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愈疡散联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疗效观察

2014-12-25 02:10杨宇玲耿萍杨立春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年7期
关键词:消化性螺杆菌幽门

杨宇玲 耿萍 杨立春

(新疆昌吉州中医院 昌吉831100)

2012年3月~2013年8月底,笔者采用自拟建中愈疡散联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在昌吉州中医院脾胃病区选择住院患者70例,方案获得新疆昌吉州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70例纳入样本均为2012年3月~2013年8月于我院住院的患者,纳入病例按抽签方法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纳入标准 年龄18~75岁,因上腹痛伴或不伴有嗳气、反酸、腹胀等症状就诊的患者,并符合以下条件:中上腹阵发性疼痛,喜温喜按,遇冷或劳累后发作,泛吐清水,食后腹胀,畏寒肢冷,倦怠乏力,便溏,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细弱;用药前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HP均为阳性。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其他疾病、证候或合并症;(2)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观测指标;(3)伴有可能影响观测指标、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严重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代谢;(4)孕妇、未成年人、精神病、病情危重或疾病晚期。

1.4 退出标准 (1)未按规定服药无法判断疗效;(2)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安全性;(3)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特殊生理变化等,难以继续治疗;(4)使用影响疗效药物。本研究观察期间无退出病例及脱落病例。

1.5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内科学》[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

1.6 治疗方法 对照组:西药三联抗HP、抗溃疡治疗,埃索美拉唑肠溶片(国药准字H20046379)40 mg,1次 /d,口服 8周;呋喃唑酮(国药准字H14020588)0.1 g,2 次 /d,口服 10 d;阿莫西林胶囊(国药准字 H20003263)1.0 g,2 次 /d,口服 10 d,青霉素过敏者用左氧氟沙星片0.5 g,2次/d,口服10 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建中愈疡散:黄芪 30 g、桂枝 10 g、炒白芍 20 g、干姜 10 g、香附10 g、五灵脂10 g、白及10 g、炒神曲20 g、炙甘草6 g、鹿茸3 g;食后腹胀明显加木香10 g、砂仁6 g;泛吐清水加吴茱萸5 g;便溏加炒薏苡仁3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空腹服用,每次150 mL。连服4周后上方鹿茸改为鹿角胶15 g,共10剂,制成膏剂口服,3次/d,每次10 g早晚空腹服用,连服4周巩固疗效。两组在治疗期间均忌生冷、辛辣、酸腐等刺激性食物,忌烟酒,注意保暖,避免劳累,饮食规律。服药8周后胃镜复查,停药4周后复查HP,4个月后复查胃镜有无复发。

1.7 疗效判定 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8周),判定疗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症状消失,胃镜下观察溃疡面转为瘢痕期或消失,HP(-)。好转:症状明显改善,胃镜下观察溃疡面积缩小>50%,HP(-);未愈:所有症状均无改善,胃镜下观察溃疡面积不变或面积缩小<50%,HP指数无变化。痊愈+好转合计为有效。

1.8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连续治疗1个疗程(8周),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连续治疗1个疗程(8周),两组症状体征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两组均未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副作用。

表3 两组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例

2.6 胃镜疗效 连续治疗1个疗程(8周),两组间胃镜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胃镜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肠道疾病,通常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的溃疡。依据其症状,属于中医“胃痛、泛酸”范畴。病位在脾胃,涉及肝胆。脾胃是一个水谷受纳场所,贵为娇脏,易损而不易平复,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以及外感六淫损及脾胃,升降失常,长期反复戕害刺激,至中气虚弱,因虚生内寒,导致溃疡反复发作,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是其主要的治疗原则。

建中愈疡散以黄芪建中汤为基础方,去生姜加干姜温补脾阳,加香附行气止痛,加白及收敛疡面,加五灵脂活血,加当归养血补虚,加炒神曲消食和胃,加鹿茸补肾益精、托疮毒。黄芪建中汤源于《金匮要略》:“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方中黄芪补益脾胃、建立中气、益气生血;桂枝温阳化气、辛散升举;芍药养血补血、缓急止痛;芪、桂、芍三味药为黄芪建中汤主药,具有温中补虚、理气和血之功能,能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消除炎症,促进坏死细胞修复,即补血、生肌、长肉。干姜温中散寒止痛止呕;香附理气调中止痛;五灵脂味苦咸、甘温,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白及味苦、甘涩,归胃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炒神曲味甘、辛温,归脾胃,消食和胃健脾;甘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据《内经》云:“肾为胃之关也。”故该方少佐鹿茸以大补肾精,鹿茸甘咸温,补阳气、益精血,起到温补内托的目的,可缩短溃疡愈合的周期。

现代研究表明溃疡愈合的质量与溃疡的复发密切相关,溃疡愈合质量高,则复发低。近年来随着对胃黏膜屏障损伤与消化性溃疡发生之间的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已经认识到消化性溃疡通过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可以改变消化性溃疡的自然病程而达到治愈本病的目的。消化性溃疡的愈合往往需要具备四个条件:胃内保持低酸和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完成再上皮化,形成新的愈合带,建立充足的胃黏膜血流。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含苷类、多糖、黄酮、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能促进机体代谢,有干扰素系统诱导作用,并有抗缺氧、抗寒、抗炎等作用;甘草所含甘草次酸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并降低胃液量、总酸度、游离酸度,黄芪、甘草联合可促进胃肠黏膜的微循环,促进胃黏膜碱性黏液的分泌作用,对减轻炎症、促进溃疡愈合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有非常好的作用;桂枝含酚类、有机酸、多糖、苷类、桂皮油,桂皮醛有健胃、缓解胃肠道痉挛的作用;白芍含芍药苷、胡萝卜苷、糖、蛋白质等,有解痉、扩张血管、抑制胃液分泌及预防溃疡复发。干姜、香附含多种挥发油,可降低肠管紧张度,拮抗乙酰胆碱;五灵脂含有尿素、尿酸、维生素A,提高耐缺氧、耐寒、缓解痉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白及含菲类衍生物、胶原、淀粉,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促进创面愈合,对胃黏膜的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炒神曲为酵母制剂,含酵母菌、淀粉酶、维生素B复合体、蛋白质、脂肪等,可维持正常消化机能,调整肠道菌群[4]。鹿茸富含胆固醇、氨基酸、多量胶质、中性糖、葡萄糖胺、钙、磷、镁等,具有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及抗应激作用。纵观建中愈疡散全方立意兼顾了溃疡愈合质量的三个原则即:祛除病因、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等。

西医方面由于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的推广应用,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明显影响到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而且幽门螺杆菌的西药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停药后的复发率较高,长期联合应用抗生素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真菌的二重感染、变态反应以及肝肾功能的损害,而且抑酸药物的滥用可导致胃内低酸状态而促发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诱发癌变[5]。中药联合西药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提高根除率,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且不受胃内HP的影响,不产生耐药,见效快,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可起到健脾温中、标本兼治的作用。

通过本组临床观察发现建中愈疡散联合埃索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呋喃唑酮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并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能够通过整体调节实现对局部组织病理改变的修复,最大程度调节机体抗病驱邪、化腐生肌的能力,并有效调节消化性溃疡发病的攻击因子与胃肠黏膜和功能的保护因子之间平衡,使临床症状改善迅速,溃疡愈合快,幽门螺杆菌清除率高,复发率低,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 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7-395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97-9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39-463

[5]赵兰才,吴丹明.简明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45-165

猜你喜欢
消化性螺杆菌幽门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施治
你了解消化性溃疡吗?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5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59例
中西医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