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新课题

2015-01-16 01:20
新校长 2015年9期
关键词:温岭平板电脑

搭建数字化平台

新高考方案实行以来,温岭中学的教师和管理层的工作十分紧张,有的老师已经开始跨年级上课了。走班制给学校的教学秩序、班级管理也带来新的挑战:单单排课就是一道技术难题。排课需要考虑很多复杂的因素,按照老办法用电脑排课基本瘫痪,找不到一款将选科、编班、排课三项功能合为一体的软件,只能人工编排,甚至要请指导奥赛的数学老师建立数学模型来排课。

陈才锜亲自参与了整个排课过程。“我们首先使用计算机进行排课,把数学模型建立起来后,再根据选科组合一步一步往下推,语数英三门学科在什么时间固定下来,如何就近走班,这些都要不停地筛选。比如‘物理化学技术’‘政治地理技术’‘历史地理技术’这三种组合有15个人选通用技术,我马上就把这15人扣到其他晚上都没课的班级,在晚上上课,那剩下只有两门学科了,比如‘政治历史技术’组合的,就把它拉到‘政治历史’组合排课里面去,这样就能排下去了。”

对学校管理层而言,走班制同样面临各种挑战。以学生德育管理为例,走班后教师面对的是各个班级流动的一群学生,上课出勤如何检查?作业的收发、老师的辅导怎么做?老师批阅的作业如何及时反馈给学生?教科书、教学用具放哪里?一连串因走班而产生的问题亟待破解。

目前,温岭中学在每个教学班门口放置了一个4层的书架,每层相应的位置贴上学科标签,学生将作业放置在相应的书架上;同时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书包,像大学上课一样,把书随身携带。后续学校将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书柜,用于放置教科书和学习用具。

对于考勤,基于温岭中学人数多,学生自律性相对比较高的现实情况,陈才锜决定换一种思维管理考勤:从反面去做,将考勤制度建立在所有人都遵守纪律的前提下,这样学校统计起来就更简单,把学生的座位定下来,比如A同学不仅有行政班的座位,还有教学班的座位,哪一个位置缺了,老师就知道谁没到,并通过短信平台通知班主任。

与此同时,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温岭中学开始构建支持学校变革的数字化校园平台。为改变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拥有一批技术队伍为课程服务,并与简单学习网、课后网、超星学习网、考试网等合作,无偿提供学生无间断的学习空间,网络教师为学生提供现场答疑和咨询。为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实施和方便师生,陈才锜请来浙江大学的相关专家为学校建设了校本课程的五学程选课平台。同时还聘请软件设计公司为学校建设悦练网,让专家进入课堂,设计软件建立E班级,通过平板电脑进行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为课程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了多元的学习模式和平台。

老师们如是评价陈校长:“感觉校长做什么事情,都思路清晰。”这份睿智,不仅因为陈才锜经验丰富,眼界开阔,更因为他在做任何事情和决定前,一定会深入研究,直到透视整个环节。比如在推行平板电脑教学之前,陈才锜就尝试使用平板电脑教学一学期之久,如何解决使用中的痛点了然于心。“短期去做一项决定,往往是想得很周到,但科学的比例不一定高。现在的教育现代化基本上是指网络、云管理等,真正进入课堂的还没有,尽管放在课堂,也是弄一个班级,弄几节课,没有常规性地进入班级,所以解决教学难点的办法就是用教育现代化为支撑。”陈才锜如是说。

为应对教学上的难点,温岭中学将课本做成电子版放入平板电脑中,学生使用的平板电脑全部为定做,模版为温岭中学自主开发,只用于学习,其他平台全部将其封掉,这样规避了学生打游戏的问题。本着自愿的原则,学校跟家长做了多次沟通后,95%的家长愿意购买平板电脑;家庭困难的学生,学校则通过慈善基金会,采购一部分来借给其使用。现在温岭中学高一年级全部开始尝试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和管理。

“师生全天都用平板电脑上课和学习,学校的做法是比较超前的,现在我们高一年级推动数字化的力度很大,使用的效果还很不错。”在采访时有老师向记者谈到,通过平板电脑,学生可以自学,而且是在比较合理可控的范围里自学,不是在网上漫无边际地学习。同时学习平台的内容是交互性的,老师备注的时候可以和其他人分享,比如一道数学题学生没有搞懂怎么办?可以用电子邮件发给老师,老师可以及时进行解答,它也支持互动学习,还支持学习无处不在,学习随时随地进行。

在采访中陈才锜也表示:“平板电脑是利弊共存的工具,虽然解决了走班教学的一些难题,但充电和使用管理也需要学校做好全方位的思考。平板电脑的蓄电时间使用半天没有问题,如果全天都用平板电脑上课,那中午学生就需要充电,充电时又要考虑防盗,现在这是让学校纠结的地方。”

温岭中学教育现代化的硬件要求:

1.以课题立项

2.现代化教室改造

3.平板电脑的自主模块开发

4.教室充电柜、保险柜

5.Wi-Fi安装

6.教师培训使用平板电脑

7.学生电脑的备用

8.学校维护电脑市场开发

9.电脑公司入驻学校

10.满足现代化教育教学的走班模式

需要克服的问题:

1.数学模型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排课

2.课堂教学平板电脑对教师提出挑战

3.硬件的要求、电池、笔等

4.学生辅助功能的控制

5.学生网络学习的弊端需要克服

6.教室的适应,数字化实验室

7.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数据分析、评价软件

8.电子书等资料的扫描录入与筛选

9.题库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库建立需要时间和资金

教师新挑战

走班教学后,每个老师都可能会实施不同的课程,尤其是面对分层教学,教师原有的、统一的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学生的变化而变,以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

