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改革助推高中多样化办学

2015-01-16 01:21唐盛昌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
新校长 2015年9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办学素质

文 / 唐盛昌(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浙江与上海一省一市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等改革动向,不仅涉及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方方面面,更将对每一所普通高中,乃至每位校长、教师带来一系列深远而具体的影响。本文浅析改革新举措将对普通高中的办学目标、课程、教学、评价及德育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学校面临学生个性发展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

在已颁布的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方案中,不再单一地以学科成绩即智力因素来评价和选拔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品德、个性、素质、潜能的综合发展和全面考核。新举措体现的是教育观和人才观的根本性转变,学校的办学目标也必须适应当前对学生个性发展要求越来越高的新挑战。

以往,各高中的办学目标在表述上虽然是多样的,但在实践中有些学校还是围绕着提升高考总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在转。可以说,这样的办学思想与目标已经无法跟上改革的步伐。

高招制度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让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性得到了肯定,总分、评价的构成、解读与使用方式也将发生变化,只是简单地使用总分相加、排序来评判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方法也将落伍。高考改革的一系列新举措,都将倒逼办学者进一步深思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与着重点。深入领会新方案的精神,全面分析学校办学中的优势和不足,扎实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寻找合适的发展方向,成为学校校长、教师必然要面临的挑战。

与此同时,改革新举措也鼓励不同学校办出不同的特色,有不同的发展侧重,这就为普通高中带来了多样化办学的新机遇。综合素质评价再次强调,学业水平考试中多门学科的可选择性,都为普通高中实现“个性化办学”、培养“个性化发展”的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探究型学习研究、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升全面素质、某学科“专门人才”培育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未来的高中课程设置,必须适应不同学生学习不同课程的新要求

可以预见,随着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为基本模式的考试招生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各学科知识结构的要求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不同学生在高中阶段知识结构可以不尽相同,这就对课程设置和安排提出了新挑战;也对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切实减轻课业负担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方案明确提出六门学科中采取“合格考”与“等级考”相结合的形式。除语数外三门外,各学科的基础要求和等级要求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必须有清晰的划分,这将打破高中课程中所有学生学习同一学科、同一内容、同一程度知识的传统做法。

未来的高中课程设置,必须逐渐适应不同学生学习不同课程的新要求。在课程内容上,原先相对经典和传统的内容需要以现代的理解做出新的阐释。在理化生这类实验学科中,需要增加一些反映该学科前沿领域的内容,并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和探究能力。而在人文类学科中,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安排应加以调整,适当增加有利于学生思想境界提高和思维能力提升的内容。在课程安排上,许多学科将有必要设计两个、甚至多个水平的教学班,以实现一般性学习和深入学习的多水平课程供学生选择。

当然,改革方案的实施,将为我国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更大的空间,也必将大幅度提升现代课程的选择性、多样性和个性化。与本校办学目标和理念相匹配的校本特色课程、综合素质培养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将是现代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方向。

高中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招考制度改革中“合格考”与“等级考”相结合的举措,将对学科教学实施中的因材施教提出新挑战,也迫使普通高中校长和一线教师更紧迫地思考并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以往的学科教学,习惯了对同一学科内容不加区分、对学生能力统一要求的做法,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一个原因。事实上,只有首先明确某一学科的共同基础,才能对不同学生提出基本或核心内容与能力、加深或拓展内容与能力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减轻不必要的学业负担。新方案中,“合格考”只考查学生在该学科中最基本的能力,“等级考”则要求更高,涉及领域更广,具有选拔功能。要帮助学生应对新的考试形式,因材施教思想的落实就显得特别重要。校长和教师要在日常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作为教学的管理者和实施者,校长和教师必须对学科本身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研究。这些对于传统教学实施模式及教师的专业能力无疑都是重大的挑战。

随着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将随之加入更多的现代化要素,这也为普通高中的教学现代化和教师专业化提供了新的机遇。涉及高新科技基本原理与应用的许多内容将通过不同方式逐步进入到数理化生等学科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将更注重探究性、实验性、灵活性,以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科兴趣和探究能力。

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除了把握传统基础知识,也将更加强调培养学生对材料的甄别筛选、重组和再加工等涉及价值判断与分析应用的能力。教师开放的教学态度、因材施教的理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也将得到极大的鼓励。

寻找新的教育评价方式

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各项举措直指高考选拔源头,原先基于相同内容的评价将逐步过渡到针对不尽相同内容的评价,这对普通高中的教育评价机制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原先的高考基本上是以目标参照评价为依据,即通过将所有考试学科的总分累加,以总分高低来评价选拔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绝对性、单维度的评价。学校的日常教育评价也大多如此。而此次改革方案中,除语数外三门基础学科仍将沿用绝对性评价之外,其他学科将引进常模评价(即相对性评价)的形式(如上海方案),综合素质评价的多项措施也被纳入其中。因此,高中学校的教育评价也需要改变原先存在的过于单一、机械的形式,迎接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一元评价和多元评价相结合这些新型评价模式的挑战。

此次方案仅提到了录取模式和要求,并未对高考成绩总分怎么使用、“等级考”科目的分值如何分配、如何看待两次“等级考”的分数等值问题、综合素质评价如何操作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因此,如何细化高考招生改革的具体操作流程、客观反映真实情况,如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评价中逐步向高招评价模式靠拢,既是重点,更是难点,这些都将对具体实施教育评价的各普通高中学校带来极大的挑战。

当然,评价体系的改革必将打破仅通过考试分值高低去评价学生差异的相对单一的评价模式,各高中也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寻找并实施适合本校的相对性、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方式,从而真正实现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高考改革使学校德育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此次改革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点引入招生考试体系中,强调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等因素在选拔中的重要性。这无疑是对原来招考体系中“重总分”、“轻德行”的一次修正,但同时也将给如何在教育的全过程中真正做到“诚信”、“公平”、“公正”等一系列要求带来重大的挑战。

首先,方案提出,综合素质评价将贯穿高中教育的全过程,应在“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统一性原则”的指导下实施,但这些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多种解读。究竟从哪些方面来记录、考核、呈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家长、高中和高校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意见。如何在这些问题上形成相对共识,也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其次,以往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表现的呈现材料未必就是高校招生中看重的部分,急需在双方之间建立一种比较畅通的沟通渠道或机制。

最后,在提交个人材料时,学生和学校是否能够本着“诚信”原则提供真实可靠的材料,现在还无法从机制上加以保证。这些问题都将成为学校道德教育及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巨大挑战。

然而,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方案还是为“立德树人”导向在学校教育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也使得学校的“公正”、“公平”及个人的“诚信”、“德行”再次被推到改革的风口浪尖,也给以“道德发展和公民素养”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学校德育带来新的机遇。

此次改革涉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每一所普通高中、每位校长乃至每位教师都需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直面挑战,抓住机遇,才能真正落实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精神,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迈出坚实的一步。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办学素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