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背后的核心支撑

2015-01-16 01:20
新校长 2015年9期
关键词:学程温岭社团

陈才锜告诉记者,高中学校承担着“提供选择、教会选择”的双重任务,缺一不可。提供选择,就是学校要给学生可选择的课程、机会、空间和时间等;教会选择,就是学校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高校、认识职业和认识社会,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资讯收集、系统思考、利弊分析、价值观确立等终身受益的能力。新高考“7选3”、走班制的价值和意义恰恰在于此。走班的探索只是温岭中学探索个性化课程的表现形式,在其背后支撑的,有学校168年的文化历史传承、高选择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及制度保障。

文化支撑

温岭中学是一所有着168年历史的学校,建于1847年清道光年间,前身是浙江温岭宗文书院。宗文书院历来提倡以文养德、以文育人,重视人文素养与道德诉求。后来温岭中学成为浙大附中,浙江大学提倡求实创新,探索自然规律,追求科学精神的文化也绵延而至。既“宗文”又“求是”,因此,温岭中学把培养的目标方向定为“人人志士,务本立事”,并且这种培养方向一直贯穿这所学校的办学方向。

一个学校能否真正落实育人目标,能否创造适合学生人人发展成才的环境,能否搭建让学生在三年学习中能力与素质快速提高的平台?这就是校长陈才锜要寻找的答案。温岭中学通过课程建设提出“能力加速,自主发展”的内涵式目标。“自主”意味着给学生不只是统一的安排,而是更多的课程选择、学习途径选择和更适合的课程开放环境;“能力”意味着给学生不只是知识,还包括更多启发、更多锻炼、更多元的智能提升。

因此温岭中学通过课程建构和课程学习,为学生提供了选择和锻炼的大舞台,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的各项资源,提高自我规划意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并依托每学年五学程制度,把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自己想掌握的技能、自己想发挥的特长、自己想奋斗的事业,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成为“有远大的理想目标,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有渊博的知识技能,有强健的身心体魄”的“德行+学力”的温中人。所以,文化底蕴是温岭中学培养学生的一种价值指向,从这个角度来讲,温岭中学很自然地契合了新高考改革的精神。

制度支撑

根本保障一:一年五学程制

陈才锜到芬兰考察后,发现芬兰推行的学程制值得学习和借鉴,并能很好服务于学校的多样化校本课程。从2012年开始,温岭中学实施了一年五学程制,把每学年52周的42个教学活动分为五个学程,一个学程8周左右的学习时间,将完成每门学科的一个模块的学习。一个模块通常为32、24、16和8个课时,一般每周安排1~4个学时。第一学程9月1日到10月20日,第二学程10月21日到12月11日,第三学程12月12日到次年3月21日(中间寒假),第四学程3月22日到5月11日,第五学程5月12日到7月10日(每年适当调整时间)。

为什么要实行学程制?陈才锜告诉记者:

一是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高中三年只有六个学期,除去高三最后一个学期复习迎考外,实际学生在高中选课的机会只有5次。若每学年两学期改成五个学程,则达到12次,大大增加了学生选课的灵活性。

二是便于灵活处理选修课教材内容。不是所有学科、选修课内容都是“长篇小说”以学期为单位,有些选修课上2个月(一个学程)就够了,有些选修课需要4个月(两个学程)及以上,这样的时间安排可以适合不同学科、不同容量及不同性质的选修课课程。

三是便于进行不同形式的考核。不是所有学科的内容都要进行期末统考,给一个分数即可升级或留级,这是划一的做法。若采用五学程制,学生每完成一学程(8周)的学习便可进行不同形式的考核,如试题形式、口头答辩形式、写研究报告形式或研究成果展示形式均可。只要能检查学生一学程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即可及时给学生学分,不合格者不需要留级,而是在下一学程进行补测试或下学程改修另一门课即可,避免了划一和单一的考试。

四是体现学分制本质,通过总学分(144分)和选课学分(48分)让学生自觉完成高中学业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学分最大的优点是导向自己安排“何时学”“学什么”“学多长”“学多深”,若每学期都给学生安排好学习内容和考试内容,那就解决不了深化课程改革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的本质问题了。若三年的每学程让学生系统地选好课,则学生可以总体安排他高中期间的选择,以适合每个学生完成规定动作即“必修课”的总要求(96分)和自选动作即“选修课”的总要求(48分)。五学程制也有利于必修课程的选修化,即让学生有选择地安排内容的深浅和学习时间的长短,进而使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趋向于统一(按每学程每周开1课时的课程为0.5学分计算,则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程学分会更好统一起来),尽管一时取消不了学期和学年制,也难以改变受高考导向的影响,但学生会逐步淡化年级和学年的概念,在每学程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改革过去期末考试后学生要么升入高一年级要么留级的情况,还学生自我安排完成高中课程和自我发展的机会。所以,要打破划一的两学期期末考试可以升入高一年级的规定,即要加速从“学年制”过渡到“学分制”。