历史学科的李老师告诉记者,以前教文科学生,自己就以文科的规律来进行教学,学生挺适应。但现在“7选3”后,文理科交叉选科的学生比较多,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一些学生主要擅长的还是理科方向,但又觉得对历史感兴趣,于是等级考就选择了历史,在学习过程中,李老师发现这样的学生却是在用学习理科的思维方式来学习历史。学生就给他提意见了,要求历史也用理科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这节课能学到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就像用公式一样。李老师坦言,这需要自己适度调整,学生方面也要慢慢引导。

地理学科刘老师:新高考政策,我认为在两个方面对老师提出了挑战:体力和智力。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以前高一学完,全部学科就开始会考,现在的方案则带来很大的麻烦,高二10月份学考,那么9月份和10月份还得给学生上课对不对?学生还没有学考完;同时,

9月份新高一又上来了,新高一的学生又必须正常开课,无形中我们的工作量一下子翻倍。如果正常翻倍的话,学校多进两个老师问题不大,可9月份、10月份上完之后,高二的学生不用再上课了,那么如果多进老师的话等于多出编制来,如果不进老师的话,老师的工作量会异常地增加,这是体力上的挑战。

智力上的挑战是什么呢?新高考改革,学科教材的考核要求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方面还要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同时,要重新对教学进行优化以适应新的学考时间。对于选考的同学,高二还要继续开地理课,上课要求和难度,把握到什么度这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还没有参加过新高考。这个模式又是第一次考单科卷,对学生来说适不适应?以前考文综卷两个半小时,现在是单科卷,这个时候教学上怎么引导也是需要好好思考的一个事情。

现在我接了两个等级考的班级和两个学业考的班级,备课就要有两手准备,一边要高考的进度,一边是学考的进度,要求不一样,上的内容也不一样,工作量增加了不少,同时我还有选修课呢?我还有导师的任务呢?现在导师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同时新高考的时间变量太多了,学生要有“7选3”的变量,在什么时候考哪门课的变量,比如2015年的10月份准备考什么?为什么要在2015年的10月份把这些学科考掉,导师要让学生明确。

此外,作为老师来说,我带的这个年级的学生什么时间参加考试,也得琢磨,因为每次考试是按照百分比来划分等次的,这一次有多少学生参加,别的学校有多少人参加;我会不会和很好的学生冲突在一起,能不能换一次考试和下一次的人比;这一次我是高二的学生,我能不能和新高一的同学一起考?琢磨得好你拿的A的等次就多,琢磨得不好,你就有可能中抢。所以,这也是一种智力上的考验。

当然面临的挑战远不止这些。新高考政策规定学生学业考和等级考均可以考两次,且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选择学业水平考试,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选考要求,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A班级10个学生要求化学高二不参加考试,高三去考;B班级20个学生高三不参加考试,要求高二参考,那么,课怎么排?

陈才锜说:“具体到学校操作的时候,学校必须要做好课程规划,这个规划不是由学生个人的选择来进行调整,现在我们就准备了两套课程规划,学业考什么时候考,等级考什么时候考,跟课程开设配套起来。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C在高二4月份学业考物理没有通过,考了E等,那他只能插班到下一年级去,进行跨年级走班,这就要协调两个年级的课程,无形中又增加了排课的难度。”

学业水平考试选在10月份和4月份,这给学校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高二4月份考试完,老师课没了,回到下一届,高一的老师又要调整。从学生的角度讲,课的结束没有变化,但是任课老师两个月要调整一次,就很难适应;再从老师的角度讲,某一时期可能任务比较重,某时期任务又可能比较轻,老师便要学会自我调节。

“课时任务较轻时,我们就要求老师做一些教学准备工作。以前10节课时满工作量,以后可能14节课时满工作量,因为你前面的时间在休息。”

再一个对老师的评价难度加大。比如A老师和B老师都教物理,A老师带物理等级考班级,B老师带物理学业考班级,这两个班级的物理知识点要求不一样,难易程度也不一样,怎么评价?又如都是选考的物理班级,A老师的班级组合是“物理化学技术”的选考物理,B老师的班级组合是“物理化学生物”的选考物理,以前学生是平均的,现在学生级别不一样,“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学生可能基础很好,“物理化学技术”组合的学生可能基础很差,怎么去比较?以前评价标准有地区统考等,比如A老师所带班级总共是30个人,选考机会两次,这一次不参加统考,怎么评价他?

“如果没有评价,老师的教学成果又得不到承认,我现在一直在思考怎么样给老师一个公平合理的科学评价,既要考虑所带班级学生的基础,还要考虑总分的基础,但从什么基础来考虑,是中考成绩,还是刚刚走班的学程考试成绩?如果两个都考虑的话,比例是否符合,这些都要考虑,所以教师评价也是学校的一个难点。我们准备不要把老师的评价弄得太细,用模糊评价的方法来评价老师,也许他们更有积极性。”

猜你喜欢
温岭平板电脑
电脑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属于你的平板电脑
平板对缝焊接视觉跟踪试验及异常数据分析
温岭嵌糕
甬台温高速至沿海高速温岭联络线大溪枢纽设计
温岭坞根之秋色满塘
出彩的立体声及丰富的画面层次 华为|平板M6
强化学习及其在电脑围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