧面临着专业人员资源严重不足,对体育项目的文化背景、传承历史、发展演变、寓意等内容缺乏系统和全面的了解。这都制约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连贯性,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做动作教育和技术教育显然太肤浅了些。

另外,多数建立此类课程的高校发现在招生的时候受到冷遇。一方面是对课程的宣传推广力度小,学生不知道;另一方面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学生都希望挑选热门专业进行学习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课程没有吸引力。

此外,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学生在实习和毕业后的就业安置等方面,目前也缺乏足够的政策规划。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尽快商讨制定有效的解决办法。

2 开展民族体育项目进校园的成果

从我国开始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高校教学之中,虽然尚未完全成熟,不过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也初步验证了这种尝试的可行性。

2.1 激活了民族体育项目研究和教学普遍化的新尝试

民族体育项目研究长期以来都是由一些有兴趣有志于从事此次活动的科研人员和具有广泛的研究优势,比如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人员等。他们由于生活环境中与民族体育项目的接触较多,对一些民族体育项目有兴趣有感情而开展研究。再就是国家相关部门特别针对一些民族体育项目设置的科研课题,下派科研人员进行调研等。总之,这种传统的体育项目研究都是少数,无法满足全国大面积大范围开展民族体育教育教学的要求。

而在纳入高校之后,毫无疑问就等于在全国范围内所有有条件的高校都设立了专业的课程,不仅有批量的学生会接受少数民族体育教学,而且会有专业的老师长期从事此项教育,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少数民资体育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可以预想在5年、10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之后,我国大量具有少数民族体育素质和知识的人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将会全面促进民族体育项目教育和研究的普遍化、大众化。为后续针对民族体育项目开展的一系列政策转向储备了充足的人才,也将会大幅推进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

2.2 为保留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提供了好的渠道支持

我国数十个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体育事业的发展,原本是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经费、政策支持的。而在高校开展体育项目针对性教学之后,依托学校本身的教育资金投入、薪酬待遇和便利的教学条件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风气,就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扬光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当然,目前来说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也找到了对应的解决方案,接下来就需要等待时间去逐步解决问题。相信以后我国少数民族的体育事业、体育文化、体育教育都可以以此为依托获得更好的发展形势。

3 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高校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

3.1 师资力量的强化和培训要加强

针对目前具备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素养与知识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建议通过两种途径来解决。

第一是放宽教师队伍准入,让一些具备更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知识的本土或少数民族成员纳入高校教师队伍中,或者聘请具备如此素养的人当作兼职讲师,为高校现有体育教师做培训和顾问,这样可以弥补教师队伍本身的经验不足、知识匮乏等情况,也可以调动当地少数民族的积极性,促进纯正的民族体育项目进校园。

第二是可以考虑从现有的体育教师队伍中选拔一部分有兴趣、有经验或其它便利条件的教师进行培训,这也会在短期内快速扩充教师队伍。

3.2 生源不足的情况也很严重

由于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开展体育项目的相关课程都不太长久,且普遍都是就业冷门,这也大幅限制了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很多高校都存在类似课程学生不足的情况。

因此,在考虑想办法扩大宣传、扩大招生人数的同时,也可以考虑不设立此类专业班级或系别,只设置此类课程,面向普通的体育生进行教育。单纯作为一门课程比单纯作为一个班级或一个系别进行教育有更强的操作性,省去了生源问题和其他很多方面的繁琐程序。当然,这对于培养专业的民族体育人才也有不利影响,会影响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整体进度,因此只能作为生源不足和其他必要条件不具备之下的缓冲策略。

当然,以较高的经费补助来赢取部分家境困难的学生加入到少数民族体育教育课程中来也是可以的。不过这解决不了大的问题,只能算作一种辅助的策略。

3.3 此类学生的就业问题和安置策略尚未建立

从专业课程建立之初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安置此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开展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教育的出发点很好,但学生学成之后的就业安置问题就成为现实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就业范围本来就很窄的情况下,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话不仅会严重阻滞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进展,而且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浪费教育教学资源,造成负面影响。

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扩展就业渠道,做好少数民族体育教育人才的安置分配策略,比如扩充科研机构的职位空缺和人才队伍,比如把学生下放到少数民族的小学、中学执教。

此外,开展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商业化渠道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好办法。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未来的发展还是要进入商业和市场化的层面,比如放宽对少数民族演艺人员、公司、演艺机构、体育培训机构、舞蹈教育教学机构等商业经营机构和组织的政策支持,或者在准入及审核项目中加入需要有专业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从业者或专业学位、学历证书持有人参与的条款,都能够促进社会吸收此类人才。

4 结语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民族体育项目进入民族地区高校教学验证了这一举措的可行性。虽然目前来讲面临的问题要比获得的成果更多一些,不过好在找到了缺陷和不足就能够找到应对的策略和办法。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逐项解决各个问题,这需要学校、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协作。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参与热情,通过商业化的模式和政策导向共同开辟广阔的社会需求。

也就是说从前期的国家政策导向主动建立民族体育项目的教育向着社会需求建立这样的教育事业来转变。对少数民族的体育教育事业实行社会需求“牵着走”的战略,而不是国家政策“推着走”的战略。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完善的发展。

[1]曹君浥,魏克非,杨文华.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引入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可行性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2]钱光田.对红河哈尼族地区农村体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以云南元阳县乡镇为案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0(4).

[3]岳绍军.新乡市中学“体教结合”的现状与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4]李率文,余小平.贵州省民族地区农民体育现状调查——以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例[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6).

[5]陆盛华,向江,龙佩林.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裁判员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以第8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部分裁判工作为例[J].辽宁体育科技,2008(6).

[6]陆树兵,徐娜,宗志伟.上海市高校网球俱乐部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3).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少数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成语魔方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