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治疗慢性布氏菌病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

2015-01-24 23:13和殿峰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4期
关键词:祛风除湿布氏药理作用

和殿峰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河南 濮阳 457001)

探析治疗慢性布氏菌病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

和殿峰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河南 濮阳 457001)

布氏杆菌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症状较复杂。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为抗菌治疗。对于治疗慢性布氏菌病所选用的中药主要为扶正补虚、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抗过敏类中药。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目前临床中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配伍情况、治疗效果等。

布氏菌病;中药药理;临床疗效;扶正补虚;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抗过敏

布氏菌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乏力、盗汗、顽固性关节及肌肉疼痛,其为布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1]。对于慢性布氏菌病的治疗我国临床医师均由多年的防治及治疗经验。中医药在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从中医传统机制及归类进行分析,少有文章通过现代中药药理的方向进行报道,给临床运用带来了难度[2]。要通过重要药理学阐明治疗慢性布氏菌病的常用中药,会使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思路更加清晰和直观。

1 布氏菌病发病机制

布氏菌病的发病机制为引起慢性布氏菌病病理样改变,其主要破坏免疫反应和自身稳定功能,引发机体内一系列病理反应和病理损害[3]。传统中医药采用扶正固本、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通过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中药方剂可明显改善机体免疫、微循环,抑制过敏介质及炎性介质的释放,并且具有明显的止痛作用。对于治疗慢性布氏菌病所选用的中药主要为扶正补虚、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抗过敏类中药。

2 扶正补虚类中药药理作用

慢性布氏菌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较,慢性布氏菌病患者免疫力较低。在对症治疗中选择扶正补虚类中药对免疫功能进行治疗,实验证明补虚类药物可明显改善患者免疫调节功能[4]。补虚药的药理作用基础为扶正培本,可特异性调节免疫功能,升高机体内外周白细胞数量,增强内皮系统细胞吞噬能力,在机体接触到抗原物质后产生的免疫功能。扶正补虚类中药有人参、黄芪、党参、灵芝、白术、甘草、山药、熟地等。补虚类中药明显提高机体对各种刺激的抵抗能力,使紊乱的机体功能恢复正常,促进性腺功能、促进造血功能。相关研究证实,人参、刺五加、党参、当归对于不是病患者造血功能减退、血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引起的贫血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3 祛风除湿类中药药理作用

布氏菌病患者多因脏腑不合、水谷不消堆积于脾脏,导致脾脏肿胀;又因体内湿热之气入侵体内,热气郁蒸,导致胫骨疼痛。布氏菌病患者的各种症状均可用风、寒、湿三痹来解释,就可按照风、寒、湿三痹的组方进行治疗。祛风除湿药物均可祛除筋骨内的风湿之气,缓解或消除患者疼痛症状。常用的抗炎作用中药有秦艽、青风藤、木瓜、五加皮等,经动物实验证明以上中药均可减轻大鼠的甲醛及蛋清性关节炎的肿胀程度,并且可加快肿胀消退速度,并且可通过兴奋肾上腺皮质系统,使肾上腺皮质功能得到提高。具有镇痛作用的中药有秦艽、独活、五加皮、汉防己等,相关动物实验证明[5],秦艽可提高大鼠疼痛阈值50%左右,清风藤可有效提高小鼠的疼痛阈值,起作用与吗啡比较镇痛作用为1∶2.5。独活在煎煮后喂食小鼠,可起到镇痛作用,另外无梗五加皮脱脂极其制剂均具有镇痛作用,且以上重要与吗啡相比镇痛作用缓和且无吗啡成瘾性,产生耐药性后在停药后自行消失。

