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牛破伤风病

2014-12-09 10:38包西泽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22期
关键词:治疗

包西泽

摘 要:破伤风病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人畜共患病。传统治疗牛破伤风病的方法,因成本高且疗效不显著而失去了治疗价值。该文主要介绍了牛破伤风病的病原、发病机理及症状,并将传统治疗方法与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疗法进行对比,为治疗牛破伤风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百会穴蛛网膜下腔;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牛破伤风病

中图分类号 S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2-119-02

破伤风又称“强直症”,俗名“锁口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创伤性、中毒性传染病。破伤风梭菌侵入机体伤口,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几种毒素中最主要的为痉挛毒素,它是引起动物特征性强直症状的决定性因素,亦是仅次于肉毒梭菌毒素的第2种毒性最强的细菌毒素,可引起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神经反射兴奋性增高。本菌繁殖体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均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但芽胞体抵抗力强,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1]。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所以破伤风都发生在损伤之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均有可能发生破伤风病。牲畜常常由于手术或创伤而引发破伤风病,在临床治疗上,一般采取破伤风血清治疗,但由于该病死亡率较高,而常规治疗方法效果又不太理想,且治疗药物昂贵,治疗成本高,失去了治疗价值。

1 传统治疗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前,笔者曾治疗7例不同畜龄的破伤风病牛及2例破伤风病猪,仅1例治愈。采用的方法是:首先,中和毒素,即用大剂量破伤风抗毒素肌肉注射。牛首次用50万单位破抗肌肉注射,或50%肌肉注射50%静脉注射,隔1d1次;猪首次用20万~30万单位肌肉注射。其次,解痉镇静,即肌肉注射25%硫酸镁80~100mL,或肌肉注射氯丙嗪300~400mg。最后,对症治疗。用3%普鲁卡因和0.1%肾上腺素混合注入咬肌,以消除开口困难;无法进食时每天补液补糖;心脏衰弱时,用安钠咖和樟脑油皮下注射;青、链霉素联合用药消除炎症等。尽管采用了上述治疗方法并及时治疗,可6例病牛、2例病猪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一天比一天加重,最后都以死亡而告终。

2 百会穴蛛网膜下腔直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方法

鉴于以前的治疗情况,笔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共对8例破伤风病牛采用了百会穴(又名千斤穴,十字骨穴,位于腰荐十字部接合处,即最后腰椎与第一荐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处,单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直接对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破抗的方法,治疗8例破伤风病牛,除1例因症状严重,又延误使用破抗时间死亡外,其余全部都治愈。现用其中1个实例代表性地说明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破抗的方法及治疗效果,并用表格记录8例治疗情况。

2.1 病例介绍 畜主:池州市贵池区观前乡祠堂村小冲队包明宝;畜别:黄牛,畜龄:4岁。临床症状:该病牛于去势的第6天发病,体温39.7℃,咀嚼困难,流涎,2耳竖立,尾不能摆动,反刍、嗳气停止,背腰僵硬,四肢强直,行动缓慢等,口腔仅能伸进2指,诊断为破伤风病。

2.2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是中和毒素、对症治疗及加强护理,将病牛保定。

2.2.1 消毒 清除伤口异物和坏死组织,用3%双氧水或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并涂擦5%的碘酊消毒。选最后腰椎与第一荐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处(百会穴处皮肤)[2],按常规剪毛,用5%碘酒消毒。

2.2.2 确定位置 用7~10cm长针头,垂直刺入皮肤,然后渐渐推进,当感到突破二次阻力时,即刺透弓间韧带和蛛网膜,阻力突然降低,针尖已进入蛛网膜下腔。这时可回抽注射器,见有骨髓液抽出,证明针刺部位正确,如无骨髓液抽出,可重新调整针头方向和深度。这时深度约7.5cm,牛此开始鸣叫,后肢下曲,凹腰,频频排尿。

2.2.3 对症治疗 确定位置正确后,再缓慢注入精制破抗5万单位,同时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20万单位;肌注青霉素400万单位,分点肌注25%硫酸镁100mL。用药后第2天,该牛肌肉强直症状有所好转,体温38.6℃,有咀嚼现象,能吃少量青草。当日未用破抗,仅肌肉注射青霉素400万单位、肌肉注射硫酸镁80mL。隔日,又用5万单位精破抗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同时肌肉注射破抗20万单位、400万单位青霉素。该牛病情继续好转,考虑到畜主的经济状况,治疗的第4日改用中药防风散治疗。3付中药服完,即发病的第7日,该牛症状消除,基本恢复正常。

2.3 治疗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牛破伤风,一般2~3次即可痊愈,平均治疗天数7.3d,治愈率为87%,平均用破抗60.6万单位。百会穴注射1d后症状减轻,四肢僵直情况好转,开口度增加,能少量进食。

