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自信:中医理论的传承发展
——“中医辨证方法与临床高峰论坛”主题报告

2015-01-25 02:10张伯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医药学基础理论

张伯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理论自信:中医理论的传承发展
——“中医辨证方法与临床高峰论坛”主题报告

张伯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理论自信;中医理论;传承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医学类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世中联中医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管理工作。在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中风、痴呆等疾病方面有丰富经验。连续承担3项国家“973”项目,建立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成为研制现代中药的新途径。开拓了中成药二次开发领域,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促进中药产业升级换代。在中医教育方面,倡导强化中医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训练,提出了“素质、知识、能力并重”的教育理念;组织世界多国专家起草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已颁布执行。

积极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参加规划制定与顶层设计。在中医药立法、大中药健康产业、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中药资源战略等方面,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建议30余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余项。培养出站博士后、博硕士研究生160余名。

今天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建所35周年的日子,在这里举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史陈列馆及陆广莘纪念室揭牌仪式,同时举办“中医辨证方法与临床高峰论坛”,我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对此表示衷心祝贺,也向各位国医大师和同道表示崇高敬意和热烈欢迎!向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全体同仁表示诚挚问候和感谢!

35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肩负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任,坚持不懈,勇于探索,克服困难,团结奋进,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就。在庆祝建所35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不应忘记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不应忘记他们为中医理论发展而做出的艰辛努力。陆广莘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陆老的一生事迹在他的纪念室里有了较全面的介绍。

陆老是中医理论家、思想家、临床家,首届国医大师。他坚持中医临床与理论研究的结合,从医近70年,孜孜以求,耕授不止,坚持中医本体研究与中国文化和哲学研究的结合,致力于中医学在现代环境中的卓然自立和主体发展。

陆老在几十年前就提出:“中医之道是养生治病必求于本的生生之道,是辨证论治的发现和发展人的生生之气,是聚毒药以供医事转化利用为生生之具,是通变合和谋求实现天人合德生生之效的健康生态的实践智慧学。”这四个“生生”是他在几十年中反复论述的。他把中医学的生态医学、健康医学做了最精辟的诠释。他不断进行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中医学为健康医学的本质属性,历经30余年现已得到举世认同。他倡导健康医学的理念,对于理解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大科学背景下认识中医学的科学内涵都具有深远意义。

陆老是中医理论现代研究的开拓者,基于几十年对中医经典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体会,从哲学和方法论的高度,把中医学的学术思想扼要地归纳为“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从理论、方法、工具、疗效等方面系统阐明了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健康医学本质。

陆老的学术思想内涵是丰富的。他不但对中医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论述。特别是在生命科学思想和方法论从局部向整体观转化、从线性思维向复杂性思维发展、从注重分析向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演变大趋势下,研究和发扬陆老的健康医学思想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陆老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与研究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下面就中医理论研究的有关问题谈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首先,中医理论研究要理论自信,自觉应用。

中医理论是通过数千年时间和亿万人临床实践的检验,不断创造、积累和完善的具有完整的理论架构与方法体系。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学发展的一大贡献。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人体健康;在生理上,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基础,主张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在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个体化诊疗,重视个体差异和疾病的动态演变;在方药上,根据药物性味归经,运用七情和合的配伍法则,使用方剂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这些特点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理念和方向,其科学内涵不断得到诠释,彰显了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先进性。随着医学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西方医学逐步汇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医学的任务将是预测疾病、预防疾病和个体化诊疗。预测疾病、预防疾病与中医的“治未病”、养生保健密切相关,个体化诊疗与中医的三因制宜、辨证论治思想不谋而合。

可以说,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其理念并不落后,符合先进医学的发展方向。国内外的长期实践已经反复证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找到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对当代医学发展的启示作用和贡献,对中医理论要自信,要自觉应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养成中医思维模式,提升辨证论治能力,增强中医药在医药卫生保健中的贡献度;通过科学研究,建立标准,实现中医理论的自立、自强并发扬光大。

第二,中医理论研究要在实践中发展和升华。

中医药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历史上中医理论的每一次突破都遵循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发展规律,而在其发展过程中,疾病谱系的改变是推动中医学发展的动力。中医临床实践推动中医理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

研究中医理论,一定要遵循中医发展的规律,要从临床的实践中、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诊疗经验中提炼中医诊疗规律,升华中医理论。建国60多年来,中医药实践在各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50年代中医药治疗乙脑的经验,60年代对肾藏象的系统研究、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的研究、小夹板治疗骨折的研究,七八十年代针刺麻醉及对血瘀证的系统研究、青蒿素的发现,90年代开展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对重大疾病及急性传染病治疗、砷制剂对白血病治疗、毒损脑络、血脉络病理论、醒脑开窍针法,体质分类、组分中药、经穴特异性、治未病理论和方法等,大量丰富的实践、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多学科的交流合作,其规模和深度都是历史上所没有的。但在中医药理论的挖掘整理、升华提炼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要有历史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做好这项工作。

第三,善于传承、勇于创新,努力促进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

中医药学理论研究要注重传承和创新的有机结合,中医药传承创新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几十年来,业内总结的“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就是成功的经验,我们一定要坚持这一点。但目前也存在着传承不力、创新不足的现象。近些年来,中医科学院重视传承工作,召开了二次传承工作大会,部署了百年中医史研究、传统知识保护名录整理、名医名家学术思想整理、开展传承博士后培养等多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中医药理论研究还要注重基地和平台建设,要加强方向明确、特色突出、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注重体制机制改革,向国内外学者开放,联合研究,和合共进,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用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医改难题,对中医药学提出了新的命题,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至关重要,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每一位学者乃至中国中医科学院全体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应当承担的历史重任。

中医药理论研究还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要组织一批包括有深厚中医理论素养、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学者,吸收现代数理统计、信息科学、哲学等方面的专家队伍,开展协同研究工作。

基础所此次邀请诸位国医大师及其传承人参加中医临床辨证方法高峰论坛,作为庆祝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基础所成立3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的开场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持续办下去。

国医大师是代表了中医学术高峰的群体,他们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珍惜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建议今后基础所能够主办国医大师系列论坛,每年选择1-2个学术主题,请国医大师们讲解理论、传授经验,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以此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相信我们可以将中医理论传承得更好,也会发扬得更好!

R2-03

A

1006-3250(2015)04-0373-02

2015-04-18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医药学基础理论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
高速公路智慧服务区基础理论探析
浅述葛洪及其医药学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初探
中医药学名词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