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在小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4-12-28 06:48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影像科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横轴脑膜瘤硬膜

1.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影像科;

2.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刘 勇1 陈正君2 罗 丽2 宋震宇1 胡 华1

脑膜瘤(Meningioma)是常见的颅内脑外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仅次于胶质瘤[1]。李杰等[2]将脑膜瘤按肿瘤的大小分为微小脑膜瘤(直径≦1cm),小脑膜瘤(直径≦3.0cm),大脑膜瘤(直径>3cm)。本组病灶长径范围1.2~2.8cm,属于小脑膜瘤。小脑膜瘤因体积小,位于脑表面,常无占位效应,多为等密度或等信号,极易漏检或漏诊。现收集小脑膜瘤13例,分析CT、MRI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年来小脑膜瘤13例,男2例,女11例。年龄52~83岁,中位年龄65岁左右。8例患者出现头昏、头疼,右侧肢体突发无力2例,下肢麻木疼痛3例,间断性意识障碍5例,头部摔伤史1例,腔隙性脑梗塞病史5例。

1.2 检查方法 本组13例均行CT平扫、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6层螺旋CT机平扫7例,130KV;4层螺旋CT机平扫6例,120KV;从外耳孔下缘至颅顶部横轴位扫描,层厚5mm。MRI采用1.5T 超导磁共振仪及头颈部联合线圈,以T1WI/T2WI/FLAIR横轴位、T2WI矢状位、FLAIR冠状位平扫,以T1WI横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增强扫描。扫面范围:横轴位从脑干至颅顶骨板,冠状位从额部至枕部,矢状位从右侧颞部至左侧颞部,层厚3mm,层间距1mm。增强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静脉内团注0.1mmol/kg。

2 结 果

表1 CT与MRI检出率、漏检率(%)

2.1 CT检查 CT平扫检出8例,位于额部5例,顶部3例;漏检5例(其中顶部4例,小脑幕1例)。CT平扫表现为额顶部脑凸面、大脑镰旁稍高密度结节,密度较均匀,最大者大小约1.3×2.6cm,最小者大小约1.2×1.5cm;邻近颅板增厚1例。

2.2 MRI检查 MRI平扫检出12例,位于额部5例,顶部6例,小脑幕1例;1例顶部病灶被漏检。MRI增强扫描检出13例,无漏检病例。表现为脑凸面、大脑镰、小脑幕旁结节状或扁平状病灶(图1-8),最大者大小1.9×2.8cm,最小者大小约1.0×1.2cm。T1WI肿瘤为等信号7例(图1),稍低信号5例;T2WI/FLAIR为稍高信号8例(图2、3),等信号4例;肿瘤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图4、6、7、8),8例硬脑膜强化呈现脑膜尾征(图7、8)。肿瘤边缘包膜4例(图5),瘤周轻度水肿5例;6例具有轻微占位效应,邻近脑实质轻微受压;病灶处颅板增厚4例。

2.3 CT与MRI检出率、漏检率(如表1)

3 讨 论

3.1 脑膜瘤的CT、MRI表现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Arachnoid cap cell),蛛网膜颗粒含该细胞最多,因此,凡有蛛网膜颗粒或蛛网膜绒毛的部位均可发生,以大脑凸面、镰旁硬膜窦附近为多[3、4、12]。本组中,额部4例,顶部7例,小脑幕1例,位于颅板下脑凸面、大脑镰、小脑幕旁,与文献报道相符。大脑膜瘤典型CT表现:肿瘤多为混杂密度肿块,可见斑点状或斑片状高密度钙化,占位效应明显,增强后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瘤周轻-中度水肿或无水肿。典型MRI表现:T1WI肿瘤以等信号为主,少数呈稍低信号;T2WI、FLAIE呈等、稍高信号,以稍高信号为主,肿瘤边缘可见包膜,呈低信号环(T1WI序列显示明显),可能为肿瘤周围的小血管、薄层脑脊液、神经胶质增生带、受压萎缩的脑皮质组成[5]。肿瘤内可见斑片状、斑点状囊变和/或低信号钙化[13]。肿瘤周围可见长T1长T2信号水肿带;水肿与脑膜瘤增大压迫静脉回流、脑皮质发生缺血坏死有关。增强后病灶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硬膜面有时可见0.3~3.0cm的鼠尾状硬膜强化,即硬膜尾征[6];肿瘤邻近脑表面可出现重度强化带,文献报道这是脑膜瘤的特征表现,尤其对于不典型脑膜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病理显示为包膜下或肿瘤与脑交界处大量扩张的血管及散在镜下出血灶[6]。小脑膜瘤体积小,占位效不明显;病灶呈小结节状、扁平状,有的就像局部增大的脑回,有的仅见局部颅板增厚;肿瘤内几乎不会看见囊变、钙化,密度/信号较均匀;边缘少见包膜,瘤周水肿也少见。增强后均匀明显强化为其特点。本组病例具有以上小脑膜瘤表现。

