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模式*

2014-12-05 02:18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64期
关键词:国防工业民用军民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杜人淮

探索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模式*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杜人淮

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防工业,代表着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和工业水平,不仅是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而且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带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因而对有效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有了更好发挥国防工业优势加快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迫切要求把国防工业发展深度融入国家新型城镇化之中,努力探索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有效实现模式。依据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理不同,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主要有延伸裂变模式、纳入聚变模式、互动扩张模式、集群衍生模式和优化升级模式等实现模式。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新型城镇化;实现模式

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我们党和政府新形势确立的国家重大战略。为有效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2014年我国颁布和实施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1年我国通过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单独设章对军民融合发展作出战略部署,2012年还专门出台了《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十二五”规划》。与此同时,我国一些地方不仅把军民融合发展内容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之中,而且还出台了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国防工业代表的是国家整体工业水平和科技水平,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带动科技进步重要支撑;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城镇化,其实质是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重点是要解决“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和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偏低等问题。充分发挥国防工业优势,通过军民深度融合将国防工业发展有机地融入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可产生强大的“结合能”和倍增效应,从而能更有效地增强城镇对农业转移等人口的吸纳能力,加快推动我国城镇化的转型升级和更好地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目标。为此,迫切需要探索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有效实现模式。

一、延伸裂变模式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延伸裂变模式,是指国防工业充分发挥军工科技、设备、人才等优势,通过军用科技和产品的民用开发与转化等军转民方式,使国防工业的发展突破军民界限向民用领域不断延伸和深度拓展,从而不断裂变出军民结合产业、军工关联民用产业等新的产业,或者促进原有民用产业实现自我裂变,由此带动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现路径、方式和方法。具体地讲,就是国防工业通过发挥军工科技、设备、人才等优势,通过开发民用先进科技和研制民用优势产品,并使之商业化、资本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等,以及通过把军工先进技术和军工优势产品转为民用,或直接参与民用产业的改造与发展等,不断将军工产业链延伸至民用领域,从而不断催生军民结合产业、军工关联民用产业等,不断壮大城镇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提升城镇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城镇产业就业容量、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和承接农业转移等人口支撑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城镇化率和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通过延伸裂变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内在机理是:国防工业通过开发民用科技、民用产品,并使之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规模化等不断向民用领域延伸,以及通过直接将军工技术、军工产品等转为民用向民用领域延伸→国防工业或通过其开发的民用科技、民用产品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规模化等裂变出军民结合产业和军工关联民用产业,或通过军工技术、军工产品等直接转为民用裂变出军民结合产业和军工关联民用产业→对城镇产业发展产生倍增效应,进一步带动和促进城镇整个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不断增强城镇产业的就业容量和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承接和吸纳不断增加的农业转移等人口,不断提高城镇化率→刺激和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管理和城镇环境等不断改善和发展→不断推动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深度融合,不断促进城镇建设和发展→推动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不断跃升。

图1 延伸裂变模式示意图注:国防工业向民用产业延伸;国防工业向军民结合产业转型;对城镇化的推进;原有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发展后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通过延伸裂变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国防工业向民用领域的广泛延伸和深入融合,因而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突出国防工业军转民的军工关联性。国防工业向民用领域的延伸,需按照军工技术和产品相关联原则积极开发民用先进科技和民用优势产品,既要充分有效发挥军工科技、设备、工艺和产品等优势,又要有效克服或防止出现“与民争食”而导致的资源重复配置和低效率等问题。二是提高国防工业军转民和产业裂变效率。国防工业既要提高其开发的先进民用技术和民用优势产品的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效率,以及军工技术、产品直接转为民用的效率,又要加快催生民用航天、民用客机、民用船舶、民用电子和核电站等军民结合产业或军工关联民用产业的裂变效率。三是提升军工关联产业推动新型城镇化能力。国防工业需充分利用其科技、设备、人才等优势积极参与民用产业的科技开发和生产经营等活动,通过技术产品转让、合作生产、联合攻关、资产重组等方式,着力解决民用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技术、人才、资本等制约因素,加快突破关键设备、关键材料、关键器件和关键软件等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瓶颈,不断提升民用产业和城镇化的高新技术含量,并通过产品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延伸和市场的扩张等带动就业规模的增长,并进一步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管理和城镇环境等全面发展。

