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护理效果

2015-01-23 09:12卢玉珍潘立妹卢淑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0期
关键词:血氧肺动脉呼吸机

韦 芳 卢玉珍 潘立妹 卢淑英

30例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护理效果

韦 芳 卢玉珍 潘立妹 卢淑英

目的 探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30例确诊为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 通过加强病情监测、有效地进行呼吸道护理。加强用药观察护理及根据病情特点正确采集血标本送检等护理措施, 总结其临床效果。结果 1例因先天性心脏病转上级医院治疗, 其余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 准确、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及细心的观察, 能有效减少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并发症、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新生儿肺动脉高压;护理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ofthe newborn, PPHN)是指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增高, 肺动脉压超过体循环动脉压, 使胎儿型循环过渡至正常“成人”型循环发生障碍, 而引起的心房及(或)动脉导管水平血液的右向左分流, 临床上出现严重低氧血症等症状[1]。本病多见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 常有胎粪污染羊水的病史。出生后除短期内有呼吸困难症状外, 常表现为正常。在生后12 h内可有发绀、气急症状, 而常无呼吸暂停、三凹征或呻吟等。本科室2013年1月~2015年1月对30例确诊为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采取了一系列的护理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效

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科室收治的30例经心脏彩超检查确诊为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新生儿, 生后12 h内均有不同程度发绀、气急症状, 胎龄39~42周,出生体质量2800~4200 g, 其中阴道分娩12例、剖宫产18例, Apgar评分0~3分的重度窒息5例, Apgar评分4~7分15例, Apgar评分8~10 分10例。

1.2 护理方法

1.2.1 病情监测 持续动态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及经皮血氧饱和度变化。密切观察患儿呼吸及血压, 呼吸机辅助呼吸患儿注意观察自主呼吸与呼吸机是否同步, PPHN的患儿较明显的体征为动脉导管开口前(常取右桡动脉)及动脉导管开口后(常为左桡动脉、脐动脉或下肢动脉)的动脉血氧分压差:两者差值>15~2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两处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差≥10%[2], 因此, 在护理时要特别注意血氧探头位置应选取在动脉导管后(左上肢及双下肢), 如血氧探头放置在动脉导管前, 则血氧值偏高, 无法如实反映出机体低氧血症的血氧饱和度。

1.2.2 常规护理 注意保暖, 避免体温波动过大, 保持中性温度, 每2小时监测1次体温。呼吸机辅助呼吸患儿置辐射保暖台保暖时, 注意防止皮肤水分的丢失, 维持湿度55%~65%。肤温探头应放置正确, 随时观察, 防止松脱引起温控失调, 造成皮肤烫伤。PPHN患儿在予吸痰、静脉穿刺、变换体位等操作刺激时均可使青紫加重, 因此, 在工作中, 各项治疗及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 动作轻柔, 减少刺激, 躁动不安的患儿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1.2.3 呼吸道护理 护理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患儿时,除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应加强呼吸机使用管理,加强气道湿化,规范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从而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3]。

1.2.3.1 应用合理的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能改善肺动脉高压的症状。要及时清理呼吸机管道回路中的冷凝水, 以免反流引起肺部感染, 同时可减少管道阻力。

1.2.3.2 定时更换体位, 预防或清除肺内分泌物的堆积及改善受压部位的肺扩张。更换体位时, 禁止将呼吸机环路与呼吸机分离;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1.2.3.3 应适时、适度吸痰, 吸痰时采取浅层吸痰法, 可有效避免对支气管黏膜的刺激和损伤。行气管内吸引时需观察患者的胸廓运动和血氧饱和度(保持在88%~95%)。

1.2.3.4 妥善固定插管, 避免气管插管过深或过浅, 过深可引起一侧肺通气过度引起肺损伤、肺气肿;过浅则影响通气效果。

1.2.3.5 对吸入的气体加温, 使温度与中性环境温度一致[4],因此呼吸机管道环路中温度一般保持在30~36℃, 使患儿吸入的气体温度接近于体温, 避免气道受到刺激后痉挛, 使气道压力增高, 致低氧血症加重。

1.2.4 血标本的采集的护理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患儿较明显的体征为动脉导管开口前的血管(右桡动脉)比动脉导管开口后(左桡动脉、脐动脉或下肢动脉)的动脉血氧分压明显增高, 因此, 在采集血标本进行血气分析时, 应特别注意采血位置, 必须选取动脉导管后动脉血;若选取右上肢及头部动脉血(动脉导管前)采集血标本, 不能如实反映出机体低氧血症, 影响病情疗效判断。

1.2.5 药物治疗的护理

1.2.5.1 维持循环常用的药物 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 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药物有无外渗、心率是否增快、有无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1.2.5.2 降低肺动脉高压的药物, 主要是血管扩张剂, 如硫酸镁、前列腺素E1、米力农、西地那非等, 上述药物在护理上需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观察有无外渗, 严密注意观察低血压、呼吸抑制、心率失常、凝血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

1.2.5.3 一氧化氮(NO)是一种选择性肺血管扩张剂,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PPHN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等疾病的治疗。NO极不稳定, 有潜在的可自由扩散入细胞的气态自由基, NO还可抑制血小板积聚, 使血小板功能降低, 加上体外循环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大量破坏与丢失, 患者存在潜在的出血倾向[5]。治疗期间,护理上根据病情变化控制NO吸入浓度及时间,保证NO吸入的连续性,密切监测NO及二氧化氮浓度(NO2),并观察血气分析及呼吸参数的变化,注意不良反应的观察与预防[6]。因此, 要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出血倾向。

2 结果

1例因先天性心脏病转上级医院治疗, 其余患儿均治愈出院。

3 小结

及时、准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促进持续PPHN患儿康复,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7]。在PPHN的护理过程中,加强病情监测、有效地进行呼吸道管理、加强用药观察及根据病情特点正确采集血标本送检等, 均是PPHN重要的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 准确、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及细心观察, 能有效减少PPHN患儿并发症、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1] 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 等.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66-567.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诊疗常规(草案).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3, 6(1):61-62.

[3] 邓红丽, 梁杏芳.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19):34-35.

[4] 蓝惠兰, 李雪球, 覃铁和, 等.1机械通气者吸痰前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湿化的比较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8):5691.

[5] 朱颖, 罗瑞华, 苏丽华.一氧化氮吸入治疗肺动脉高压病人的观察与护理.全科护理, 2010, 8(8):2190.

[6] 廖颖芳, 连朝辉, 张宝芸.一氧化氮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6, 27(13):1611-1622.

[7] 施永秀, 谢基灵.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护理.全科护理, 2014(29):2734-273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0.127

2015-02-14]

523443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医院儿科(韦芳 潘立妹卢淑英), 护理部(卢玉珍)

猜你喜欢
血氧肺动脉呼吸机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慢阻肺患者HRCT检查肺动脉直径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的相关性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
Pathological abnormalities in splenic vasculature in non-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 Its releva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portal hypertension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在胸外科中的应用
基于无线技术的医用血氧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