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让课堂趣用相生

2014-12-16 08:24
陕西教育·教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护栏周长长方形

“情境教学法”就是“把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和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教学,将一个个相关联的情境有序地组合出现,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探索新知并巩固应用。”这里的情境既可以是一个练习题的小情境,也可以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小情境扩展到一个大的情境串,就如自行车的链条般,一环接一环,让学生在由“情境串”引出的“问题串”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建构,解决问题——回归情境,拓展应用”的全过程,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情境教学,引入更有趣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以往的课堂教学环节是:1.先复习周长的概念,也会让孩子指一指,画一画,突出“正好一周”,“不多也不少”。2.教师提出问题“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并板书课题。3.演示测量方法,告诉学生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或再补充上连加或乘加式,让学生把公式记在书上,同桌间相互说一说。4.教师一句“会了吗?”学生自然习惯性地接上一句“会了”。那好吧,接下来,就是不断地练练练。

但这样的课堂教学,孩子们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长方形的周长,学了之后有什么用。练得再熟,也无非是个“机械手”,甚至于让孩子们有种“数学就是永远做不完的题,我做完了还得再做,倒不如磨蹭着能少做就少做”的想法。

而采取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孩子的参与热情。如在教学中,我结合学校正在修建的花坛,创设了下列情境:为了提醒人们注意,要给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围上护栏,需要多长的护栏呢?你能想办法解决吗?这样学生能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有用。

二、情境教学,趣用促探索

在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之后,接下来就由学生想一想怎样才算是围?引出长方形周长的概念,通过指一指、描一描、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从长方形花坛护栏这一实物抽象出长方形的周长,继而让学生借助于学具操作,在动手做中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作为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展现方案背后的思维过程,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小组是如何去做的,如何想的。在相互的交流中、思维的碰撞中,引导学生呈现不同的思维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积极的数学思考,最终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几种不同的方法。同时,因为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以在练习中当学生面对不同情况时也能够灵活解答。

三、情境教学,趣用促提升

在很多巩固练习当中,我们往往习惯于不断地做题,做题。即使偶尔也有一些所谓的应用题,但往往也是为题而题,就像“小明每天骑车去学校,每小时平均骑20千米,3小时到校,那么他一天需要骑多少千米呢”。而运用情境教学,则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感兴趣的情境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尤其是现在的实践应用活动。

如在学习了比例之后,设计了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有关比例的知识去测量旗杆、教学楼、综合楼的高度的活动,刚一开始,很多孩子齐声喊“没法求”、“难道要我们当蜘蛛侠”。但课后就看到三三两两的小脑袋聚在旗杆下,或拿米尺或拿三角板开始了影子的测量。在随后的课堂交流中,孩子们那满脸的兴奋就是他们对数学的那份喜爱。

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充满活力和情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进而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乐学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护栏周长长方形
我爱长方形
高速公路护栏碰撞监控系统探讨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基于Arduino单片机的智能多功能护栏设计
分类数 不出错
不要跨越护栏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算周长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