3 结论与讨论

(1)用常规方法治疗牛破伤风病与用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破抗治疗方法相比,前者破抗用量远远超过后者,且治愈率非常低(笔者用常规方法治愈率为11%),而用后一种方法治愈率明显提高。说明增加破抗用量,不能提高破伤风病的治愈率。

(2)破伤风病死亡是由破伤风梭菌产生外毒素,引起肌肉僵直和平滑肌痉挛等一系列并发症造成。外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延脑的运动神经细胞),使大脑失去对网状结构抑制区的控制,抑制活动减弱,易化区活动增强,而使肌肉长时间的处于紧张状态,即引起肢体的强直僵硬。同时,由于植物性神经的机能障碍,也导致平滑肌的强直性收缩。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尽快中和骨髓中的毒素是治愈本病的关键。采用一般的静脉、肌肉注射方法效果不理想,原因可能在于药物中能中和组织中的毒素,不易进入脑脊髓和外周神经中。而采用蛛网膜下腔直接注射抗毒素方法,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故药物作用出现迅速,使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解脱出来,变为无毒,使神经细胞迅速恢复原来的机能状态。

(3)对破伤风的治疗,蛛网膜下腔直接给药治疗牛破伤风病,虽然能迅速中和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毒素,但仍然不能忽视综合治疗措施及必要的对症治疗措施,特别破抗的肌肉注射和镇静解痉药物的使用,另外要加强护理,坚持必要的中西医综合治疗。

4 结论

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牛破伤风病,治疗效果好,方法简便易行,可缩短治疗时间,大量节省破抗用量,降低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19-121.

[2]陈发明.百会穴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J].中国兽医杂志,2002,38(2):44-45.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破伤风病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人畜共患病。传统治疗牛破伤风病的方法,因成本高且疗效不显著而失去了治疗价值。该文主要介绍了牛破伤风病的病原、发病机理及症状,并将传统治疗方法与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疗法进行对比,为治疗牛破伤风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百会穴蛛网膜下腔;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牛破伤风病

中图分类号 S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2-119-02

破伤风又称“强直症”,俗名“锁口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创伤性、中毒性传染病。破伤风梭菌侵入机体伤口,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几种毒素中最主要的为痉挛毒素,它是引起动物特征性强直症状的决定性因素,亦是仅次于肉毒梭菌毒素的第2种毒性最强的细菌毒素,可引起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神经反射兴奋性增高。本菌繁殖体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均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但芽胞体抵抗力强,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1]。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所以破伤风都发生在损伤之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均有可能发生破伤风病。牲畜常常由于手术或创伤而引发破伤风病,在临床治疗上,一般采取破伤风血清治疗,但由于该病死亡率较高,而常规治疗方法效果又不太理想,且治疗药物昂贵,治疗成本高,失去了治疗价值。

1 传统治疗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前,笔者曾治疗7例不同畜龄的破伤风病牛及2例破伤风病猪,仅1例治愈。采用的方法是:首先,中和毒素,即用大剂量破伤风抗毒素肌肉注射。牛首次用50万单位破抗肌肉注射,或50%肌肉注射50%静脉注射,隔1d1次;猪首次用20万~30万单位肌肉注射。其次,解痉镇静,即肌肉注射25%硫酸镁80~100mL,或肌肉注射氯丙嗪300~400mg。最后,对症治疗。用3%普鲁卡因和0.1%肾上腺素混合注入咬肌,以消除开口困难;无法进食时每天补液补糖;心脏衰弱时,用安钠咖和樟脑油皮下注射;青、链霉素联合用药消除炎症等。尽管采用了上述治疗方法并及时治疗,可6例病牛、2例病猪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一天比一天加重,最后都以死亡而告终。

2 百会穴蛛网膜下腔直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方法

鉴于以前的治疗情况,笔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共对8例破伤风病牛采用了百会穴(又名千斤穴,十字骨穴,位于腰荐十字部接合处,即最后腰椎与第一荐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处,单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直接对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破抗的方法,治疗8例破伤风病牛,除1例因症状严重,又延误使用破抗时间死亡外,其余全部都治愈。现用其中1个实例代表性地说明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破抗的方法及治疗效果,并用表格记录8例治疗情况。

2.1 病例介绍 畜主:池州市贵池区观前乡祠堂村小冲队包明宝;畜别:黄牛,畜龄:4岁。临床症状:该病牛于去势的第6天发病,体温39.7℃,咀嚼困难,流涎,2耳竖立,尾不能摆动,反刍、嗳气停止,背腰僵硬,四肢强直,行动缓慢等,口腔仅能伸进2指,诊断为破伤风病。

2.2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是中和毒素、对症治疗及加强护理,将病牛保定。

2.2.1 消毒 清除伤口异物和坏死组织,用3%双氧水或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并涂擦5%的碘酊消毒。选最后腰椎与第一荐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处(百会穴处皮肤)[2],按常规剪毛,用5%碘酒消毒。

