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附注射液抗休克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5-01-22 19:44文爱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14期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多巴胺

文爱珍,曾 勇,田 争

参附注射液抗休克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爱珍,曾 勇,田 争

休克属于中医“厥脱”的范畴,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证之一。参附注射液是目前中医药领域用于治疗急症为数不多的中成药,该药抗休克的机制涉及增强心脏功能、升高血压、改善微循环及组织代谢、抑制炎症反应和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方面,但中成药成分较复杂,相应作用机制的研究难度增大,明确的抗休克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休克;参附注射液;作用机制

参附注射液(SF)源自《校注妇人良方·卷九》之参附汤,由红参、附子的提取物制成的中药复方制剂。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拓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尤其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是目前中医药领域用于治疗急症为数不多的中成药。近年来,关于SF治疗休克的机制取得重要进展,现综述如下。

1 增强心脏功能及升高血压

SF具有正性肌力作用,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1],减少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减慢因心功能不全而增快的心率并改善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症状和体征[2],增加胸腔内血容量指数而用于早期抗感染性休克治疗[3]。通过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心脏前负荷、增加后负荷、提高组织灌注而纠正患者的“高排低阻型”血流动力学紊乱,稳定血压,减少血管活性药的用量[4]。SF较多巴胺在增加心排血量,降低外周阻力、肺动脉阻力、肺动脉楔压、心率及改善组织灌注与氧代谢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5]。SF升高休克患者血压,与多巴胺相比,SF血压回升的时间长,但稳定,尤其在血压回升至正常后,而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SF血压回升的时间短于使用多巴胺,SF对轻度休克的疗效优于中、重度休克,而多巴胺对轻、中、重度休克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SF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在早期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帮助较大,可减少患者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8]。SF联合多巴胺治疗心源性休克升压作用缓和、持久,并能较好地弥补常规治疗的不足,临床应用安全、有效[9],SF治疗休克的综合疗效与西药的多巴胺相仿,而联合用药疗效更好,能够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纠正休克时微循环的恶化,改善组织供氧[10]。在常规抗休克基础上加用SF能有效升高休克患者血压,并稳定心率,改善休克症状[11]。

总之,SF不仅能提高心脏功能和回升血压,而且能使这些功能稳定在一定水平,没有较大幅度的反复,有利于休克的复苏[12]。

2 改善微循环及组织代谢

休克带来的低氧血症会进一步加重因微循环障碍而造成的重要脏器缺血缺氧状态。SF能降低外周循环阻力[13],改善休克时微循环状态,增加能量和营养物质的供给,显著改善临床症状[14]。SF联合多巴胺注射液应用于急性失血性休克手术患者,能迅速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微循环和组织代谢,促进休克的复苏[15],增加组织氧供及氧利用率,减轻乳酸酸中毒[16],降低血乳酸水平、增加乳酸清除率[17],恢复正常的组织代谢。SF能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24 h组织灌注水平和氧输送水平,但对平均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无影响[18]。

3 抑制炎症反应

休克后,微循环灌注减少,发生广泛的组织缺氧,刺激机体炎症细胞活化,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炎症反应是休克进一步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效控制休克的炎症反应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重要环节。SF可抑制体内炎症因子的产生[19],如降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20],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病死率[21],提高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22],由此认为,SF可使体内促炎/抗炎因子趋于平衡,有效控制休克时炎症水平。

就局部器官炎症而言,SF能抑制休克相关性肺损伤核因子-κB(NF-κB)活性和降低IL-6水平,减轻休克导致的肺组织损伤[23],保护脓毒性休克大鼠的心肌,主要表现为抑制心肌组织NF-κB的活化及TNF-α的蛋白表达,起到抗炎作用[24],改善内毒素休克大鼠的肝功能,减轻肝窦淤血和白细胞嵌顿,抑制内毒素激活白细胞,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细胞的黏附、浸润及氧自由基毒性,降低肝脏脂质过氧化及炎性损伤[25]。

4 调节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平衡

失血性休克过程中,缺血、缺氧及氧自由基的释放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组织因子释放入血,引起凝血功能紊乱,凝血系统失衡在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6],失血性休克大鼠纤溶系统平衡失调和血浆组织因子表达增强,SF对组织因子表达有下调作用,但不能纠正其纤溶系统失调[27]。

TF是外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启动凝血途径而引起血管内血栓形成[28]。凝血酶调节蛋白(TM)是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一类跨膜糖蛋白,TM升高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防止由于TF激活后的凝血功能过强而导致血栓栓塞,对防止失代偿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有重要意义[29]。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中TF、TM含量升高,肾组织TFmRNA、TMmRNA表达明显增强,SF能下调肾组织TFmRNA表达、上调TMmRNA表达,提示SF具有抑制凝血途径的启动、增强抗凝功能的作用,使凝血能力趋于正常,而不易引起血栓[30]。

另外,应用SF对严重多发创伤并发休克患者凝血系统有良性调节作用,表现为改善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31]。改善轻、中度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高凝状态,纠正休克后期的凝血功能紊乱,以减少休克后期DIC的发生[32]。

