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重构与实践教学改革

2014-12-25 02:09许明春张君诚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12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学分重构

许明春,张君诚,曾 玲

(三明学院 教务处,福建 三明 365004)

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矛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将重点引导2000年以来设立的600多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1]。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等职业教育类型的内在规定性,必然要求转型中的新建本科院校系统性改革为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作为人才培养模式重要组成部分的第二课堂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规格的缩影,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必然要求第二课堂的内容、开展形式、评价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以便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2-4]。

第二课堂是在正常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之外,在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有组织的课外集体活动对受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教学活动[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结合实际,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科技发明、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就实践教学而言,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把目光聚焦在第一课堂,精力投入到“显性”的课程、实验和实习层面,而对第二课堂“隐性”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对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时间的延伸、疆域拓展等认识不到位,第二课堂未能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无法形成最大化的培养合力[6-7]。

1 新建本科院校第二课堂现状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第二课堂存在定位不准确、内容不成体系、保障不到位、管理评价缺失等问题,导致第二课堂承载的实践任务被弱化。

(1)定位不准确。由于认识不到位,具有实践育人功能的第二课堂被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视为丰富课余生活、拓展社交能力的“附加题”。事实上,第二课堂为课程迁移出来的知识和能力的“化合反应”提供了个性化平台,有效拓展了第一课堂的实践疆域,极大丰富了实践的形式和内容[8]。

(2)内容不成体系。因对第二课堂定位不准确,认识不到位,新建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活动陷入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之中,形式过多、内容过杂使得第二课堂应有的实践教学内涵被淡化,所承载的实践功能被削弱。学生在第二课堂众多的、不成体系的内容及娱乐的氛围中随波逐流,迷失方向,无法有意识地锻炼专业实践能力。

(3)保障不到位。新建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不宽裕的办学经费以及紧张的教学场所主要用于第一课堂的运行,第二课堂经费和场地保障不到位。此外,由于指导人员不到位,第二课堂缺乏有效指导,质量不高。

(4)管理评价缺失。第二课堂边缘化的处境还表现在管理评价的缺失。新建本科院校尚未对第二课堂内容、教师第二课堂工作量以及学生在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成绩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恰当的评价是确保第二课堂有效运行,使实践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使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展的重要保障[9]。

2 第二课堂重构原则

重构第二课堂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这一中心,做好顶层设计,做到“形”、“神”兼顾和“管”、“放”有度。

(1)做好顶层设计。首先,第二课堂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与整体育人体系相协调。新建本科院校应准确定位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功能,明确实现这些预设功能的路径,确保第二课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系列化活动[10]。其次,要“两手抓”。一手抓经费、场地、指导人员的落实,一手抓第二课堂管理和评价制度建设,对教师第二课堂工作量、学生取得的第二课堂成绩给予恰当认定和评价。再次,各专业应开设专业导论课,让学生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学习任务等,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结合自己的志向和兴趣,有意识地学习和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应的实践能力[11-12]。

(2)“形”、“神”兼顾。如果把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实践教学视为第二课堂的“神”,那么第二课堂内容载体就可以视为“形”。新建本科院校在重构过程中应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形式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尽可能张扬学生个性,满足多样化需求,同时又要兼顾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渗透到基于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的系列化的第二课堂活动中[13]。

(3)“管”、“放”有度。“管”包含管理制度的建设以及对学生的引导,“放”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参与构建第二课堂内容、管理制度和评价方案设计等,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第二课堂重构过程中要做到“管”、“放”有度,管得太死第二课堂就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被众多规定所束缚,课内实践教学向外延伸和拓展的功能就无法实现,而如果不给予恰当引导,放任自流,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功能就会大打折扣。

3 第二课堂重构探索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我校在完成办学规模、效益等外延扩张后,面临着内涵建设的挑战和转型发展的考验,尤其是在办学实践层面如何落实应用型、回归地方性,实现“产业伙伴型大学”。近年来,学校借助闽台合作办学平台,充分学习和借鉴台湾科技类大学办学经验,从优化课程体系、第一第二课堂有效链接和多角度评价教师等3个方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就第二课堂重构而言,学校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顶层设计,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以“课程化”、“学分化”和“项目化”为抓手,通过制定教师第二课堂工作量认定办法,保障第二课堂有效运行。

3.1 第二课堂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

学习借鉴台湾科技类大学第二课堂设计理念,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功能,我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中,明确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符合规定的4~8个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在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时,我校要求各专业必须明确专业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做到每一项专业基本能力“至少有一门具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与之对应”,每一项专业核心能力“至少有一组具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或综合性课程与之对应”[14]。

通过明确哪些实践教学环节是在第二课堂完成,课程实践环节被有效延伸和拓展到第二课堂,将隐性功能显性化。同时,各专业在大一上学期开设包含课程地图、证照地图、竞赛地图、软件地图和个案地图等5类地图在内的专业导论课,为学生在第二课堂有效拓展实践能力提供指导。

3.2 “课程化”、“学分化”和“项目化”

我校以“课程化”、“学分化”和“项目化”为抓手重构第二课堂,延伸拓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疆域。