二、纳入聚变模式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纳入聚变模式,是指国防工业通过鼓励和推动民用产业广泛进入和积极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与产业发展等民参军方式,使民用产业资源和体制机制等优势聚合于军品科研生产和国防工业发展之中,从而不断提高军品科研生产的分工协作化水平、扩大民用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并通过军民互动和联动效应等作用对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发展产生倍增效应,加快增强城镇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加快提升城镇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从而为持续增长的农业转移等人口提供强有力的就业支撑,为城镇建设和改造等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进而对新型城镇化形成巨大推动力的实现路径、方式和方法(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通过延伸裂变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内在机理是:鼓励、引导和支持民用产业广泛进入国防工业领域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维修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等→通过鼓励、引导和资助民用企业开发军用和军民两用技术产品,扩大国防工业对民用技术产品的采购和使用,学习、消化和吸收民用企业先进经营管理经验,积极主动引入民用企业灵活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提高国防工业企业军品科研生产效率和运行效率,增强国防工业企业的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有效提升国防工业企业的军品科研生产能力和国防工业的发展水平、质量和效益→民用企业通过深度融入国防工业领域并广泛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等活动,既可不断拓展军品经营范围和市场发展空间,不断从中获得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又可伴随国防工业的发展不断获得先进技术支撑,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深入融合,推动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和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国防工业和民用产业的发展规模、水平、质量和效益→通过产品链、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等拉动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提升城镇整个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不断扩大城镇产业的就业容量,为吸纳不断增加的城镇劳动力就业提供有效和支撑,并以此带动人口向城镇集聚,从而不断提高城镇化率→刺激和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管理和城镇环境等改善和发展→加快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图2 纳入聚变模式示意图注:民用产业纳入国防工业的发展中;国防工业发展对民用产业促进作用和产业链拉动效应;原有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对新型城镇化推进;发展后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纳入聚变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民用产业深度融入和广泛参与国防工业军品科研生产和产业发展,因而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扩大国防工业军品科研生产对民用产业的开放程度。需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民用产业广泛参与国防工业军品及其分系统、配套件等科研生产、供应和服务等经营,从而不断为民用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的市场。二是扩大民用产业为国防工业军品科研生产提供技术装备、设备、设施、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供应。需不断提升民用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研制等能力,更好地提升民用产业的发展水平。三是扩大民用产业参与国防工业资本经营和股份制改造的范围和力度。需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和支持民用企业以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以市场为主导参与实施对军工企业的重组、联合或兼并和军工企业资产的租赁、转让、拍卖或抵押等。四是强化民用产业与国防产业的产品链、产业链、供应链等的拉动效应,促进国防工业与相关民用产业实现集约发展、联动发展和互补发展。