3.2 CT、MRI对小脑膜瘤的应用价值分析 小脑膜瘤常见影像检查方法有:CT、MRI、PET/CT。PET/CT 价格昂贵、检查繁琐,不作为常规检查。CT、MRI为小脑膜瘤的主要影像检查手段,对其应用价值分析为∶(1)肿瘤检出率。本组13例,CT平扫检出8例(61.5%),漏检5例(38.5%)。MRI平扫检出12例(92.3%),漏检1例(7.7%)。MRI增强扫描检出13例(100%)。MRI对小脑膜瘤检出率高,漏检率低,增强扫描检出率可达100%。(2)肿瘤定位。CT对脑叶分界准确性欠佳,从而影响对病灶的定位准确性。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的特点,能清楚显示脑灰质、脑白质、脑沟、脑回、脑部各叶的形态,对病灶定位相对准确。因此定位方面,MRI较CT具有优势。(3)多方位、多序列扫描。MRI任意方位扫描及多序列成像,比CT横轴位扫描、单参数成像具有优点。颅脑MRI扫描,常规行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多方位显示病灶,防止漏诊。本组中,CT漏检5例,其中4例位于顶叶,MRI平扫漏检1例也是顶叶病灶。文献也有报道常规头颅CT横轴位扫描,容易漏掉顶部小病灶[7,8]。头颅MRI扫描序列,常规行T1、T2加权像,快速液体衰减反转回复(FLAIR)序列;视病情需要可作其他成像,如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以显示脑膜瘤血供情况。T1WI、T2WI序列,小脑膜瘤多表现为中等信号;这与大多数颅内肿瘤长T1、长T2信号有区别。T2WI能较好地反映肿瘤的结构成分,脑膜瘤的肿瘤细胞排列致密、间质丰富及含沙粒体多;由于这些结构特点,使肿瘤内含水量较少,T1、T2值不长,即信号强度均呈中等;一般认为脑膜瘤的MRI信号强度与病理分型有关,但不具特异性[9]。FLAIR成像,脑脊液被抑制呈低信号,肿瘤呈稍高信号,易于发现病变。(4)增强扫描。小脑膜瘤具有明显均匀强化的特点,这与脑膜瘤丰富血供有关,与肿瘤大小无关。增强扫描可区分肿瘤与水肿,使病变得以充分显示,而且可进一步了解肿瘤内部结构,包括瘤体的血供、有无囊变坏死,还可见硬膜强化及硬膜尾征。硬膜尾征出现与脑膜瘤大小无关,但一旦有硬膜尾征,对脑膜瘤诊断有帮助,也是手术切除的范围。因此MRI平扫只要发现病灶,均要增强扫描,使肿瘤得以清楚显示。CT平扫及增强,小脑膜瘤都表现为高密度结节,这种“高对高”的表现,对小脑膜瘤诊断具有局限性[10]。(5)对枕部小脑膜瘤的检出,MRI具有绝对的优势。小脑幕脑膜瘤仅占2%~4.8%,常规CT轴位扫描因后颅凹伪影干扰,容易漏诊或误诊为枕叶或脑干病变[10]。MRI对后颅凹显示清楚,无骨伪影,对后颅凹病变检出具有优势。本组1例小脑幕脑膜瘤,CT漏检,MRI检出。(6)放射辐射及检查准备事宜。MRI无射线辐射,检查安全,方便;检查前不需特别准备,增强扫描过程简单,对比剂副作用极少,过敏反应罕见;只要无MRI检查禁忌症者均可检查,因此备受临床医生及患者亲睐。CT扫描,如何实现小剂量对人体的照射而获得优异图像,还在不断地探索,增强扫描过程也比较繁琐,如对比剂过敏试验,对比剂副作用及过敏反应相对较多。

