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审视与整构*

2015-01-05 05:57马勇贺昭泽胡建忠周健生陈航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术科师范院校专业课程

马勇,贺昭泽,胡建忠,周健生,陈航

(1.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南 衡阳 421002;2.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一些院校通过重组或合并的形式成立地方性直属师范学院。这类院校基本上是新建本科院校,主要从师专升格而来。[1]就地理位置而言,它们一般分布在省会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对当地的教育、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与科学技术服务支持。已成为当地的教育文化中心,为地方教育、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由于办学时间不久,相比较于部属重点师范大学以及省属“211”重点师范大学而言,其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距。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师范院校以培养“体育教师”的传统骨干专业,在成立不久的地方师范院校都有设立。在“产能过剩”,人才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又能彰显地方特色的人才,是地方师范院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人才培养决定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又作用于人才培养。[3]课程设置结构、教学内容体系反映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它是提高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4]如何突出重围,形成特色,对课程体系的探索就变得顺理成章。

1 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审视

1.1 体育教育专业现有课程体系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共进行过五次修改。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03]7号)(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进行设置。目前,各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均参照《新课程方案》进行课程设置。较之以往(1997年),《新课程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环节中的内容和课时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新课程方案》继续沿袭了“保证一块,放开一片”的特点,突出体现了以下几个显著变化:1)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比重。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时比重由原来的73.0:27.0变成63.3:36.7,提升将近10个百分点。[5]2)减少术科课,增加专业学科课。术科课与专业学科课的课时比重由原来的5.5:4.5变成5.0:5.0。3)突出弹性课程以及课程的小型化。如主干课程分为6个领域,采取因地制宜,自主组合的原则进行;选修课程分为方向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而分方向选修课可以在除第一方向之外的其他四个方向根据校情进行选择组合开设。课程小型化就是缩减课程课时,增加课程种类。4)增开新型课程,如在大四进行顶点课程的开设以及根据社会需要开始一些新的运动项目。《新课程方案》对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体现出了时代的特征,突出了课程的弹性与灵活性,以便适应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但是对于地方师范院校而言,实施《新课程方案》仍然存在着较多的困惑与难题。

1.2 影响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因素

1.2.1 内部文本因素

1.2.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空泛。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新课程方案》并没有脱离以体育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和按竞技项目实施分类教学的传统模式。[6]体育学科在不断壮大,由单一的体育教育专业演变成运动人体、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以及运动训练等专业。但《新课程方案》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为:“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7]“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是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是“专才”到“通才”培养理念的体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既能胜任教学、训练、竞赛、体育科研、体育管理以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那么体育学科其他专业人才应该怎样定位?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他体育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跟体育教育专业并没有本质区别与改变。只能在课程结构体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在课时的多少上做添减。体育教育专业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直困扰着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者。

1.2.1.2 人才培养规格操作性不强。当然,人才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描述。《新课程方案》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规格作为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其中一、四、五、六(第一方面思想、政治要求;第四方面外语、计算机要求;第五方面健康要求;第六方面美育要求)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是对每位大学生的共性要求,即完成大学教育之后所应达到的基本素质。第二方面是对体育教育专业在教学、锻炼、训练和竞赛的要求;第三方面是对体育科研的要求。那么,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学校体育管理以及社会体育指导”的要求从何体现?如果说大学英语与计算机可以通过证书来衡量是否达到要求,而思想政治、健康行为与方式、美育以及专业要求以什么样的标准来检验?“大学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不仅是地方师范院校无法完成,而且部属、省属重点大学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恐怕都难以达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操作性不强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体育课程设置者的判断,对体育教育专业到底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产生困惑。

1.2.1.3 课程结构与实情不符。《新课程方案》要求“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这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现“复合型”人才要求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在选修课四个方向中各选2-3门课程,难以达到各方向的知识结构要求,最终使得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是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还保留着两大方向: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方向(术科)和体育教学训练方向(体育教师),这两大方向才使得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基本属性和“教育”基本属性得以保留。就选修课而言,由于缺乏完善、成熟的选课制度与机制,学生选修课程的权利完全被课程设置者与管理者所剥夺。在学分制的前提下,学期开设哪些课程学生就被动地学习哪些课程,使得选修课与必修课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术科是体育专业学生的立身之本,也最能体现出其专业特色。对于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其术科水平本来就跟部属、省属重点大学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减少术科”这无疑加大了他们在竞争岗位上的差距。课程建设的主要矛盾是有限的课时与无限的学科知识之间的矛盾。[8]在课程“小型化”的理念之下,必然缩减选修课程甚至必修课程的教学课时。致使在体育学科主干知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拼命忙于各课程门类的学习。虽然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但是对主干课程的课时并没有做出明确要求。至于“增加新型课程”对于师资力量、教学条件有限的地方师范院校而言也较难实现。在《新课程方案》的指导下,地方师范院校对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1.2.2 外部思想、理论因素

