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建构的背景分析

2015-01-21 22:14黄爱宝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背景

黄爱宝,高 明

(南京工业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 江苏 南京 211816)



高校“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建构的背景分析

黄爱宝,高明

(南京工业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 江苏 南京211816)

摘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具有广阔、多层与深刻的现实背景,其主要表现为顺应合作社会与学科融合发展趋势、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双重功能的诉求以及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困境现状。分析与解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背景及其动因,有助于我们增强构建这一模式的自觉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背景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已渐成趋势,已演化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中的热点焦点话题。这一模式通常被学界描述为是以“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价值理念,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强调各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整体化、综合化、一体化为基本特征。这一模式之滥觞及热议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应急策略,而应该看作有着广阔、多层与深刻的现实背景。

一、 社会背景:顺应合作社会发展趋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及国际关系时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在全球化、后工业化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在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推进的时代大趋势下,求和平、谋发展必须要通过促合作来加以实现,即必须要通过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必须要我们继续高举合作共赢的旗帜才能得加以实现。事实上,如果我们放眼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发展历史视野中,就会不难发现,人类社会发展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历史转型,而且,这种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正在不断地体现出是从以对抗为主的社会走向共赢为主的社会,从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竞争社会走向以总体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合作社会,从以契约约束为基础的协作社会走向以真诚信任为基础的合作社会。

合作社会发展趋势不仅存在于国际关系方面,也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活动及其关系之中。同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也正是合作社会之发展趋势与崇高理想之具体展现。因为,这一模式中的“大”不仅表现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的多元性、广泛性、开放性的需要,也表现出对于这些资源整合的整体性、一体性、有机性的需要。其所体现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整合”、“协调”、“统筹”,即整合、协调或统筹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体在内的处于不同时空中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以利于破解传统的 “课堂灌输”模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知、信、行”的统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育德、育心、育人”的统一,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效果最大化和最优化。其中,在很大程度上,这里的“整合”、“协调”或“统筹”也就是指多元的教育教学主体之间的合作,以形成教育教学的最大合力,最终实现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最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质也就是“合作思政”教育教学模式。这个模式所倡导的合作主体包括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之间的合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与思想政治工作者、专业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之间的合作,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家庭、大众媒体、企业之间的合作。合作内容包括高校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人际关系教育教学、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以及其他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之间的合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实践教育教学与校园文化实践教育教学、显性实践教育教学与隐性实践教育教学(校园物质环境为物质载体、学校管理制度为制度载体、大学精神为精神载体的实践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科研实践教育教学、创业实践教育教学、网络教育教学等之间的合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不同年级、中小学生与本科生、本科生与研究生、在校生与毕业生等不同教育教学阶段之间的合作。

正是在合作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已有学者将“协同学”、“协同创新”、“协同治理”、 “整体”、“整体性治理”、合作教育”、“合作教学”等有关合作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之中。如有学者认为,协同学即是“协同合作之学”,协同治理就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通过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实现社会系统的有序发展和持续发展。而协同治理运用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就是强调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1]。协同论者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内部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不同要素,一些因素会经常干扰而导致系统呈现相对无序状态。只有当外界力量对系统中各个要素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时,系统内的不同要素才会呈现出协调发展态势,进而达到一种有序和谐状态,从而促进系统发挥出最佳或最优的功能。同理,在构建各方协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模式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整合学校各职能部门、各院系、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来助力与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体包括牢固树立协同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党委书记亲自主管、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都要参与的协同管理领导体制,建立健全由宣传部、学生处、团委、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教务处、研究生处等多个职能部门以及二级院系教学单位分工协同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协同与建设[2]。还有学者认为,以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的角度看,应当从领导结构一体化、师资队伍整体化、课程建设综合化、育人资源统合化四个方面构建全员参与、时空延展、体系开放的“大思政”思想政治教育模式[3]。相反,由于整体性治理视野的缺乏,也是导致目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协调、教学队伍整合、教学考核合作、教学管理配合等诸多方面都难以形成教育教学的最大合力,因而也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应有功能[4]。

当然,上述运用的有关合作理论并不统一,其本身还存在着进一步梳理与创新的必要,但显然都表达了合作社会和合作理论呼唤合作思政即“大思政”的发展理念。因此,创立中国特色的合作社会理论体系,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之中,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二、 知识背景:适应学科融合发展趋势