图1-4 同一病例,右顶部小脑膜瘤。T1WI为小结节状等信号(图1),T2WI(图2)、FLAIR(图3)为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图4)。图5-6 同一病例,右额部小脑膜瘤。T2WI为扁平状等信号(图5),边缘见低信号包膜,轻度占位效应,局部颅板增厚;增强后明显均有强化(图6)。图7 左额部镰旁小脑膜瘤;图8 右顶部小脑膜瘤;轻微占位效应,明显强化,见脑膜尾征。

3.3 合理MRI扫描技术建议MRI对小脑膜瘤的应用价值大,是比较理想的影像检查方法。合理的MRI扫描技术,可提高病变检出率。扫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扫描范围要足够大,包括脑组织及颅骨,特别注意颅底、颅顶骨板一定要在扫面范围内,以避免漏检。(2)扫描层厚不宜过大,一般采用3~5mm层厚,层间距1mm为宜。(3)采用多方位、多序列扫描。常规三方位(横、矢、冠)扫描,序列为T1WI、T2WI、FLAIR,视病灶显示需要加扫其他方位,如斜冠、斜矢状位等。(4)扫描技师应熟悉解剖,具备一定的诊断学知识,辨别正常脑回结构,从而更好辨认病灶。(5)重视增强扫描。平扫发现可疑小脑膜瘤,应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既可以发现平扫没有发现的病灶,也使病灶范围更明确、肿瘤细微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从而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11]。

总之,CT、MRI为小脑膜瘤的主要影像检查手段,其中MRI价值更大;合理的MRI扫描技术,可有效提高小脑膜瘤的检出率。正确认识小脑膜瘤MRI平扫征象,结合增强表现有利于明确诊断小脑膜瘤。

1.高元桂.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625-633.

2.李杰,孙刚,朱仕芳,等.微笑脑膜瘤的MRI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11):925-926.

3.张雪林.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63-67.

4.张杰平,曹代荣,李银官,等.16层螺旋CT双期3D-CTA对脑膜瘤术前评估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7(1):1-4.

5.曾自三,龙莉玲,黄仲奎,等.颅内脑膜瘤的MRI诊断(附63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10):845-847.

6.刘伟平,邱亦青.MRI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J].罕少疾病杂志,2009,16(1):56-57.

7.王汉东,史继新,杭春华,等.天幕脑膜瘤的分型和手术入路选择[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986.

8.齐先龙.小脑膜瘤的磁共振诊断[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22(8):874-875.

9.杨智云,陈均禄,钟思陶.脑膜瘤MRI表现的病理基础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1):35-36.

10.金光,董浩李,赵丽君,等.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小脑膜瘤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01,17(5):345.

11.董江宁.微小脑膜瘤CT与MRI分析[J].安徽医学,2010,31(3):266-269.

12.张杰平,曹代荣,李银官,等.16层螺旋CT双期3D-CTA对脑膜瘤术前评估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7(1):1-4.

13.王文献,范辉,岳恒志,等.完全钙化型脑膜瘤的CT和MRI诊断[J].罕少疾病杂志,2012,19(1):23-27.

猜你喜欢
横轴脑膜瘤硬膜
请 您 诊 断
如何治疗脑膜瘤?
莫把此图作彼图
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危险因素分析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底横轴翻板闸门安装施工工艺分析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脑膜瘤组织中相关分子标志物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