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2014-12-26 13:04李亚琴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2期
关键词:方法探讨比较阅读

李亚琴

摘  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适时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把握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各自的特点及异同点,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种阅读法集合了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鉴赏能力等多种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材料的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开拓学生思维空间。

关键词: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95-01

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会逐篇孤立地去分析讲解,而不注意拓宽思维,进行比较分析,这样的阅读教学,可以说是教法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也不会用,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此。“比较阅读”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津津有味地投入到虽然繁多但却感到趣味横生的语文阅读中来,努力挖掘教材之间、教材与课外读物之间的相同不同之处,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把握,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一、引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

在七年级开展的“描写春天的古诗比较阅读”活动中,许多学生感到古诗的阅读晦涩难懂,面对众多的古诗不知如何选择。于是,我们及时有效地组织学生交流学习体会。交流中,有的学生谈到自己在选择古诗时先看诗题,将古诗的题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后发现,大部分描写春天的古诗,题目都带有“春”字,如《春晓》、《春日》、《晚春》、《春草》、《迎春》等,从这些题目就能够直接判断是描写春天的;也有的学生是在阅读诗文时,进行比较发现,描写春天的古诗,大多有柳树、春雨、桃花等表现春天特点的景物;还有的学生是通过阅读译文来了解诗意的……学生的这些发现,是在大量阅读、比较中获得的学习经验,这些经验又在教师适时的引导和帮助下,作为一种学习资源让大家共享,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比较阅读题材相似而表现手法不同的作品

比较阅读题材相似而表现手法不同的作品,可以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目的,领会表现手法为主题服务的原则。如郦道元的《三峡》和吴均的《与宋元思书》都以山水为写作题材,前文中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之势;写水,则绘四季不同之景,作者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峰,猛浪,碧水,飞布,猿鸣,渔歌,形色声并举,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卒章引用诗句,表现了渔人漂泊不定的悲伤,衬托了秋的凄凉。后文中,作者则从合写与分写的角度,先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全文,点出富春江的山之奇、水之异的独特之处。开篇以清幽宁远的笔调映衬游历的闲适随兴之情,让读者也随之进入到优美旷远的胜境,接着作者分写了水的绿、深、清、急之特点和山的高险、奇、密之景象,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进行了白描,突出水之异与山之奇,而且从人的视觉、听觉入手,描物摹声淋漓尽致,使静态的景物和动态的水势,形象的绘画与动听的万籁之声融合得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末了,将写景自然而然地转入到抒怀,作者的感情至此已得到了升华,灵魂得以净化,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忧愁烦闷于此已消失殆尽,不足为外人道了。篇末追笔,补写出两岸山间的繁茂之状,营造了令人“息心忘返”的哲理境界,与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有异曲同工之意,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

三、运用感性材料,进行直观比较

直观比较就是运用声音、图片、实物、模型等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心理学研究发现,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已在一定程度上占相对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经验型”。即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根据这一思维特点,比较时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具,充分提供感性材料。教学契诃夫《变色龙》时,根据资料提供的6幅漫画制成幻灯片或教学挂图出示,让学生结合课文,比较后给这些图画分别写上“不知狗的主人是谁”、“将军家的狗”、“不是将军家的狗”、“是将军家的狗”、“又不是将军家的狗”、“将军哥哥家的狗”。利用图画把奥楚蔑洛夫变“色”的情态展示出来,通过直观比较,认识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不知羞耻的奴性。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可利用网络搜集图片,展示罗布泊两个时间段的图片(昔日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今日鸟飞不下、寸草不生、神秘的荒漠),展示两个时间段的胡杨,再展示青海湖、月牙泉的现状图。在强烈的视觉对比中能够让学生明白开发要克服盲目性,尊重自然规律,要有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达到环保宣传意图。

四、课内文言故事与课外文章进行求同比较

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可与下面这篇主旨相类似的课外短文进行比较。

宋昭公亡而能悟,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吏,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由宋君观之,人主之所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亡而能悟,盖得反国云。——《新序》卷五《杂事》

此文同《邹忌讽齐王纳谏》相较,内容并不相同,故事情节的曲折,语言修辞的优美,也远不及《邹》文。但宋昭公失败出亡,感悟认识到:平日朝臣、侍御围着他,一味地吹捧颂扬。他“左右不闻吾过”,结果导致失败。这种认识,跟邹忌“王之蔽甚矣”的意见是一致的。旧时代教育的君主,因为“谄谀者众”,受蒙蔽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君主能否去蔽纳谏,是决定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这两篇文章的主旨,就正在于此。通过比较,《宋》文从反面,给《邹》文提供了一个补充说明道理的例证。

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一是求异,两翼协同扇动,才能飞得高远。求同,在于认识事物的共性;求异,在于发现事物的个性。如果老师和同学们长期坚持在比较中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必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思维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方法探讨比较阅读
企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探讨
同曲异调共流芳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