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眼区皮部点按治疗外伤后外展神经麻痹15例临床观察

2015-01-10 06:31孟贤慧邹
江苏中医药 2015年8期
关键词:外伤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孟贤慧邹 伟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针刺联合眼区皮部点按治疗外伤后外展神经麻痹15例临床观察

孟贤慧1邹 伟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皮部点按治疗外伤后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外伤后所致的外展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头、体针刺联合眼区皮部点按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体针刺联合皮部点按治疗外伤后外展神经麻痹具有显著临床疗效。

外展神经麻痹 外伤后疾病 针刺疗法 眼区皮部点按

外展神经麻痹是因外展神经损伤后,外直肌支配异常,出现眼球外展受限、复视、代偿性头位、头痛等临床表现的颅神经病变[1]。属中医学“斜视”范畴,以黑睛向内偏视、目珠向外转动受限、视一为二为主要临床特点。外展神经麻痹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而后天性中约23%是由外伤所致[2],一则因外展神经为第6对颅神经,沿眶上裂进入眶内,支配外直肌运动,在颅底行走路径较长,头颅外伤时最易使其直接受损[3];二则因颅神经在经海绵窦时与颈内动脉相邻的解剖特点,头部外伤后颅内压增高,压迫或牵拉外展神经。目前,针对外伤后外展神经麻痹,西医常采用营养神经类药物或手术治疗,但对其损伤侧外直肌功能恢复效果不理想[4]。近年来,笔者运用头、体针刺及眼区皮部点按治疗外伤后外展神经麻痹15例,并与采用传统针刺治疗的15例作对照,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例外伤后外展神经麻痹患者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三科门诊及病房,均为外伤后单侧外展神经麻痹。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9~58岁;病程7~90d。对照组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21~55岁;病程10~80d。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单眼偏斜于内眦侧,向外转动受限,视一为二。西医诊断标准[6]:患眼向内斜视,外展受限或不能,并伴有复视。[5]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中的中医或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18~60岁;(3)由后天外伤引起的单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4)神志清晰,病情及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排除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神经非特异性炎症、颅脑肿瘤压迫、炎性脱髓鞘病变、脑血管病、颅内压增高、痛性眼疾麻痹等干扰因子[7]。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取穴 (1)头针: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2)体针:阳白(患侧),颧髎(患侧),太阳,风池,合谷,外关。

2.1.2 手法操作 (1)嘱患者采取仰卧位或坐位,选用华佗牌0.35mm×40mm毫针,皮肤穴位常规消毒,沿顶颞后斜线、顶颞前斜线自后向前交叉成30°丛刺;采取经颅重复针刺法,即快速捻转手法,200转/min,持续3min;风池穴沿枕骨下方与斜方肌起始处向同侧瞳孔方向进针1寸左右,捻转针柄使其针感循经经颈传至同侧眼区,以产生酸胀热感为佳;太阳直刺,单向捻转针柄,使酸胀感直接传至眼部,其余腧穴常规针刺,以上操作均留针50min。(2)点按刺激患侧上眼睑:针刺结束后嘱患者闭目,用毫针针尾顺时针沿患侧上睑眶下缘自内眦向外眦循序点按,重点点按目外眦上2分处皮部,点按深度约0.3寸,频率100次/min,点按3~5min,以无痛而舒适为宜,每日1次,与针刺同步。

2.2 对照组

2.2.1 取穴 采用文献处方:瞳子髎,太阳,合谷,太冲,太溪,光明;外伤瘀血者配血海。[5]

2.2.2 手法操作 常规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50min。

2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6周为1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眼球向外运动功能恢复正常,眼球活动自如,斜视、复视消失;显效:眼球向外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眼球活动自如,外观无斜视,复视的角度小于30°;有效:眼球向外运动功能略有进步,斜视、复视有不同程度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眼球运动、复视、斜视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表明:针刺配合皮部点刺治疗外伤后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治疗。

表1 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外展神经因其行走路径较长,外伤时易直接或间接受损,损伤后的眼肌失去固有的平衡力,使眼球外展不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手三阳经与之关系最为密切,支脉终于眼周。外伤后,循行眼部的经脉因瘀血阻滞而损伤,致使气血运行不利,筋肉失其濡养,废用不遂。

顶颞前斜线位于大脑中央前回,为大脑皮层运动区,顶颞后斜线位于大脑中央后回,为大脑皮层感觉区,皆为皮质高级中枢,针刺这些区域可直接对大脑皮层运动区、感觉区进行刺激,使其处于兴奋状态,提高眼肌肌张力[8],使肌肉恢复运动功能,亦可改善细胞的内环境,促进神经的自我修复。“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取少阳胆经之风池、外关穴,以养肝明目,使上下气血相通,促进眼肌运动功能恢复。取阳白、颧髎、太阳以促进局部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从而扩张周围血管,改善眼周血液循环,刺激神经肌肉,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使肌肉兴奋而收缩,间接使眼部神经运动功能恢复。“面口合谷收”,取多气多血之阳明经合谷穴,理气活血化瘀通络,双侧取穴,使其相互制约,平衡气血,通诸络,则目窍通。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皮部,经络之气散布于此,针刺结束后配合毫针针尾刺激上眼睑(眼区皮部),通过皮部分布区的刺激以疏通经络,使气至病所,改善眼部血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眼部肌肉紧张度,使血流通畅,改善眼部神经的营养供给,促进神经的修复。着重点按刺激目外眦处的皮部,因其深部即为外直肌,点按刺激可兴奋外直肌,促使麻痹肌的恢复[9]。

[1] 白晶梅,晋梅,杨继若.头针加体针治疗眼外展神经麻痹30例.西部中医药,2014,27(4):110

[2] 高天.颅脑外伤致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12例手术治疗分析.慢性病学杂志,2010,12(7):705

[3] 李静,燕飞.后天性外展神经麻痹的MRI病因学分析.眼科,2013,22(5):305

[4] 柏梅,刘静.针刺结合电针治疗眼疾麻痹37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22(6):455

[5]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4 [6] 贾建平.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

[7] 周欢粉,魏世辉.外展神经麻痹住院患者47例的相关因素分析.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940

[8] 周清辰.针灸治疗单侧外展神经麻痹验案举隅.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5):865

[9] 尹勇,欧阳应颐,张锡芳,等.针刺治疗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新中医,2002,34(5):41

编辑:华 由 王沁凯

R774.605

A

1672-397X(2015)08-0063-02

孟贤慧(1989—),女,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疑难杂病研究。

邹伟,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kuangzou1965@163.com

2015-03-23

猜你喜欢
外伤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
Write a caption
黑龙江弃风博弈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严重肝外伤27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