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奇迹”与群众路线

2014-12-12 10:18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边区陕北延安

从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落户“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迎接革命胜利的曙光这近13年时间称之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十三年里形成了包括“抗大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南泥湾精神”在内的“延安精神”。正是这些精神的力量,才使中国共产党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延安奇迹”。毛泽东称赞:“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为什么要取消它呢”“延安奇迹”的出现最根本的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认真践行和落实群众路线。

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就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认真地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到群众中去”就是“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这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做社会调查。1941年3、4月份,毛泽东专门为《农村调查》写了序言和跋,强调:“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另外还强调做好社会调查一定要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去扎扎实实地开调查会,倾听群众意见,因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由于征收公粮太多,边区群众普遍感到不满,甚至有人喊出“雷劈毛泽东”的怨言。听到这些怨言,毛泽东没有生气,而是主动找来一些老乡代表到窑洞里谈心,采纳和集中群众的意见,实施“精兵简政”和开展大生产运动。这些举措的出台不仅受到边区干群的一致拥护和好评,而且使边区的困难局面大为改观。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中强调: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问题上,一定要能够同群众相结合。如果我们的党员,一生一世坐在房子里不出去,不经风雨,不见世面,这种党员,对于中国人民究竟有什么好处没有呢?一点好处也没有的,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人做党员。……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最终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猜你喜欢
边区陕北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党建地图·陕北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