五是学生不易倦怠,每学程学习时间只有8周左右,有利于学生及时进行调整自己的选择,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当8周的学习时间结束后,学生可以相对完成某一模块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总结,有利于学生下一学程及时调节选择课程的内容及深度。

新高考政策提出学业水平考试一年进行两次。4月和10月是传统学期制的中间阶段,相当于期中考试这个时间节点,以20周为一个周期的传统学制显然已经跟不上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式。为更好适应学业考和等级考的时间节点,现温岭中学灵活地将一学年五学程调整为一学年四学程。

根本保障二:“大班小班化”全员导师制

温岭中学在以课程为中心的改革和实践中,不断为学生提供足够选择的课程,来完善学生的人格和素养,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但由于高中学生是人生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这就需要导师的选课指导、学业指导和品行指导,而这是学校教育中最缺乏的一环。温岭中学从2007年开始实施“大班小班化”全员导师制,陈才锜认为,“大班小班化”全员导师制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由班主任制向导师制的模式过渡,这是从大班额行政管理方式的行为教育向情感方式的小班额交流指导方向的转变。

二是有利于大班教学向小班教学过渡。若把一个班级分成三个小班,每一个小班由12~14位学生组成,然后让一位教师担任小班导师,与12~14人之间的学生组成“师生发展共同体”,每周在“德育课”“哲思论辩课”中共同进行某个议题的思想碰撞,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师对每位学生的成长比班主任更清楚,所以每位导师有8个方面的工作任务来代替班主任管理,如对学生开展学年成长发展素质评价等,这是温岭中学7年实施全员导师制得出的有益经验。

三是有利于教师工作职责的明确,既管教又管导。新课改必须要改部分教师的旧观念,要改只管教学不管育人的弊端。所以,温岭中学让所有教师都要承担导师的任务,教师不仅要教学,而且要导学习、导人生;不只是必修课教学任务,还必须要上两类以上的选修课、德育课和社团指导课。实践表明,把一个班级分成三个小班,每个小班由一位教师承担导师能较好满足指导的需求。

·解决研究性学习管理、导师指导与学生探究的关系·

·大班小班化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那么什么人能做导师呢?陈才锜告诉记者,温岭中学导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班主任;第二类是接近50岁快退休的老师,他们经验丰富,和学生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也是从班主任走过来的,由于年纪大了,他们的精力有限,不让其当班主任,心里好像少了什么似的,当导师还是比较乐于接受;第三类就是没资格当班主任的年轻老师,我们得让他们先从导师开始锻炼,跟着班主任走,因为班主任也是导师,这三类人下来,剩下的就是极少数人不能胜任导师了。我们一个班级配备3.5个老师,而导师是3个,还有0.5个老师作为机动,确实有的不适合做导师,那就用这0.5个老师去做调整。”

从学科教师向导师转变,教师刘雪萍觉得这种变化很大,同样责任也重了。“现在我的角色更像是班主任+学科教师的结合,以前上完课就走了,和学生交流很少,现在成为学生的导师,受到学生的欢迎,才真正感受到人人都要做班主任,做德育工作者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导师是引导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领航人,是他们在成人世界可以信赖的贴心人,在人际交往、社会融入、学习方法、心理压力等方面遇到任何困惑他们都会找我,通过慢慢疏导,他们的精神就不会迷茫。”

陈才锜通过6年对学生民意测验的数据分析,得出导师特质和导师指导策略均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智能水平的提升,且间接提升了其品行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

新高考要求学生“7选3”,温岭中学的导师发挥了多少作用?选课指导、心理疏导、专业选择、学科复习,都由导师来做,班主任只负责行政工作。在陈才锜看来,导师制对三位一体招生也是非常有利的,学生三年的过程性评价,导师都有详细的记录,能为大学提供详细的资料。

此外,温岭中学还给导师和学生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课时每学年只有5节课,陈才锜将留下的课全部用来开设德育课,使德育课程必修化,如“哲思论辩”课就是学校为保证导师与学生有机会围绕主题进行交流而开设的,每节课通过一个话题深入进行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在思想碰撞中不断完善自己,从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提升自我的辩证思维能力,逐步健全人格,提升德行涵养。