4 活血化瘀类中药药理作用

慢性布氏菌病患者血流速度、血液清晰度等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临床中多采用活血化瘀重要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微循环功能障碍,并且疗效显著。微循环障碍是微动脉与微静脉血管之间循环屏障发生障碍。我国中医认为久病侵入经络形成血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7],血瘀患者多表现为微循环障碍,临床中多表现为微血管流动缓慢、瘀滞,严重患者会发生微血管内凝血,导致患者微血管变型发生曲张、扩大等,导致微血管周围出现渗血、出血症状。中药中的活血化瘀药物主要改善血流动力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具有镇痛、抗菌、抗感染的作用。穿山甲、益母草、桃仁、元胡、红花等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赤芍、鸡血藤、当归等则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且与浓度呈正比。鸡血藤和鹿仙草经动物实验证明可明显改善微循环血流,并且可改善血液浓度、黏度、聚集等倾向。并且可使微循环形态发生改变,解除微血管痉挛,使微血管轮廓变得清晰,形态趋向归于正常。延胡索、郁金、姜黄等具有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可对机体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调节具有改善作用。

5 抗过敏类中药药理作用

布氏菌病为人畜共患变态反应性疾病,在布氏杆菌侵入机体后,免疫系统会表现出不同的机体反应,多引发超敏反应或变态反应。免疫反应是机体自身识别外来入侵物质,清除外来物质,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生理防御体系。在特殊条件下,免疫反应会超出机体正常生理反应范围,导致生理紊乱、多组织损伤。中药药理研究发现,祛邪类药物可有效调节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祛邪类药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清热解毒的作用,并且研究发现祛邪类药物具有免疫双相调节作用。通过抑制免疫细胞释放过敏介质,调节T细胞数量及比例,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调节机体内吞噬细胞功能,从而起到抗过敏作用。国内运用于抗过敏的药剂有很多其中代表方剂为过敏煎,其组方为柴胡、五味子、防风、乌梅、甘草。经动物实验证明过敏煎可明显降低小白鼠的过敏性休克症状。

6 小 结

通过几十年的临床应用,中药在治疗布氏菌病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对治疗布氏菌病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药疗法运用灵活、疗效确切、容易被患者接受,具有极大的临床应价值,已经成为我国预防和治疗布氏菌病的重要方法。慢性布氏菌病的病理机制和慢性病灶的长期存在,引起机体长期满意反应和过敏反应。通过中药治疗可提高机体免疫力,调整患者内分泌等多项生理功能,并且重要副作用小,患者容易依从治疗。目前慢性布氏菌病仍处在探索阶段,学术界还未形成规范化的理论学说,中医角度对疾病治疗机制阐述不够确切。对于治疗慢性布氏菌病所选用的中药主要为扶正补虚、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抗过敏类中药。中西医结合可取的较好的临床效果,虽然存在诸多缺点,但布氏菌病仍然是当今医学界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 何玉萍,李铁锋,王大力.90年代我国布氏菌病治疗研究概况[J].中国地方病防怡杂志,2001,16(5):278-280.

[2] 成岩,白靓,张树军.我国布鲁氏菌感染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3):343-346.

[3] 张志刚,孙荣珍,张立军.治疗慢性布氏菌病的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7,22(5):380-382.

[4] 吴国清.浅谈中药治疗慢性布氏菌病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A].浙江省中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

[5] 邹洋,冯曼玲,王非.布氏杆菌病药物治疗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生,2012,15(7B):2332-2335.

[6] 王季秋,崔京玉.布鲁氏菌病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7,22(2):104-106.

[7] 范荣,唐天弼.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左氧氟沙星及多西环素治疗慢性布氏杆菌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1,22(12):1081-1083.

R285.5

A

1671-8194(2015)14-0296-02

猜你喜欢
祛风除湿布氏药理作用
秦岭北坡发现巫山布氏角蟾
苦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盛夏中医治疗风湿病有良方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祛风除湿法治疗IgA肾病的Meta分析
风市穴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枇杷花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橘红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布氏菌病患者抗体测定与细菌学检验结果的比较观察
羊种布氏菌043强毒株BRA0434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与毒力的初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