按照有的学者理解,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或“节点”:一是在人类社会早期,所有的学科都是以一种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在哲学范畴之内;二是从15世纪末至19世纪初始,若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分别开始逐步从哲学概念中分离出来;三是自20世纪上半叶始,各种属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已经获得独立学科的地位,并在大学中得以最终确立;四是自20世纪后半叶始,为了能够解决各种更加复杂的问题,学科发展又再次表现出某种新的融合发展趋势,即许多在历史上产生的一些传统学科之间又被不断地打破界限,其中一些新型的交叉学科和跨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开始大量出现,并且也日益在大学中确立了学科的合法性地位。也就是说,从科学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它的发展是大致从所谓的“合”到不断的“分”,现在又正在走向新一轮的“合”。当然,这其中的两个“合”的含义应当明显不同,前者是一种混沌不分的“合”,后者是指在承认学科分界的基础上又能够不断打破学科边界的学科融合意义上的“合”。后一种意义上的学科融合应当是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当然也是科学创新和学术创新的重要路径和重大方式[5]。同时,在这种学科融合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能够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目标导向,自然科学研究也逐步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研究领域。应该承认,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日益出现的这种高度交叉、渗透和融合的发展趋势,不仅是因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具有更多的需要与更高的要求,而且是因为越来越明显的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经济、科技发展大潮下的必然产物[6]。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托的学科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应当不仅仅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而且是党中央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需要;也不仅仅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而且是服务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教育目标的需要。然而,在学科发展的历史视野中,这一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新型学科的生成也应当是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需要和产物。其中,应当主要是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等不同独立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等融合发展,进而诞生出来的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征的学科,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注重整体性,即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精神实质与理论体系,并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先进成果及时地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学科。故此,我国已有学者发出了“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协同创新”的呼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要注重学科上的集群作用,就是要能够善于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的学科本身局部性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之间的矛盾,就是要克服单独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研究试图解决整体性社会问题的困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要探索与实现多种不同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和路径,就是要推动不同学科的实质性整合和融合[7]。

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不能仅仅依赖单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别是同这一学科紧密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及中共党史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也显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需要涉猎广泛而深刻的思想理论内容,它需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与大量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紧密有机地联系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是一门具有显著人文社会科学特性的科学,其本身需要具有广度、深度和水平都比较高的知识内容,即它本身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密不可分和互相渗透的。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生成和进步必须依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紧紧跟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轨迹,并不断从中汲取新信息新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身。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自然也应该不断增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与素养,即需要通过深入掌握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人文社会科学中所包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能够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进步[8]。此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间也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自然科学的知识与方法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知识基础。

因此,在学科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体应当既需要专任思政课教师努力扩大知识面,也需要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或有其他学科知识背景的教职工兼任与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中来。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内容应当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知识内容,也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内容;既需要相关理论知识,也需要相关实践知识。这些也都是“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和本质规定。

三、 特殊背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双重功能的诉求

毋庸置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双重功能:既有意识形态功能也有非意识形态功能。正如有的学者指出,所谓意识形态功能是指它的政治性、阶级性功能,即它一定是明确地为实现某个特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其根本作用就是在于能够维护一个社会特定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而所谓非意识形态功能,则是指它的非阶级性、全民性、普遍性功能,也就是说,它可以满足为所有类型的社会和特定社会中所有的人服务,其根本作用实质上就是有效地维系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进化。同样,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就在于代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性质和主要方向,并处于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其非意识形态功能则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某种从属地位,即它不能超越或背离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它必须能够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意识形态功能需要[9]。当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双重功能最终表现为服务于“全人”教育的根本目标,服务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即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它既有政治性、思想性、阶级性、意识形态性方面的功能,也有学术性、知识性、社会性、人文性方面的功能,并努力将前者融于后者之中,并以后者的呈现作为促进与确保前者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就是能够正确引导和切实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信仰和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是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树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引导与帮助大学生掌握社会规律和人生规律,预测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满足大学生求真求发展的需要;就是通过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去教育人和培养人,通过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使大学生从各种思想困惑中解放出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接近真理和认识真理,转变错误和改正错误,引导和帮助他们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打开视野,实现丰富知识和增长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目标,从而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需要与生存需要。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充分体现在目前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与目标之中。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非意识形态功能也需要体现在各门课程中的具体内容与目标中,体现在我们不仅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也需要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与社会交往素质等内在目标要求。显然,这些内容与目标显然是不能仅仅依靠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来实现,还必然需要联系更加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乃至自然科学知识。我们认为,只有在“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至自然科学知识融合起来,才能把人类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与科学知识辩证地联系起来,把人的精神世界生活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真正地统一起来,把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在“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才能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培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真正地助推大学生敢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真正地激励大学生为了坚持真理而不懈奋斗和不惜牺牲;也才能切实培养大学生既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具有解放思想的头脑,既具有踏踏实实的作风也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等等。这些目标内容在实质上也是培养大学生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追求“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在这里,“求真”理应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共同责任和共同目标,因为,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弘扬“求真”,“求真”就是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就是不欺骗任何人。“求真”离不开人文精神,因为科学研究过程本身和科学成果运用等诸多环节都需要一定的人文精神,即需要以人为本,需要尊重人、理解人,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人文环境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精神本身也是一种求真的人文精神。当然,人文精神还体现为“求善”的精神,即它反映了世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它指导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沿着合人道、合理想的目标发展。通过“求真”与“求善”的有机结合,人类又才能达到“求美”的境界。显然,实现这些目标仅仅依靠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也是难以胜任的,还必须依靠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作为支持与支撑。显然,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不同主体、不同资源以及不同阶段或环节来看,如果出现上述各种要素之间相互分裂、相互离散甚至相互排斥、相互对抗,那么就可能无法高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双重功能与最终目标。

四、 直接背景: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困境现状

近些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高校都比较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其效果也有明显提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还存在着困境,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和被动学习还是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产生这些困境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不同主体、不同资源以及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环节之间缺乏合作、整合与衔接也显然存在着诸多关联。