2.2.2 确定位置 用7~10cm长针头,垂直刺入皮肤,然后渐渐推进,当感到突破二次阻力时,即刺透弓间韧带和蛛网膜,阻力突然降低,针尖已进入蛛网膜下腔。这时可回抽注射器,见有骨髓液抽出,证明针刺部位正确,如无骨髓液抽出,可重新调整针头方向和深度。这时深度约7.5cm,牛此开始鸣叫,后肢下曲,凹腰,频频排尿。

2.2.3 对症治疗 确定位置正确后,再缓慢注入精制破抗5万单位,同时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20万单位;肌注青霉素400万单位,分点肌注25%硫酸镁100mL。用药后第2天,该牛肌肉强直症状有所好转,体温38.6℃,有咀嚼现象,能吃少量青草。当日未用破抗,仅肌肉注射青霉素400万单位、肌肉注射硫酸镁80mL。隔日,又用5万单位精破抗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同时肌肉注射破抗20万单位、400万单位青霉素。该牛病情继续好转,考虑到畜主的经济状况,治疗的第4日改用中药防风散治疗。3付中药服完,即发病的第7日,该牛症状消除,基本恢复正常。

2.3 治疗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牛破伤风,一般2~3次即可痊愈,平均治疗天数7.3d,治愈率为87%,平均用破抗60.6万单位。百会穴注射1d后症状减轻,四肢僵直情况好转,开口度增加,能少量进食。

3 结论与讨论

(1)用常规方法治疗牛破伤风病与用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破抗治疗方法相比,前者破抗用量远远超过后者,且治愈率非常低(笔者用常规方法治愈率为11%),而用后一种方法治愈率明显提高。说明增加破抗用量,不能提高破伤风病的治愈率。

(2)破伤风病死亡是由破伤风梭菌产生外毒素,引起肌肉僵直和平滑肌痉挛等一系列并发症造成。外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延脑的运动神经细胞),使大脑失去对网状结构抑制区的控制,抑制活动减弱,易化区活动增强,而使肌肉长时间的处于紧张状态,即引起肢体的强直僵硬。同时,由于植物性神经的机能障碍,也导致平滑肌的强直性收缩。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尽快中和骨髓中的毒素是治愈本病的关键。采用一般的静脉、肌肉注射方法效果不理想,原因可能在于药物中能中和组织中的毒素,不易进入脑脊髓和外周神经中。而采用蛛网膜下腔直接注射抗毒素方法,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故药物作用出现迅速,使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解脱出来,变为无毒,使神经细胞迅速恢复原来的机能状态。

(3)对破伤风的治疗,蛛网膜下腔直接给药治疗牛破伤风病,虽然能迅速中和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毒素,但仍然不能忽视综合治疗措施及必要的对症治疗措施,特别破抗的肌肉注射和镇静解痉药物的使用,另外要加强护理,坚持必要的中西医综合治疗。

4 结论

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牛破伤风病,治疗效果好,方法简便易行,可缩短治疗时间,大量节省破抗用量,降低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19-121.

[2]陈发明.百会穴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J].中国兽医杂志,2002,38(2):44-45.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破伤风病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人畜共患病。传统治疗牛破伤风病的方法,因成本高且疗效不显著而失去了治疗价值。该文主要介绍了牛破伤风病的病原、发病机理及症状,并将传统治疗方法与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疗法进行对比,为治疗牛破伤风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百会穴蛛网膜下腔;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牛破伤风病

中图分类号 S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2-119-02

破伤风又称“强直症”,俗名“锁口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创伤性、中毒性传染病。破伤风梭菌侵入机体伤口,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几种毒素中最主要的为痉挛毒素,它是引起动物特征性强直症状的决定性因素,亦是仅次于肉毒梭菌毒素的第2种毒性最强的细菌毒素,可引起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神经反射兴奋性增高。本菌繁殖体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均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但芽胞体抵抗力强,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1]。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所以破伤风都发生在损伤之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均有可能发生破伤风病。牲畜常常由于手术或创伤而引发破伤风病,在临床治疗上,一般采取破伤风血清治疗,但由于该病死亡率较高,而常规治疗方法效果又不太理想,且治疗药物昂贵,治疗成本高,失去了治疗价值。

1 传统治疗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前,笔者曾治疗7例不同畜龄的破伤风病牛及2例破伤风病猪,仅1例治愈。采用的方法是:首先,中和毒素,即用大剂量破伤风抗毒素肌肉注射。牛首次用50万单位破抗肌肉注射,或50%肌肉注射50%静脉注射,隔1d1次;猪首次用20万~30万单位肌肉注射。其次,解痉镇静,即肌肉注射25%硫酸镁80~100mL,或肌肉注射氯丙嗪300~400mg。最后,对症治疗。用3%普鲁卡因和0.1%肾上腺素混合注入咬肌,以消除开口困难;无法进食时每天补液补糖;心脏衰弱时,用安钠咖和樟脑油皮下注射;青、链霉素联合用药消除炎症等。尽管采用了上述治疗方法并及时治疗,可6例病牛、2例病猪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一天比一天加重,最后都以死亡而告终。

