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实施全员、全课程、全学段走班

2015-01-16 01:20/
新校长 2015年9期
关键词:复旦分校分层

文 / 徐 星

不同于一般学校由于高考改革而进行的选科走班或特长走班,从打开校门的第一天起,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实施的就是全员、全课程、全学段走班,并且在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这四门学科开展了分层教学。

不可否认,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开展走班分层教学确有独特的先天优势,比如没有传统模式的束缚、有充足的教室资源等;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所学校也面临着诸多其他学校遇到的挑战,比如师资的匮乏、学生管理、分层的操作困难等,然而,这所学校“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把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些,它的率先探索所带来的经验和教训都是难能可贵的。

195名学生走出38个教学班

走进浦东复旦附中分校的教学楼,你看不到高一(1)、高一(2)这样的班标。所有教室都是学科专业教室,前门旁的白墙上挂着两块牌子,一块写着在这个教室上课的教师的名字,另一块注明这个教室专用于哪门学科。专业教室由教师自主布置,同时也是教师的办公、备课和答疑场所,方便学生在确定的时间段里能找到老师。两块牌子的上面张贴着这个教室的课程安排表,且每间教室的占用率都不是很高,每周排课基本不超过9节。

每间教室的前门旁放着一个或两个大木柜,每个木柜都有三到四个抽屉,每个抽屉的右上方贴着小字条,注明A班、B班或C班。据介绍,这是收、放作业的地方,走班后任课教师与学生在课后无法经常碰面,便让学生将作业统一放置此处,教师拿走批改好后再放回原处,学生再从这里取走。大多数教室的前门上还都张贴着几张A4大小的纸,有一些是通知,因为没有了班主任,学科教师课后又不太能见到学生,便采用这种方式传达信息;还有一些是课程计划,这在传统学校一般只交给教务处,但这里还贴出来给学生看。学校负责人解释说,告知接下来的教学计划的目的,是让学生做好预习和心理准备,在课间5分钟变换教室后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这所学校没有拖堂现象,下课铃声一响,教室的门立即打开,全校195名学生或背着书包或拿着书,全都奔走在走廊里,在课间的5分钟赶到下一节课的所在地。这一情景不禁令人有一种似乎身在美国高中的错觉。

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如今有高二学生75名,高一学生120名。这些学生正常分班是5个班,但实施走班后,出现了38个不同的常规学科教学班。为何班级数会多了6倍?原因在于学校不仅全员走班,而且根据学生基础和能力的不同,在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四门学科实施了分层教学,每门学科分为A、B、C三层。A班一般为年级前50%左右的学生,每班人数一般不超过36人;C班为年级后25%以内的学生,通常人数在20人左右甚至更少;其余学生为B班。其他学科依据分层学科的班级结构配合实施,比如地理、历史的分班跟着物理走等。

选择这四门学科开展分层是有科学依据的。通过对复旦附中十几届学生课业成绩的分析发现,每届学生差异度最大的四门学科都是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而语文、历史、政治这样的学科差距相对小很多。也就是说,这四门学科学生的水平差距最大,在现有条件下,最需要分层教学以实现因材施教。确定学科后,如何给学生分层呢?学校的做法是:新生入学后,先采用行政班级教学,半学期后再依据学生期中考成绩、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由实施分层教学的四门学科教师给出分层建议。学校相关负责人解释,入学即分层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新生入学就分层走班,降低了学生之间的熟悉度;二是学校中考录取分数普遍较高,区分度小,很难作为学生分层的依据。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分层,高一新生和家长难免会产生“快班”、“慢班”的想法,而且习惯只以中考成绩衡量学习水平。如果中考分数较高的学生未进入自己认定的高水平班级,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分层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情感问题。为了消除家长的顾虑,除了多次与家长沟通“尊重差异和运用差异”的观念之外,学校的四个分层科目还采用流动管理,要求授课教师尽量采用同样的教学进度和考核难度,但教学难度和作业布置可以有所区别,而且每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一次班级变动申请。实施走班分层教学后,195名学生手中握有195张不同的课表。学校排课只能手工排,原来的电脑排课软件几乎派不上用场了。

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这是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实施走班分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学校高二英语教师何幼平认为,就英语学科而言,是非常适合分层教学的,“因为英语学科的特点就是不同的水平有不同的说法,而且学生层次之间的区别是比较清楚的,变动也不会太大,主要靠积累”。学校的英语A/B班与C班选用两套教材,80%的教学内容不一样,A/B班主要学习《大学英语》,口语练习较多;而C班主要学习统编教材《牛津英语》,抓基础知识。考虑到家长的接受程度,测试的内容只有1/6不一样,一般是与教材有直接关系的词汇题,而听力、阅读理解等能力题都是统一的。

效果怎么样,学生的表现最能说明问题。何幼平说,分层教学能让好学生更出挑,比如,得益于学校有英语免修的政策,A班的一位张同学,因为英语底子好,从高一进校起就几乎没有上过正规的英语课,但作业都按时完成,平时测试的成绩也都不错。其他同学上英语课时,他在图书馆自修,利用这些时间自学了西班牙语和德语,并考取了证书。分层教学更能让程度差一点的学生得到更多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比如,传统班级中最常提问的往往是好学生,有更多问题的后进生反而不怎么提问,因为怕被笑话“这么傻的问题”。分层教学后,C班的孩子身边是和自己水平相近的同学,不再受到来自“学霸”的压力,他们更敢于提问,疑惑一个个都解开了;也更敢于与教师直接交流,个性更加阳光了。

