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2014-12-26 17:12唐伟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2期
关键词:教育环境幼儿教育

唐伟

摘  要:坚持从幼儿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基础教育理论为指针,不以知识的灌输为追求,坚持以完善人格培养为目标,坚持对幼儿从兴趣、条理性、融入集体、上进心、动手能力等良好习惯的养成方面培育。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要求,给幼儿提供适宜的“有准备的环境”,让孩子在环境中自由发展。

关键词:教育环境;幼儿教育;教育活动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32-01

幼儿期是成长的关键期,俗话说:“周岁看老”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幼儿期的教育就是一件关系人生成功与否的大事,所谓的“树大自然直”是对放任自流的自我宽慰。但人生的成功并不与知识的多少相挂钩,知识虽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与人相处的道理、终身学习的理念、乐观主义的心态、责任心的拥有、对目标的追求等等才是人生成功的基本要素。 “人之初、性本善”说的是不错,但面对一张白纸,如果没有好的规划,而是乱涂一气,能出现一幅美好的图画吗?坏蛋都不是天生的,如果在“性本善”的时候没有正确的引导,人生会是完美的吗?

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急功近利现象,往往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只注重教孩子认认字、学学数学、拼音,为博得家长一时的高兴,使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非常突出,严重偏离幼儿教育轨道,背离幼儿教育的规律,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往往使得培养出来孩子成为知识的“口袋”,但缺乏团结互助精神。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从幼儿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基础教育理论为指针,不以知识的灌输为追求,坚持以完善人格培养为目标,坚持对幼儿从兴趣、条理性、融入集体、上进心、动手能力等良好习惯的养成方面培育。可见在教育教学中,对于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幼儿兴趣的保护和引导,不仅要满足幼儿简单的现象观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对幼儿的点滴发现作出及时的引导,鼓励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探索新知。

幼儿是处于一个无定型时期,给大人的感觉是干什么都“毛毛躁躁”、做事情往往有头无尾,没有条理性。因此,在教学、游戏、日常自理等活动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要时刻督促和提醒幼儿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有条有理,并逐步让孩子养成这一良好的习惯。例如:就餐前要洗手,大小便后也要洗手;吃饭时不讲话;睡觉时脱衣要从上往下脱并叠好;穿衣时要从下往上穿,最后穿上鞋;早操时,要自觉排队,一个跟一个,不推不挤不抢,上楼梯也一样;画画时,彩笔不乱画,画好后,套上笔套,把彩笔放回笔盒内,不乱扔等等。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时刻不忘培养幼儿的条理性,让他们科学地去做每一件事,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逐步适应了条理性和按步骤办事的严谨性。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完成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到与群体相处的转变,有些孩子能够适应这种转变,但也有些孩子不能适应,甚至害怕和拒绝这种转变,长此以往,会形成孤独和自闭,将来会拒绝走向社会。这时教师就要以亲切的形象、用亲人的语气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用我们的“爱心、耐心”去呵护和关心每一个幼儿,让他们消除恐惧,使之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通过互相帮助来建立彼此的信任和依恋。同时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享受集体生活的乐趣。让他们喜欢上了幼儿园,也逐步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每个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优秀的、完美的,但是每个孩子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些家长一般是不会或不忍说出来的,这样的孩子要么自以为是;要么是遇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便自信心受损、自曝自弃;要么是认为受到不公正对待,别人对自己的优点视而不见,形成逆反心理。因此,我们教师有责任要让孩子明白,由于各自家庭的不同,入园后表现各异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可怕和可耻的,不要拒绝和害怕与比自己优秀的同伴交往,更不能因此而失去自我,要以积极的、上进的心态来对待差距,要让孩子们认识到有差距并不可怕,入园就是来学知识、学本领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将幼儿园活动游戏化,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音乐的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可以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提供大量的合作交往的机会,这样不仅关注儿童音乐素养和学习品质的发展,更加关注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儿童教育要立足孩子们的现有基础,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快乐,他们才会有成长的快乐……一个好的老师要有能够培养孩子不断学习的热情和品质,教孩子学以致用,鼓励孩子不断探索新的东西,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孩子们一起不断实现自我完善。注重对孩子情感和社会品质的培养,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由发挥,帮助孩子逐步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变“要求为邀请,变整齐划一为自主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我必须考虑每个幼儿的原有水平、个性特征等的个体差异,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现在的孩子由于从小娇生惯养,很多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包办代替,这种过分的“溺爱”导致使得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普遍较低。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为幼儿创设更多的环境让幼儿学会动手操作学习,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提升幼儿的自信心。幼儿园可以说对孩子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对其今后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实施《指南》提出的目标与要求,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有人说,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可以等,唯独孩子们的教育不能等。3—6岁幼儿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身体的各项机能正在快速发展与完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还不足,较容易受外界各种疾病的干扰,从而影响幼儿健康。所有我们教师要怀着对幼儿教育的高度责任感,不断提高我们的保教质量,用科学的管理全面提高幼儿的身心健康水平。作为幼儿教师,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是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授之以渔”,让好奇心、求知欲陪伴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心中点亮一盏爱学习、会学习的明灯,让他们能在浩瀚的知识天地中自由翱翔。千万不能以“拔苗助长”的方式,或是园林工人的“修剪”技能,让所有的孩子“超前生长”或是“千篇一律”。

猜你喜欢
教育环境幼儿教育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