2 百会穴蛛网膜下腔直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方法

鉴于以前的治疗情况,笔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共对8例破伤风病牛采用了百会穴(又名千斤穴,十字骨穴,位于腰荐十字部接合处,即最后腰椎与第一荐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处,单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直接对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破抗的方法,治疗8例破伤风病牛,除1例因症状严重,又延误使用破抗时间死亡外,其余全部都治愈。现用其中1个实例代表性地说明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破抗的方法及治疗效果,并用表格记录8例治疗情况。

2.1 病例介绍 畜主:池州市贵池区观前乡祠堂村小冲队包明宝;畜别:黄牛,畜龄:4岁。临床症状:该病牛于去势的第6天发病,体温39.7℃,咀嚼困难,流涎,2耳竖立,尾不能摆动,反刍、嗳气停止,背腰僵硬,四肢强直,行动缓慢等,口腔仅能伸进2指,诊断为破伤风病。

2.2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是中和毒素、对症治疗及加强护理,将病牛保定。

2.2.1 消毒 清除伤口异物和坏死组织,用3%双氧水或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并涂擦5%的碘酊消毒。选最后腰椎与第一荐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处(百会穴处皮肤)[2],按常规剪毛,用5%碘酒消毒。

2.2.2 确定位置 用7~10cm长针头,垂直刺入皮肤,然后渐渐推进,当感到突破二次阻力时,即刺透弓间韧带和蛛网膜,阻力突然降低,针尖已进入蛛网膜下腔。这时可回抽注射器,见有骨髓液抽出,证明针刺部位正确,如无骨髓液抽出,可重新调整针头方向和深度。这时深度约7.5cm,牛此开始鸣叫,后肢下曲,凹腰,频频排尿。

2.2.3 对症治疗 确定位置正确后,再缓慢注入精制破抗5万单位,同时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20万单位;肌注青霉素400万单位,分点肌注25%硫酸镁100mL。用药后第2天,该牛肌肉强直症状有所好转,体温38.6℃,有咀嚼现象,能吃少量青草。当日未用破抗,仅肌肉注射青霉素400万单位、肌肉注射硫酸镁80mL。隔日,又用5万单位精破抗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同时肌肉注射破抗20万单位、400万单位青霉素。该牛病情继续好转,考虑到畜主的经济状况,治疗的第4日改用中药防风散治疗。3付中药服完,即发病的第7日,该牛症状消除,基本恢复正常。

2.3 治疗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牛破伤风,一般2~3次即可痊愈,平均治疗天数7.3d,治愈率为87%,平均用破抗60.6万单位。百会穴注射1d后症状减轻,四肢僵直情况好转,开口度增加,能少量进食。

3 结论与讨论

(1)用常规方法治疗牛破伤风病与用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破抗治疗方法相比,前者破抗用量远远超过后者,且治愈率非常低(笔者用常规方法治愈率为11%),而用后一种方法治愈率明显提高。说明增加破抗用量,不能提高破伤风病的治愈率。

(2)破伤风病死亡是由破伤风梭菌产生外毒素,引起肌肉僵直和平滑肌痉挛等一系列并发症造成。外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延脑的运动神经细胞),使大脑失去对网状结构抑制区的控制,抑制活动减弱,易化区活动增强,而使肌肉长时间的处于紧张状态,即引起肢体的强直僵硬。同时,由于植物性神经的机能障碍,也导致平滑肌的强直性收缩。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尽快中和骨髓中的毒素是治愈本病的关键。采用一般的静脉、肌肉注射方法效果不理想,原因可能在于药物中能中和组织中的毒素,不易进入脑脊髓和外周神经中。而采用蛛网膜下腔直接注射抗毒素方法,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故药物作用出现迅速,使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解脱出来,变为无毒,使神经细胞迅速恢复原来的机能状态。

(3)对破伤风的治疗,蛛网膜下腔直接给药治疗牛破伤风病,虽然能迅速中和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毒素,但仍然不能忽视综合治疗措施及必要的对症治疗措施,特别破抗的肌肉注射和镇静解痉药物的使用,另外要加强护理,坚持必要的中西医综合治疗。

4 结论

百会穴蛛网膜下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牛破伤风病,治疗效果好,方法简便易行,可缩短治疗时间,大量节省破抗用量,降低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19-121.

[2]陈发明.百会穴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J].中国兽医杂志,2002,38(2):44-45.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治疗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