“课程化”主要是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进行整合,明确每项第二课堂活动的育人功能,归并同类项,并按内容性质分为必修和选修。我校要求学生必须取得2~4个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科研类、竞赛类或证照类第二课堂学分,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锻炼、拓展与本专业有关的实践能力。

“学分化”是指在“课程化”基础上,根据第二课堂的类别和内容分别赋予不同学分,以此解决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为指导各二级学院开展第二课堂建设,我校制定了第二课堂学分计算办法(见表1),要求各学院结合专业实践特点,细化并构建基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侧重操作层面的第二课堂实施办法。

表1 三明学院第二课堂学分计算方法

“项目化”主要是通过立项的方式对第二课堂活动给予经费支持,每个项目采用公开申报方式(阐明本项目内容、意义、实施计划、预期成果、经费预算等),强化对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及资助经费的管理。除设立第二课堂专项经费对各级各类第二课堂活动给予经费资助外,我校还设立实验实践经费,面向学院层面的第二课堂活动,扶优扶特,各学院根据第二课堂实践成效,按照项目申报方式申请有关经费。

3.3 教师第二课堂工作量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中,我校对教师指导第二课堂的工作量给予认定,明确规定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学科竞赛、艺术体育比赛、学生证照考试、科学研究、创新创业训练等7大类第二课堂活动,根据指导的量和取得的实效分别给予教学工作量认定。

3.4 提供场所保障

我校成立“学生社团之家”,为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提供专门场所,将全校社团汇聚于此,将其打造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此外,实验室、研究所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各类研究和实验。

4 第二课堂重构成效

通过重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时间得到延伸、疆域得到拓展、教学方法得到改革,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1 延伸实践教学时间

重构后的第二课堂,使实践教学,尤其是与专业技能有关的实践教学时间从第一课堂向外延伸,形成“课程结束,但教学没有结束”的理念,理论教学和实践在第二课堂平台进一步融合。以我校动漫学院陶艺工作室所开展的第二课堂为例,该工作室提出并实施“课堂教学—工作室实训—社会实践调查—项目实战创新”等环节组成依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课程项目化、实验实战化、作品产品化为主要特征的系列化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延伸了课程实践教学时间。又如,为承接第二课堂实践能力训练,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建立了分层分类开放实验室,配备指导教师,暑期也不例外。该学院仅2013年一年就获各类省级竞赛奖项43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

4.2 拓展实践教学疆域

重构后的第二课堂不仅使实践时间得到延伸,实践内容和疆域也得到极大拓展。学生实践的场地不再拘囿于第一课堂,也不仅仅是校内的工作坊或实验室,实践的足迹拓展到了工厂、田间地头、企事业单位等。因第二课堂修读学分的要求及教师工作量的保障,学生积极申请参与教师的各类项目,在项目中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在教师悉心指导下开展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类研究。2013年我校学生的“可折叠置物架”、“折叠式健身躺椅”和“家用水杯洗涤消毒存放一体化装置”3项学生科技作品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权。2012、2013年共有100项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立项。2013年我校共立项“三明市梅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等23项(其中专业类14项,主题类9项)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4.3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因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内容由原来的规定项目,延伸出很多自选项目,有效推动了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如:美术学等专业原来要求写毕业论文,第二课堂开展后学生以毕业画展代替毕业论文写作,教师日常到画室指导学生毕业创作,与学生交流、探讨创作体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组建紫藤书画协会、小竹马话剧社等,开展剪纸、普通话等比赛,实行“小先生制”,教师遴选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为“小先生”,并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外每位“小先生”指导一组,实践效果很好;信息工程学院结合第二课堂提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优化课程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编程实践能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要求一、二年级所有学生在第二课堂进行电子基础技能训练,学生可以选择电子工程训练中心开设的基础型训练项目或根据兴趣自行选择,例如小型功率放大器、稳压电源、电子门铃、声光控开关等20多个电子小产品制作项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择如智能小车、数字称重仪、LED点阵书写显示屏、正弦信号发生器、红外遥控旋转LED时钟等工程型训练项目,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推动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5 结束语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校通过“课程化”、“学分化”和“项目化”重构第二课堂,有效延伸了课内实践教学的时间,拓展了实践教学的疆域,促进了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搭建了一个课内课外相结合、显隐性互补的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育人平台。

[1]张健.应用型本科等同于本科高职吗[N].中国教育报,2014-03-31(06).

[2]赵姝颖,潘峰.基于多维实践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311-313.

[3]张忠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1-14.

[4]张永,王庥林.教学科研实验室一体化平台建设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120-122.

[5]刘奇.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6):41-42.

[6]孙丽华.试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设计与经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186-188.

[7]令狐文生,金一鸣,李纯清.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3):21-23.

[8]彭巧胤.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5):147-148.

[9]刘兵.完善高校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59-60.

[10]鲁越青,白忠喜,应尧刚.创新第二课堂建设,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以绍兴文理学院的探索实践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8):18-25.

[11]李同果.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探讨[J].教育评论,2009(2):74-76.

[12]蒋志勇.浅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及其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8(23):62-63.

[13]李忠刚,王兴芬,彭书华,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改革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34-40.

[14]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69-70.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学分重构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学分美食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