1.2.2.1 思想上的不重视与操作上的欠科学

课程问题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总是处于中心地位。[9]但是这种中心地位在地方师范院校当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决策者眼中,学科建设远比课程体系建设要重要得多。从人才培养纵向维度来看,“严进宽出”的现状也让决策者对于课程体系建设表现出淡漠。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操作上,课程管理者往往凭借自身的经验以及国家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设置,不会太多考虑到地方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听取任课教师对于具体课程的实践经验加以改进。这也是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毫无地方特色的根本原因之一。

1.2.2.2 课程体系建设理论研究严重滞后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能反作用于实践。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理论研究的滞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基础教育的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母机”,理应顺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现如今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育研究如火如荼,而如何培养体育教育者的课程体系研究却偃旗息鼓。例如,以“健康第一”为搜索主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能检索到6160条信息,而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为主题只能检索到71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的严重滞后,使得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不明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表述欠科学、课程内容与结构不合理,最终导致各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各自为政,但培养出的人才又是“千人一面”。这对于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无疑是一个毁灭性打击。因此,如何重构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显得迫在眉睫。

2 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整构

2.1 构建理念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承担体育教育专业功能的开放性的知识组合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要正确反映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规格,还要顺应体育学科和教育学科的发展规律,要满足于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时代需求,更要满足于学生现实发展。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在谈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时谈到:“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10]虽然从“中学体育教师”到“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在实践操作还是用一套课程体系还是指向一个培养目标。体育教育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多,但是体育教师的需求量却在逐年递减,致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由于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其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在重构具有地方特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学生现实发展为基本重构理念。

2.2 构建思路

在知识爆炸、学科精细分化的今天,怎么选择课程、组建什么样的结构课程体系,显然是一个目标不能完全确定的。[11]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人才流动方向,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体育教师、研究生、公务员、企业人员、自主创业等。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现实发展为基础的指导下,应该对现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细化,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入不同领域提供必备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课程体系必须为人才的发展向度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以机动灵活、搭配合理,且具有自洽功能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满足社会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11]在具体操作上,在“学分制”的前提下对体育课程模块进行重新整合与构建。保障体育教育专业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前2年通识教育,后2年分类培养。利用“公共基础平台”和“学科课程平台”来分别完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和分类培养目标。“公共基础平台”为大一、大二两年。在这两年中除进行基础公共课程和体育学科基础课程以及必修课程的学习外,还应该随时间正向加大体育学科专业课程和术科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比例,以完成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运动技能学习与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大三、大四的分类培养打下基础。在分类培养阶段,进行必修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外,更重要的便是根据“教师教育类(体育教师方向)、“学习深造类(研究生、公务员方向)”、“自主创业类(企业与创业方向)”这三个方向进行选修课程的模块课程设计,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灵活多变,既满足社会需求又实现学生的现实发展需要。(见图1)

图1 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构建思路

2.3 课程结构体系构建

课程结构体系说明(见图2):在大一、大二阶段,除进行国家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之外,加大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以及术科课程的学习力度。在术科方面,在进行《新课程方案》所规定的术科必修课程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术科副项的选择与学习,结合大三选择的术科主项,形成主项与副项齐头并进的模式。进入大三、大四,相应减少学科必修课,增加术科主项学习,为模块选修课程的学习预留时间。采取积极引导、自主选择的原则对三个方向模块课程进行学习。学习深造方向开设课程与主要体育硕士招生学校的初试课程相衔接,为此类学生研究生入学初试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教师教育方向开设课程与体育教师基本教学素质与技能相衔接,同时开设教师考编与特岗教师课程,以确保此方向学生能够初步胜任体育教师工作;自主创业方向开设课程主要与社会、企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相关的课程,以确保毕业生能够胜任相关工作岗位。

图2 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3 结语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也是发展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将出台技术技能型和学术型高考模式,[13]这就要求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也需分层别类。《新课程方案》在地方师范院校的实施具有较大的被动性。重构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关系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质量的关键问题。结合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走向,确定教师教育、学习深造以及自主创业三个选修课程模块不仅符合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而且符合学生自身的现实发展要求,还符合当前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然而,课程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重构课程体系必然还涉及到很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与实践相结合。而且每个地方师范院校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本文只是对构建特色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大胆设想,期望能够为地方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1]梁梅.转型时期地方师范院校办学定位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5):21-23

[2]刘勇,饶平,蒋炳宪.地方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成功,2012(5):1-3

[3]杨黎明.人才培养与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相互关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5):102-103

[4]汪爱平,范宏彬,等.我国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6):84-87

[5]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点[J].体育学刊,2003,10(2):1-4

[6]李燕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综合化改革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103-106

[7]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 _36/201001/xxgk_80793.html.2003-06-19

[8]熊健.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07(5):66-67

[9]程传银,何秋华.重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0,21(6):57-59

[10]孙霄兵.孙霄兵解读教育规划纲要亮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0-09-14

[11]张瑞林.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法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4,11(4):72 -75

[12]谢耿芳,吴忠义,高彩云.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历史变迁与改革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5):123-125

[13]腾讯新闻.高考将分为技能型和学术型[EB/OL].http://news.qq.com/a/20140322/008905.htm.2014-03-22

猜你喜欢
术科师范院校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基于“术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深度合作研究
民族地区准体育教师术科能力下降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