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千遍也不大厌 读你的感觉像春天

2014-12-26 05:50赖菊玲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2期
关键词:五彩池课文阅读教学

赖菊玲

摘  要:通过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

关键词:阅读教学;激发;兴趣;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308-02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由此可见,朗读已定位成了阅读教学的“热点”。读,是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手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之中。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通过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多读、爱读

文章的讲解只是分析,朗读才是综合;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却发现:一些学生不愿读书,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有的同学读书东张西望,有的同学有口无心,不能入情入境。这些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得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很多,经过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觉得以下几点切实可行:

1、形式多样的比较读。学生对比较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在朗读训练时,多采用比较朗读。例如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鸟的天堂》中一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理解“颤动”一词时,我让学生把“颤动”换成“抖动”、“蠕动”、“震动”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颤动”的意思,并且兴趣盎然地读,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2、借助图像看图朗读。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这样,既对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训练,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二年级课文《我是一条小河》,“明净”、“金灿灿”、都可以通过观察图画,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春光明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让学生对照图画想象,体会“纹丝不动”的艰难,学生受到图画的感染,朗读自然而然地就入情入境了。

3、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情感也就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触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如《狼和小羊》一文中两个角色:狼、小羊,指导朗读时,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特色的性格烙印。然后创设情景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揣摩出两者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而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备。

二、掌握方法,读出感情、读出感悟

1、朗读要注意张扬个性。我曾听过一位老师上的《五彩池》,她的朗读指导就很巧妙。当她分析完了五彩池的不同形状后,并没有以优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读为标准,而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各自对这段文字的体会。可以是惊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儿欣赏的,更可以模仿导游介绍景点时的方式朗读,还可以……这样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保护了学生的个人感受,让学生的朗读个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张扬。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读出来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朗读要注意引导、点悟。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从而完成情感感知和思想领悟。还是那位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五彩池》,当一个学生读完描写五彩池大小各异的文字后,老师指导:“刚才那位同学读大的池时读得不够大,小的却又不够小。”她在说到“大”的时候中气十足,声音远放;说到“小”的时候却是气流细小,声音轻幽。就这么一句,学生一下子就领悟到了该怎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读得有

声有色。教师点拨和引导虽然只是“蜻蜓点水”,但风趣幽默、富有感情,学生的思想感情就是在这么一“点”后而泛起波澜,潜移默化中教师就引领他们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朗读要注意提出一定的要求。朗读既是一种语言活动,又是一种言语艺术。因此,从客观上讲,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音、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表情达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必须规范朗读,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这是朗读的底线。中、高年级学生,要求朗读时把握文章基调,能揣摩文章蕴涵的情趣意旨,并有意识地注意语段韵律,达到充分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情义妙理、神思妙笔。从微观上说,每一篇课文的朗读,每一次朗读训练都有其要求,或是理解性的,或是评价性的,或是鉴赏性的,都是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赋予课文新的艺术生命。

4、朗读要注意逐层提升

第一步朗读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认识语言,利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从感性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的结构材料和词句。这就为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体会情感奠定了基础。第二步朗读可结合学生初读时候的直觉,抓住一些典型词语,引导仔细揣摩,品味其中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传神的标点,变换组合的句式、句型诉诸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激趣、动情。这一层面的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读悟相融,包括玩味词语的质感。读中穿插体验、讨论,通过阅读、理解和朗读感悟,使学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尽在其中,并落实语感积淀,得到情感提升。第三步朗读要口诵心思。这一步是创造性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创造性的朗读。这时候的语言不仅仅是文本的语言,而是融入了情感态度的,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理解语言。再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便能把规范语言模块整体储存在头脑中,积累也就水到渠成了。

猜你喜欢
五彩池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五彩池》说课稿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美在美的纯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