此外,在学校看来,“走班制对学生最积极的影响是扩大了他们的交际面。多样化的班级组合促进学生互相了解,能让他们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组建学习共同体”。传统班级制学校的学生一般只能与同班同学一起学习,部分学生能通过参加一些项目或活动结识一些非同班的学习伙伴。而浦东复旦附中分校的学生现在至少可以参与到3种不同的学习共同体之中。

第一种是分层的基础课程教学班;

第二种是跨年级、不分层的随机分班课,包括语言类的拓展课,物理、化学的实验课,体育专项课程,选修课程等,是全校打乱、随机分班的,比如口语课24人一个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目的是让分层后减弱的榜样作用在此得以发挥;

第三种是寝室学习共同体。学校寝室实施高一、高二交叉排列方式,每间寝室的邻居都是不同年级的学生,由此增进学生交流融合,也能发挥高年级对低年级的示范和指引作用。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参与到第四种学习共同体中,那便是学校提供的特选课程,比如精英学生培养计划、文化名城修学活动、国际技能拓展课程SDP等。

多元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更容易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学,然后潜能得以发掘,志趣得以聚焦,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提升,迸发出的能量会令人大吃一惊。比如,学校高二有8名学生都对普林斯顿大学组织的世界中学生数学竞赛感兴趣,他们自发地一起研读、准备,仅有一名计算机老师稍作辅导。他们于2014年11月赴美参赛,最终取得学校团体队第一名的好成绩,其中一名陈同学还进入个人赛前十名,目前他已经开始做数学研究论文了。

管理的变革与资源的挑战

化学教师罗芸芸之前曾当过班主任,而现在她是11名学生的导师,她说自己当导师后和学生的关系更亲密了。“学生有心里话也会对我说,很信任我,因为我对每一个孩子的关注度更高了。”

走班后,教师授课的学生群体多变,班级结构趋向松散,这给学生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教师“找不到学生”、“抓不住学生”。为此,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实施了班主任和导师的双轨制管理。

为便于日常管理,学校在行政体制上编制了7个班级,设置班主任,职责是组织相关主题教育和集体活动;而导师一人负责8~12名学生,按照学生寝室划分管理区间,主要职责是与学生“点对点”地进行学业指导、升学指导、生活辅导和家校联系。

学校目前有18位导师,他们利用每两周一次的导师课,以及每两周一次在学生宿舍值晚班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罗芸芸介绍,她的导师课主要采用研究项目的形式,每次提出一个有社会性的讨论话题,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展“头脑风暴”,“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发散性思维和辩证性思考力很有好处”。

理想状态下,导师和班主任应该由完全不同的教师担任,但目前学校部分教师同时担任了两个角色,原因是师资的不足——全职教师只有25人,而且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不到30岁。走班制对资源的需求非常大。副校长虞晓贞认为,目前大多数学校依据现有的资源状况,只能局部走班,如果要全员走班,则需要在空间资源和教师资源两者中至少有一种资源是非常充沛的。

浦东复旦附中分校能做到全员走班,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室资源的充足,其实学校的师资是不足的。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目前用外聘教师来解决问题,所以学校现有兼职教师15人,占了全体教师的近1/3。这些兼职教师多是从其他学校引进的成熟师资或退休教师,他们的专业素养过硬,但部分人刚开始时表现出对走班制的不适应:太习惯于有问题找班主任,忽然找不到别人帮他管理班级了。可以想见,越是成熟学校,成熟师资越多,推行走班制的阻力就越大。

从这方面看,浦东复旦附中分校这所新校能较大程度上摆脱传统的束缚,新师资虽然欠缺经验,但均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且60%是硕士生,8%是博士,他们能很快地理解和实践走班制,因为大学里就是这么上课的。于是,在学科教学方面,新教师向老教师求教;而在走班分层的操作方面,老教师常常要咨询新教师。

把时间空出来给学生

学校的课排得太少,有家长也这么反映。据了解,学校高二全年级一周安排的自修课有9节,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大概是2~3节。在有些学校烦恼课时不够用,想办法多排几节课的时候,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却在课表上留下不少空白的位置。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把时间留给学生,去学习一切他们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虞晓贞解释,学校承袭了复旦附中本部自由开放的学风,把更多时间空出来给学生自主支配,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成长。她说,虽然学校课排得少,但教学效果并没有很大差距。考复旦附中的试卷,分校至少有一半以上学生能达到复旦附中的平均水平,而学校招生的录取分数线原本就比复旦附中要低十多分。

“这说明传统的操练是需要的,但绝对不需要高中三年都在操练,做不完的题、上不完的课,学生就没有想法了,有时间、有空间才能有想法,这才是高选择性,好的学生能利用空出来的时间做很多事情,学校的设计应该为学生提供这种发展的可能性。”

的确,如果没有英语免修制度,张同学没有时间自学西班牙语和德语;如果课排得太满,那8位同学也没有时间准备竞赛和出国比赛。而且,学校管理层认为目前留给学生的时间还不够多。据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学校将对一周的学时量和学程再做些调整,但目前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统一考试的时间。

如果考试时间固定,就很难突破原有的学时和学程;但如果放开,比如明年生物已经允许高一就可以考,灵活度就更好了,方便学校重新设计学程,为学生空出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比如历史学科,初中学的是通史,高一、高二学的还是通史,不同之处仅在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要求提高,但如果一个学生初中就把通史学得很好了,高中还需要重复一遍吗?其实可以大大减少重复的内容,只需补充史学理论、方法论以及史学阅读,空出来的时间给他们去好好地发展自己的志趣和个性。”虞晓贞说。

猜你喜欢
复旦分校分层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有趣的分层现象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成都分校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乐娅菲,C919背后的复旦人
第三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在上海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