三、互动扩张模式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扩张模式,是指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通过相互渗透和深度交融,不断实现军民资源共用、军民成果共享、军民信息共享、军民项目共建、军民合作共赢等,促进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合理分工和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强强叠加,从而推动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双向互动发展,即使国防工业从民用领域获得优势资源和支撑,又使民用领域从国防工业中获得有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由此促进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快速成长和扩张,加快推动城镇经济社会全面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方式和方法(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通过互动扩张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内在机理是:推动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全领域、全要素、全方位的物质和信息等相互渗透和深度交融→促进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在科研生产和资源配置等领域实现合理分工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强强合作→促进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之间建立或确定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有效解决产品或市场重构和资源重复配置及低效率等问题→推动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并促进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知识、技术、信息、产品等要素资源相互传递和扩散→不断激发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创新活力,不断促进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推动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实现联动发展、互补发展、创新发展和高效发展→不断提升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创新能力、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不断壮大城镇整体产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提升城镇整体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率→不断扩大城镇产业的就业容量和增强城镇的就业能力及人口吸纳能力,为不断持续增长的农业转移等人口提供积极有效的产业支撑,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进一步刺激和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管理和城镇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城镇的综合承受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进而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图3 互动扩张模式示意图注:原有产业规模和水平;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相互渗透和双向互动;扩张后产业规模和水平;原有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对新型城镇化推进;发展后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互动扩张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相互交融渗透和双向互动,因而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提高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融合度。既要打破产品技术层次的相互分割的封闭格局,推动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产品技术相互渗透和深度交融,还要破除组织、制度和市场等领域相互分割的封闭格局,推动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在资本运营、组织结构、体制机制及军品民品市场等相互渗透和深度交融。二是推动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科技产品成果等相互转化,促进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相互协调和互动发展。既要有效推动国防工业的“军转民”和促进“军技民用”,又要有效推动民用产业的“民转军”和促进“民技军用”,同时还需发挥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分工协作化水平,通过相互间的合理分工、合作研究或联合攻关等,并建立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等,不断提高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科研生产效率和运行效率。三是推动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生产资源、科技产品和设施建设等共享共用。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既要扩大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在科研生产设备、设施、材料、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和技术产品成果等领域的共享共用范围和程度,也要扩大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及城镇建设在信息网络、管线、仓储等基础设施及相关的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共享共用范围和程度。

四、集群衍生模式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集群衍生模式,是指通过民用企业等相关单位不断向国防工业企业相对集中区域或大型军工企业所在地的空间聚集和军民融合发展,不断衍生出国防工业关联性的军民协作企业、民企参军企业、军民混合制企业、军民创新中心等企业群,从而形成由国防工业企业和诸多国防工业关联企业构成的军民结合产业集群,并通过集群内企业的“以民促军”、“以军带民”和“军民互动”推动人才流动、信息交流、知识传播、技术外溢、成果扩散、设施和劳工共享等,不断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从而不仅使集群内国防工业企业和国防工业关联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适宜环境和强大动力,而且进一步带动和推进城镇整个产业的发展、城镇就业容量的增加、城镇综合功能的提升,从而推动城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从而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现路径、方式和方法(如图4所示)。

由图4可见,通过集群衍生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内在机理是:民用企业等相关单位向分布在城区、新城新区和城乡结合部等国防工业企业相对集中区域或大型军工企业所在地的空间聚集→通过集群内企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不断衍生出以国防工业(企业)为纽带的军民协作企业、民企参军企业、军民混合制企业、军民创新中心等企业群→形成军工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国防工业(企业)、军民协作企业、民企参军企业、军民混合制企业、军民创新中心等相互渗透和互动发展→产业集聚产生专业化分工效应,促进各相关企业形成基于公共协作的产品链和基于共同利益纽带的价值链→推动集群内企业人才流动、信息交流、知识传播、技术外溢、成果扩散、设施和劳工共享等→进一步促进集聚区内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功能集聚,使集聚区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竞争与合作效益、创新网络和技术学习等优势→增强集群内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及其商品化、资本化和产业化水平→促进集群内企业降低作业成本、交易成本,提供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极→壮大集群内企业发展规模,提高集群内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率→通过技术、知识等扩散和产品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带动城镇整体产业发展和就业规模的增加→不断承接、吸纳和支撑持续增加的农业转移等人口,不断提高城镇化率→刺激和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管理和城镇环境等改善与发展→促进城镇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和完善中心城区功能组合,推动新区新城功能改造和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型,完善新区新城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条件,增强其服务城镇、带动农村和承接转移人口功能→调整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内部结构,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图4 集群衍生模式示意图注:原有产业、企业等水平和质量;国防工业与城镇相关领域的相互渗透和良性互动;发展后产业、企业等水平和质量;原有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对新型城镇化推进;发展后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通过集群衍生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民用产业向国防工业集聚区的空间集聚和国防工业关联企业群的衍生和融合互动发展,为此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确立国防工业的中心地位。对集聚区的选择,若从国防工业集中度来看,可以在大型军工企业所在地,也可以在军工企业比较集中区域;若从区位布局来看,可以在城镇中心城区的大型军工企业所在地或军工企业集中区域,也可以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型军工企业所在地、军工企业集中区域或军工新区,还可以在新城或城市新区的大型军工企业所在地、军工企业集中区域及军民结合产业园区。二是做好军工技术和产品关联性企业的空间集聚。产业的集群发展不仅是诸多企业地理上的接近,更是技术和产品关联性企业的空间集聚。以国防工业为中心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所集聚的是同军工技术和产品存在一定关联性的企业,包括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与研制企业、军品或军品配套产品开发与研制等企业。三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企业的衍生和互动发展。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集群衍生模式的关键,是军工关联企业群的不断衍生,包括获得许可和承制资格的参与军品科研生产民用企业、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联合组建或兼并重组的军民结合企业、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通过共同投资或相互参股和混合制企业和军民结合创新基地等。四是通过推动知识、技术等创新成果不断扩散,并依靠产品链、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等的拉动作用,促进城镇整个产业和城镇整体建设发展,优化城市功能、环境、布局和结构。

