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2015-01-23 09:12顾春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0期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护理人员

顾春艳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顾春艳

目的 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100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出其中8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心理焦虑问题, 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积极措施来进行心理疏导。结果 经过3~5个月的心理分析和相关的疏导, 80例心理焦虑患者与其他20例患者一起完成了治疗方案, 并未有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意外的情况。结论 通过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心理分析, 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疏导和日常护理, 可以有效地避免患者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意外的情况。

老年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心理分析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日益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人们的生命, 但是也加重了人口老龄化, 据报道显示, 我国的人口结构早于2000年就已经步入了老年型社会

[1]。而对于那些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来说, 疾病的痛苦、血透的并发症以及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都使他们产生了恐惧、抑郁和焦虑等情绪, 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来本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00例患者, 男56例, 女44例, 年龄60~90岁。原发病一般为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炎和多囊肾等, 通常伴有尿毒症症状, 患者血透治疗平均时间为6年, 其中最短1年, 最长18年。研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2]来进行评定, 患者中评分>7分的、存在焦虑症状的有80例, 对于疾病不同程度上的表现出否定或者不知所措, 同时存在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等情况。23例患者存在偏执和多疑的情况, 不愿或者不能理性接受医务人员的病情判断;9例患者存在悲观绝望甚至厌世的心理。

1.2 方法

1.2.1 以人文关怀为基础 在护理工作中, 一切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 因为日常护理工作不仅仅是机械化的、程序化的操作, 更重要的是护理过程中和患者的交流、沟通能够了解患者生理、心理甚至是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 并且主动和患者家属沟通, 掌握患者的家庭状况以及生活经历等[1]。然后在护理工作中一方面可以便显出对于患者的重视和关注,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赞许患者以往经历或者生活态度等, 来使患者找回自信心和价值感, 得到一定的心理满足,更好地和医护人员建立信任感和友好关系, 转移因为疾病而造成的心理压抑[3]。对于老年患者医护人员可以多采用一些亲切地称呼, 比如大爷、奶奶、老人家等, 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对于患者的生活要求尽可能的满足, 将自己置身于患者的角度, 真正帮助患者改善治疗中的焦虑情绪;同时保证治疗环境安静, 避免患者受到打扰并且保护患者隐私。

1.2.2 尊重并倾听患者的情感倾诉 很多患者由于担忧疾病的治疗情况以及经济问题, 会产生焦虑的心理[4], 对病情表现的束手无策甚至是悲观绝望, 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应该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 并且从医疗发展水平、社会医疗保障和家人的支持关怀各方面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使其逐步释放心理压力, 缓解焦虑和迷茫的情绪, 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在治疗初期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工作, 任由家人和医生确定治疗方案。注意疏导过程中要循序渐进, 一切以尊重患者为前提, 保护好患者隐私。

1.2.3 创造温馨的透析环境 患者进入透析室后, 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为患者介绍透析室的基本环境, 保持床单位被褥的柔软舒适, 并保持室内的安静, 设身处地关心患者, 从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重视患者的需求, 并积极满足患者的需求, 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创造优美、安全、舒适的透析环境。

1.2.4 熟悉的操作技巧 为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熟练掌握各种技巧, 增强患者透析治疗的依从性。同时, 护理人员还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在动静脉穿刺时配合良好的心理辅导, 让患者放松心情, 保证一次穿刺成功, 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减少患者的痛苦。

1.2.5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文化水平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 让患者对血透治疗有基本的认识, 认识到透析的注意事项以及自我保健的关键点, 掌握预防感染的方法,避免食用对肾有害的食物和药物, 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康复锻炼, 保持愉悦的心情, 从而促使自身早日恢复健康。

2 结果

经过3~5个月的心理分析和相关疏导, 80例心理焦虑的患者与其他20例患者一起完成了治疗方案, 并未有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意外的情况。

3 讨论

老年患者不但在身体机能上会逐渐老化, 心理上也会产生很多变化, 疾病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慢性肾衰竭, 平时没有明显的症状, 但是严重后演变为尿毒症,就需要依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这种突如其来的疾病会给老年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自然会产生焦虑、绝望的负面情绪;血液透析的过程中, 患者身心都经受反复折磨, 而且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自身机体衰老, 治疗成效并不明显且容易反复发作, 老年患者很容易因此产生放弃的念头, 失去治疗的信心。所以在医护工作中, 必须分析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 然后对症下药, 进行疏导以及护理工作[5]。

总之,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是较为常见并且严重的, 必须要重视透析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这也就要求血液透析的护士要拥有耐心和真诚的态度, 在护理过程中真正了解患者心理感受, 给予适当的护理对策, 帮助老年患者用良好的心态来配合治疗。

[1] 赖燕, 罗冬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7):62-63.

[2] 吕丈律, 滕杰, 邹建洲, 等.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分析.中国血液净化, 2012, 11(6):298-302.

[3] 张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2(5):79-81.

[4] 郭海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与护理对策.吉林医学, 2014(33):7544-7545.

[5] 高文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27):126-12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0.141

2015-02-12]

226006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猜你喜欢
维持性血液护理人员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人文关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浅谈影响外科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第1年内的生存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