1. 教育教学机构之间的脱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一般主要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与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前者一般主要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任务,比较偏重于理论教育和知识教学,主要受专门思想政治教学机构和学校教务部门管理;后者主要担当大学生的各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侧重于行为教育,主要由学生处、团委等机构管理。由于这些部门在行政上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如果在学校层面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途径或有力的协调机制,就很难互通学生实际情况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也必然很难通过相互交流来形成最大化和最优化的教育合力。

事实上,在一些高校,有时不同的领导机构之间、教学组织管理机构之间还存在着互相推诿责任的问题,甚至具体实施教学的教学单位之间也会存在着互相转嫁困难问题的现象。比如,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施大多依托课程组建教研单位,而这些课程之间的内容存在着诸多相互重叠或相互交叉的部分,这就很容易导致具体教学单位和具体教学人员可能出于或是缺乏沟通,或是为了个人便利最大化之目的,也会在不同课程之间经常“转嫁”一些困难问题,即把不太好讲清的课程内容“遗留”给其他课程或者“预留”给研究生阶段。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方面、在课程网站的设计以及维护使用过程中,各门课程、各个教研组以及各个任课教师往往也会倾向于“各自为政”[4]。

2. 教育教学人员之间的分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往往具有教学经验方面的优势,而学校的党务人员、团委人员、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往往有了解学生情况多的优势,但前者难以深入了解学生,后者又往往不能直接参与教学,双方优势不经过整合就难以形成互补。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之间也存在着分离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任教师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是有限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求的知识广度与深度肯定也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很难胜任解答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其他专业背景或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师往往不会主动积极介入。甚至还存在个别的专业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存在着轻视与非难问题,比如,有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苦口婆心教育的结果,会在其他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一句不屑的话语或轻慢的表态中被击得粉碎[10]。

3. 教育教学平台之间的断裂。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基本上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和学校团委、校系有关学生工作部门分头进行,经常出现活动内容重复和浪费资源问题。有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主要依赖学校团委或有关的学生工作机构来组织,但这些机构也往往只是象征性地安排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的实践活动,他们一般都还要负责组织其他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因而也还是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实践教育教学资源之间的分离使用,还会造成类似浪费资源问题。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的实践教育教学与校园文化实践教育教学、传统的校外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与网络实践教育教学、学校开展的实践教育教学与大众媒体以及社会各界提供的实践教育教学之间也存在着诸多衔接不足甚至相互排斥的问题。如网络传播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表达的特殊性以及网络信息的多元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传统的实践教育教学难以代替的,它们不仅在效率和功能上存在着明显不同,而且在传播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上也必然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产生种种的挑战。

4. 教育教学内容之间的重复。目前,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同课程之间、中小学的政治理论课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高校不同学历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社会平台提供的有关思想政治学习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等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都存在着内容上的一定重复甚至是明显的矛盾。虽然,原则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逐步深化,要求中学时期重在明理知事,大学时期重在求是求道,然而,这种所谓“步步高、步步深”的诉求,如果缺乏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和教学课程之间的充分沟通和协调,教育教学也就往往沦落为“似曾相识的简单重复”,变为使学生没有新鲜感的“炒冷饭”[10]。

5. 教育教学阶段目标之间的延异。一般而言,人的培养和成长的规律应当是,一个人的基本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的形成主要是在中小学阶段,而政治抱负和政治信仰树立主要是在大学阶段。然而,对照我国的现实,往往中小学阶段主要是应试教育,道德教育往往不足或缺场,甚至是整个德育教育体系的基础出现崩塌之危险,而德育内容如果被长期延搁,大学新生的德育素质也就会产生严重延异[11][12]。

此外,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众多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问题,现有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又往往没有时间精力来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与不断提升自己科研与教学水平,也没有时间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也是由于学生较多,实践教学活动往往难以有效组织实施,实践教育教学资源也一直比较有限。在这样的窘境背景下,构建与倡导“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应当更加具有重大的特殊价值。

参考文献:

[1]陶翀.思想政治教育中“协同治理”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2]谢丽娴,韩光道.协同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3]杜伦芳.整体视野下“大思政”教育模式构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4]任鹏,周莉,庞春阳.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审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10).

[5]胥秋.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大学组织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0(7).

[6]陈景春.高校学科交融应建立长效机制[J].高等理科教育,2013(1).

[7]顾海良.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协同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8]张雷声.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J].教学与研究,2006(10).

[9]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学科梳理和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8(8).

[10]林孟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的多维透视及“四化”诉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

[11]杨礼富.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体系构建的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12]边和平.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沿革及经验启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编邹放鸣教授喜获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近日,2014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正式公布,经过专家评审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共有13个课题获准立项,其中高校立项10项。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邹放鸣教授主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前沿问题研究》获得立项,资助经费20万元。这是我校首次获得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高明(1957—),男,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5)01-0100-06

作者简介:黄爱宝(1964-),男,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哲学博士;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点试点建设项目;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ZZD2013008)。

收稿日期:2014 - 12 - 15修回日期: 2014 - 12 - 26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