五、优化升级模式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优化升级模式,是指通过发挥国防工业的科技、设备、人才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新技术改造,积极参与和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与改造,积极参与和支持城镇生态、人文等环境建设与整治,积极参与和支持城镇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和改造等,不断推动城镇经济结构、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城镇管理等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城镇发展活力和扩大城镇就业容量,推动城镇化由粗放低效式发展向集约高效式发展转型的实现路径、方式和方法(如图5所示)。

由图5可见,通过优化升级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内在机理是:国防工业广泛和积极参与或支持城镇的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城镇管理等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和有效释放国防工业的科技、设备、人才等资源优势,强化国防工业在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城镇管理等领域中的技术创新地位,特别是发挥好大型军工企业的创新骨干作用,激发城镇创新活力和推动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壮大先进制造业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城镇的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环境友好等水平,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带动和促进国防工业的发展→通过军民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不断推进城镇经济结构、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城镇管理等优化升级→推动城镇功能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与综合利用开发,从而提高城镇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改善城镇生产、人居、营商、创业等条件和环境,扩大城镇服务供给和提高服务质量,缓解城镇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强城镇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引导和推动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促进产业与城镇深度融合,通过产业集聚带动就业和人口集聚,不断提高城镇的就业规模和人口集聚度,不断提高城镇化率→促进城镇集约高效、疏密有致和紧凑发展→推动城镇化由粗放低效式发展向集约高效式发展转型,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图5 优化升级模式示意图注:原有产业、设施等水平和质量;国防工业与城镇相关领域的相互渗透和良性互动;发展后的产业、设施等水平和质量;原有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对新型城镇化推进;发展后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通过优化升级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发挥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带动和促进城镇化转型升级,为此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充分利用和释放国防工业的科技、设备、人才等资源优势。要大力推进军民标准化体系、知识产权体系、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及其军用技术保密解密制度等改革,着力破除军民科技相互分割的封闭格局,从而使国防工业的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能在推动城镇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转型升级中得到充分发挥,加快推动城镇化由粗放低效式向集约高效式转型。二是推动国防工业与产业发展、设施建设、城镇管理等深度融合。需大力推进国防工业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为国防工业充分融入和更好于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发挥好城镇化转型升级目标和要求的牵引作用。要按照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找准国防工业在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努力方向和优势所在。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王建主编:《城镇化与中国经济新未来》,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载于《人民日报》2014年3月17日。

[4]杜人淮:《中国特色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历程和成就》,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57期。

[5]顾松年:《城镇化:打造健康版 先过转型关》,载于《现代经济探讨》2014年第8期。

[6]杜人淮:《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需着力转变政府角色》,载于《唯实》2014年第7期。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防工业发展的军民融合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2BJY077)的阶段性成果。

F120.4

A

2095-3151(2014)64-0010-08

猜你喜欢
国防工业民用军民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美国国防工业供应链对外依赖情况
美国巩固提升国防工业供应链能力的举措及启示
民用直升机在反水雷中的应用探讨
“安分”才能“安生”——为民用权,须知边界
试 着
民用安防的新势力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