课程支撑

陈才锜:高考那么多年了,实际上一直都没有变化,基本上按课程设置的要求,选择几门课按大文大理来分类,然后进行命题选拔,大学和中学都没有选择权,学生也谈不上什么选择权。从中学的导向来看,太单一、死板了,这个肯定非改不可,所以这次新高考政策出台以后,该怎么样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发展,课程是温岭中学的核心支撑。

我们学校的课改不是“暴发户”,而是有着历史文化积累的连续递进的稳步改革过程,其课程体系建立在学校历史、人文、价值和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并形成了具有内涵式、校本化、可持续的课程特色体系,即“能力加速(涵养提升)——自主发展”的校本化特色课程体系。

·导师对学生的影响·

在高中阶段,不同学生具备一定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及趋势的,但没有学校课程的高选择性,学生的差异化知识结构及个性发展难以实现,只有建立了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才能发挥学校优势,实现高中办学的多样化。

我们一直重高考,但不为高考而设置课程,而始终是围绕着人的发展来设置的:必修课按照国家对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的要求来开设;另外排必修课的时候我们先排选修课,先保证选修课绝对不会被挤掉。我们提出双目标自主发展,双目标就是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两个都要考虑,近期目标要实现学生在高中三年的文化课程达到国家要求的学分,让他考上好的大学,为今后发展调到最高平台;远期目标就是学生在社会中所需要的素养和品性,在高中三年里面要培养起来。近期目标比远期目标可能更急功近利一些,但从长远的发展来说,远期目标比近期目标更重要,所以为什么我们实施导师制,开了那么多选修课,就是为了实现远期目标,今后学生能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课程已形成了体系,这种体系不受其他学校应试的影响,而我们的整个课程结构全破坏掉。高中三年的课程支撑着我们现在的新高考改革,所以“7选3”,契合了我们一直提倡的让学生自主发展的宗旨,新高考重视学业水平考试,重视综合素质素养,我们原来的课程结构已经适应了现在的新高考。

对于走班制来说,学生可以在多层次的,并且适合自己发展需要、兴趣爱好、接受水平、步调节奏的课程中进行选择,走班才算真正地“走起来”!

根本保障一:每学科四类选修课

2014年新高考改革政策出台后,大家讨论的焦点常常聚焦到“7选3”后什么学科最重要?什么组合最合理?其实高考一方面为高中实现松动镣铐、腾留空间的理想;另一方面则是学校深化课程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在课程设计上温岭中学将每一学科按四类选修课建立起了完整而有特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分别是: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和社会实践类。

知识拓展类是对必修课知识的横向拓展,满足部分学生对该学科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兴趣特长类是对该学科的纵向延伸,满足部分学生对该学科的深入钻研;职业技能类是强化学生对该学科职业意识的建立,因职业技能类不只是职技校的课程,也不只是艺术、体育和技术类等学科的课程;社会实践类是对该学科知识的及时应用和创新实践,学生很需要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方法学习和创新活动体验,很需要把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通过与学科有关的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科学观及道德观。

“四类选修课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让我们的老师建立起对自己学科课程的系统认识,便于学科教研组建立起自己学科的完整课程体系;从学生的角度看,让其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更好地确立职业方向。”

以化学学科为例,四类选修课中:1.知识拓展类包括大学化学课程、化学学科前沿发展课程、横向跨学科生物化学综合课程等;2.职业技能类包括化学技术、生活与化学、实验技能、化工与地方经济、化学职业类型等课程;3.兴趣特长类内容包括化学兴趣课程、现代化学生活课程、日用化工、趣味化学课程等;4.社会实践类包括环境化学、化工产品调研、医药调研、垃圾回收等绿色化调研以及化学产生合成研究等研究性课程。

化学学科教学内涵有十二大特色,能力主体目标有:自然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创新能力等八大学科能力群,如下图所示:一类必修课和四类选修课(其他学科均一样)便是根据化学的内涵和教育功能而建立起的化学学科课程体系。

温岭中学的每学科四类选修课将学科课程重组为相对独立且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一个个模块,涵盖了基础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全部内容,一方面对学科知识进行了扩展;另外一方面让学生对职业技能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如学生小韩通过一系列的化学选修课学习后,发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也报考了化学专业。

·化学学科四类选修课程体系·

延伸文章

温岭中学语数英四类选修课课表

温岭中学四类选修课的设置

温岭中学课程体系的执行与管理

根本保障二:社团特色课程

除了四类选修课,社团特色课程是温岭中学精心打造的属于学生自己的天地。陈才锜告诉记者,社团发展至今已有98个,创新研究型社团就有35个,包括现已并网发电的太阳能光伏电站社团等,与创新研究型社团相配套的学生研究室也有30多个。在温岭中学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来选择社团课程,如象棋社团就曾培养了赵鑫鑫、林琴思等国家特级象棋大师。