5 抗缺血再灌注损伤

休克再灌注时,缺血再灌注所致机体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和炎性介质,加重组织微循环障碍及降低组织摄取利用氧能力。SF可通过改善肠道微循环、直接灭活黄嘌呤氧化酶抗氧自由基、改变血液流变学、防止血小板及白细胞聚集黏附及减轻细胞钙负载、促进细胞修复等抗缺血再灌注损伤[33],明显提高大鼠肠黏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34],且在失血性休克及缺血再灌注各个阶段都可以起到保护小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与降低内毒素及丙二醛的水平有关[35]。失血性休克大鼠胃黏膜血流量(GMBF) 及肾黏膜血流量(KMBF)显著减低,并可见胃黏膜细胞坏死、脱落、局部溃疡形成,SF能够通过提高GMBF及KMBF,减轻胃黏膜、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36]。

6 小 结

SF广泛应用于中西医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休克属于中医“厥脱”的范畴,厥脱证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证之一。口服中药发挥疗效往往较慢,中药注射液的SF能较好地满足这一要求。SF之所以能够纠正休克,与其能增强心脏功能、升高血压、改善微循环及组织代谢、抑制炎症反应和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机制相关,但中成药相对西药而言,成分较复杂,使得对相应作用机制的研究难度增大,该药明确的抗休克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1] 樊文惠,何乾超.参附注射液治疗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估[J].光明中医,2013,28(9):1836-1838.

[2] 李东晓,罗霞,郑颖,等.参附注射液的抗休克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0,16(4):3-4.

[3] 吴冬海,吴利军.参附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9):695-696.

[4] 卓道勤,吕国焰,闵磊,等.参附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早期血流动力学紊乱干预性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2005.

[5] 殷文朋,李春盛.参附注射液对心源性休克犬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8,15(1):20-23.

[6] 朱传耘.参附注射液与多巴胺在失血性休克中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6):1032-1033.

[7] 石一杰,汪辉.参附注射液治疗ICU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47-48.

[8] 陈君霞.参附注射液在感染性休克早期治疗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1,23(12):239-240.

[9] 熊万胜.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治疗心源性休克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10):20-21.

[10] 丁宇栋.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对休克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20):64-65.

[11] 熊利红,秦丹梅.参附注射液治疗休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156.

[12] 罗润军.参附注射液治疗40例休克患者临床观察[J].健康之路,2013,12(6):147-148.

[13] 唐子人,李春盛.参附注射液对低血容量休克血流动力学及氧输送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21(10):1954-1957.

[14] 张雄辉,张火林,黎惠金,等.参附注射液在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4):28-29.

[15] 孙许宝,方坚,赵秋生.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注射液对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和组织代谢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6,28(11):809-811.

[16] 谢海辉,张曙,石海燕,等.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血乳酸水平及氧代谢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08,10(11):1571-1573.

[17] 李平,刘八一,傅进艺.参附注射液联合乌司他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乳酸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2,33(10):1337.

[18] 周蕾,张蔚,陈晓卫,等.参附注射液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组织灌注和全身氧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9):1505-1507.

[19] 张昆,邵丽华,梁丽艳.参附注射液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6):748-749.

[20] 党宗彦,何再明,吴颖.参附注射液联合血必净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J].实验药物与临床,2013,16(6):489-490.

[21] 雷李美,黄增峰.参附注射液对多发伤合并休克的治疗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19(4):206-208.

[22] 白鹏举,武华.参附对大鼠失血性休克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J].当代医学,2013,19(12):28-29.

[23] 陈金仙,陆静,何艳霞,等.参附注射液对休克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24(1):18-20.

[24] 杨进国.参附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D].武汉:武汉大学,2005.

[25] 胡剑江.参附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26] 张艳杰,潘景业,王明山.失血性休克大鼠凝血因子的变化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5,13(1):110-113.

[27] 陈洁,潘景业,王晓蓉,等.失血性休克大鼠纤溶功能与组织因子变化及参附注射液的干预作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3):253-255.

[28] 刘小南,霍婷婷,王为忠,等.参附注射液对大鼠移植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S1):111-115.

[29] 刘旭盛,杨宗城.血栓调节蛋白与炎症反应[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6):375-377.

[30] 马继红,刘婷,潘景业.参附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肾保护作用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9,16(5):293-295.

[31] 蒋国平,雷李美,文怀楼,等.参附注射液对多发创伤并发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0):1127-1129.

[32] 陈文元,张英俭,梁伟伟,等.参附注射液对轻、中度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81-83.

[33] 夏中元,熊桂先,郑利民.参附注射液对休克再灌注期间肠粘膜pH及门静脉血气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14-15.

[34] 袁慧,徐华彪,史成和,等.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观察[J].中国医药,2007,2(8):460-462.

[35] 方军,陶礼钧,吴作株,等.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肠系膜上静脉缺血再灌注小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1,32(5):384-386.

[36] 马继红,张近波,潘景业,等.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4(6):374-376.

(本文编辑 郭怀印)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沙 410000),E-mail:781920555@qq.com

R459.1 R289.5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5.14.014

1672-1349(2015)14-1626-03

2015-02-21)

猜你喜欢
失血性休克多巴胺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的早期疗效观察
贪婪的多巴胺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多巴胺不敏感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How music changes your life
跟踪导练(四)(4)
急诊抢救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