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阅读心理分析与服务对策

2014-12-23 22:35陶思璇
创新科技 2014年14期
关键词:书籍群体图书馆

陶思璇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高校大学生阅读心理分析与服务对策

陶思璇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阅读现状,将高校大学生的阅读心理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分析出每个阶段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阶段的阅读心理特征,提出相应的服务对策。

高校大学生;阅读心理;服务对策

阅读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明行为,它是人们获取信息、传承文化的一种途径。阅读心理是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所具有的感知、情绪、思维等的总和。大学生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读者群体,他们的阅读心理折射出他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科技的竞争和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已然成为竞争的核心,而阅读是高校大学生获取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学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分析高校大学生的阅读心理,引导他们使用合理的阅读方式,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优势,是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1 高校大学生阅读现状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读者群体,他们青春激扬、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较快,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不断地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强,焦虑、困惑、迷茫已成为他们面临的问题[1]。基于各类因素的碰撞,高校大学生的阅读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1.1 网络阅读成为信息时代的阅读习惯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和数字化信息资源逐渐扩展到阅读领域,纸质出版物逐渐被电子读物所取代[2]。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高校大学生,对于这种便于保存,信息量大,方便携带,图文并茂的阅读方式尤为热衷。智能手机、MP4、Pad等电子产品逐渐进入到高校大学生们的生活中,随着3G和4G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阅读已覆盖了整个大学生读者群,并在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阅读方式。

1.2“浅阅读”倾向的显现

“浅阅读”是一种肤浅的,阅读兴趣专一,不进行任何深度思考的阅读行为[3]。这是信息时代下,阅读必然要出现的一种趋势。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不可或缺的学习平台,网络化阅读便于检索,浏览速度快,符合高校大学生们的简单、快捷、信息量大的阅读倾向,然而这种阅读方式缺乏对信息内容研读的耐性和对阅读内容文化内涵的深度思考,造成了浮躁、对信息内容理解浅显,只停留在表层的阅读表征。为缓解学习压力,他们还会阅读一些休闲娱乐消遣型的书籍,这也是一种浅阅读。受浅阅读的影响,网络语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中流行的一种时尚,这种不规范的语言方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的书面及语言表达能力。

1.3 功利性阅读和实用性阅读并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为未来的就业、考研开始做准备,他们大量的借阅各种参考工具书来应付各类考试及培训,考取各类证书作为未来就业的敲门砖,而对阅读这些书籍的真正目的却显得盲目、急功近利。另一方面,由于个人性格、爱好、专业等差异,他们也会选择阅读一些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书籍。例如,为拓展知识面,他们会选择一些与其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书籍,或选择一些人文社科类的书籍,诸如心理、人际关系、就业、发展等实用性较强的书籍。

2 高校大学生阅读心理分析

高校大学生因年龄、兴趣爱好、专业方向、知识结构的不同,他们的阅读心理存在着差异。在此,把他们的阅读心理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下面对这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

2.1 第一阶段:大一新生的盲目与随意

此类读者刚刚从高中进入到大学生活,对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高中时期紧张的学习生活让他们无暇顾及课外读物,进入大学后,供个人支配的时间变得充裕,他们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但由于不熟悉图书馆这个相对来说比较新的环境,不具备检索文献的技能,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通常会比较盲目和随意。此类读者思想波动较大,缺乏自觉学习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和清晰的阅读构架,因此,这类群体除阅读教师推荐的书目以外,涉猎更多的是小说、杂志、报刊、娱乐等休闲型的信息量大、趣味性强的书籍和报刊。这一阶段的高校大学生阅读心理呈现出求知、好奇、消遣型并存的特征。

2.2 第二阶段:二三年级的主动与自觉

这一阶段,高校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已有了逐步深入的了解,已具备了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构架,已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其人生观、价值观都在不断完善,对于人生、社会等有了独立的见解和思考,阅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逐渐增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抱有强烈的求知欲[4],因此,在阅读时有了较为明确的阅读目的和阅读需求,阅读内容大多涉及本专业和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和专业期刊。除此以外,随着年龄和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这部分群体会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相关书籍,以此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一阶段,高校大学生阅读的深度、广度都有所提高,呈现出了求知型、探索型的阅读心理。

2.3 第三阶段:毕业生的实用与研究

此类高校大学生已具备了成熟的、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结构。他们已经初步涉及科研项目,并开始撰写毕业论文,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分析理解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他们到图书馆目的极强,一方面为撰写论文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另一方面为考研、就业等阅读大量书籍和文献,急切地希望能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因此,这类群体凸显出了实用型、研究型的阅读心理特征。

3 针对高校大学生的阅读心理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3.1 不同阶段的学生阅读群体采取不同的服务措施

以上分析了三个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的阅读心理,不同的阶段阅读心理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根据不同群体所反映出的阅读心理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措施[5]。

针对大一新生阅读目的不明确,缺乏针对性,但有对图书馆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心理特点,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做到主动引导,耐心的为这类读者介绍馆藏图书结构和摆放位置,并开设相关的图书检索课程、讲座和推荐相关的图书检索书籍,引导他们学会利用相关检索工具,为他们打开知识信息的大门,积极鼓励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

大学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相对稳定的阅读素养并掌握了一定的文献检索技能,他们希望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和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图书馆应根据他们的专业设置和求知、探索性的阅读心理,提供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全面而广泛的信息文献资源[6]。

面对毕业生这个群体,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较成熟,能够熟练掌握文献检索技能,图书馆应根据他们实用型、学习型的阅读心理,为他们推荐在其专业领域较有深度、专业性较强的参考文献和实用性的相关书籍,为他们毕业后就业和继续深造打好基础。

3.2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馆藏资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阅读方面的应用已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心理,高校大学生是最大的受益群体,他们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并随之推广,他们能熟练掌握通过各类信息化资源和媒介进行阅读,传统的阅读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大学生的需要。因此,图书馆也应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与时俱变,多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引入一些健康积极的,便于阅读和携带的文献资源,以便适应现代高校大学生阅读群体的需要,同时也要引导好他们由“浅阅读”进入深度阅读、高品位阅读的过程。

[1]方胜华,邹丽红.高校学生读者阅读心理与倾向的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情报学刊,2006(6).

[2]原锦黎.新阅读时代的大学生阅读心理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35).

[3]尹育红.基于读者阅读心理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探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1).

[4]邓红巧.关于读者阅读心理研究及阅读指导的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7(5).

[5]周柏梁.高校图书馆以读者心理需求为主的人本管理模式[J].高等教育,2012(4).

[6]魏朝辉.高校图书馆基于阅读心理的读者服务探析[J].当代图书馆,2011(4).

G252

A

1671-0037(2014)07-36-1.5

陶思璇(1982.4-),女,硕士研究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猜你喜欢
书籍群体图书馆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图书馆
书籍与少年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
去图书馆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