链接:创新型研究社团有固定的研究教室,内容研究涉及工业、农业、科技、医疗、社会发展、文化艺术等。

为什么要支持学生参加社团活动?陈才锜的答案是:“通过社团形式进行活动和研究,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了解社会的现状、接触科技创新的紧迫性和实验研究带来的乐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团课搭建了让学生去体验各种职业的平台,使学生慢慢形成自己的职业观。现在新高考要求“7选3”,到底选哪3门学科,在社团课程中能给学生一些引领,所以社团也是我们的一个自成品。”

大学与中学共同搭建平台是温岭中学社团建设的一大创举,现已与国内十多所大学有直接联系。比如新组建的“学生警察社团”一亮相就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该“学生警察社团”是由浙江警察学院、温岭市公安局和温岭中学联合成立的社团,学生加入社团后可以参加系列培训体验活动,除了能提前过把当警察的瘾外,还可能成为浙江警察学院的“预备役”。“学生警察社团”的社员们除拥有自己的警服外,还有望跟着公安民警们去执勤,感受警营生活,参与部分案件办理,通过实践体验,社员们能很好了解警察文化和警察工作,形成对警察职业的认同感。同时,参加“学生警察社团”的学生还有不少“福利”,学校通过与浙江警察学院衔接,将开设法律、预防犯罪、现场救助等选修课程。社团成员如果在高中选修并通过了这些课程,就能获得浙江警察学院院方承认,未来一旦考入该学校,还可以申请免修并折抵学分。

“无线电创新社团”则是温岭中学和浙江理工大学联合成立的,社团学生能够直接得到浙江理工大学相关专业教授的指导,通过与大学的接触,社团成员慢慢了解到大学相关领域将学习什么内容,从事职业的方向有哪些。

据陈才锜介绍,温岭中学的社团课程不仅跨时空还实现了跨年级。因为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班级,社长一般由高三或高二的学长担任,成员往往是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社团要一届一届传承下去,学长就会把自己的经历、经验传递给学弟学妹,这门社团课程就打破了年级段的界限。此外,短暂的一节40分钟的社团课如果不够时间开展深度研究,学生可以约定周六和周日继续拓展,这就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在温岭中学,学生社团课程俨然已变成了一个分科明细的“大学”。比如化学学科创新型社团,有研究原子发射检测的,有研究矿石的,有研究化工的,有研究摩托车电池的;物理学科创新型社团有研究无线电和机械的;生物学科创新型社团有研究食用菌培养、标本制作的……同时,这些创新型社团都有相应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进行对口指导,通过这些实践体验,这批学生今后也许就会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不仅如此,温岭中学还通过多元评价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学生可以通过作品展示、小论文、模型等形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根本保障三:职业技能课

四类选修课、特色社团课如果是让学生形成适合自身的职业观,那么职业体验课则是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陈才锜表示,高中生在选课之前,需要有人为他们梳理学科与未来职业的关系,也需要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现身说法,立足于学生的未来成长,给予他们更多了解职业、了解自我的机会,从而学会选择,拥有幸福的人生,是一所学校应该做的事情。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的几次讲座就能完成,而是需要课程为导向,学生兴趣为支撑点,在高中阶段慢慢浸润积累而形成。所以温岭中学以学程为单位,设置了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为保障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的实施,学校外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指导、任教,以保证教学效果。学校现与13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校企合作,温岭市9位职技校教师和外教长期在温岭中学兼课。

同时,温岭中学在台州市内建立有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全体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提供实践场地。

据陈才锜介绍,温岭中学每学年均有一次全体师生外出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学校的课程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可与导师进行沟通开展课题研究、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调查研究等,这些实践活动构成了校本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温岭中学还建立了心理室,通过职业能力测试等心理测量工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倾向。

“所以我们的四类选修课、社团课程、职业技能课,高中三年下来学生的职业体验其实就已非常丰富了,对学生的‘7选3’,专业的认知非常有利。包括研究性学习也是一样,通过导师指导,学生就会知道,我到底从事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好,还是管理学科好。”

如今新高考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必须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从这个角度看,温岭中学的职业技能课,是一种非常好的自发的探究,刚好为新高考的“7选3”做了铺垫。

猜你喜欢
学程温岭社团
缤纷社团
温岭嵌糕
甬台温高速至沿海高速温岭联络线大溪枢纽设计
温岭坞根之秋色满塘
普通高中个性化学程和学分管理研究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实践“三学”要求提高应用能力
实施“学程导航”模式,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温岭前溪小流域“7.26”洪水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