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帕密帕》程式特点研究

2015-01-28 07:21张涵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云南普洱665000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
关键词:拉祜族程式史诗

⊙张涵[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云南普洱665000]

《牡帕密帕》程式特点研究

⊙张涵[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云南普洱665000]

创世史诗《牡帕密帕》是拉祜族的一部“百科全书”,通过传承人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世代传承拉祜族的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传递和延续,传承方式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语言特点。作为沟通的语言文字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而解读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你会发现它有自己独特的程式规律可循,也正是这些语言文字的结构特点使得文学作品的艺术韵味更加浓厚。

《牡帕密帕》程式结构特点

近年来,国内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行政实践,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产生了涉及文化传承、文化延续、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保护等的一些文化问题。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开展,大家纷纷探讨在理论和实践上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和发展,尤其是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断成为学术界、政府和民众所关注的迫切问题。民间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门类和领域之一,它是民众口传心授、代代相传、集体创作和共享的口头语言艺术。口传史诗作为特定族群或社区的文化表达样式,它和其他民间文化样式一样被纳入到了传统文化保护的范围。民族史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每一部宏伟的民族史诗,都是一座民间文化的宝库,是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尤其是创世史诗,它包含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心理和认同意识,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功能价值。它蕴含着人们心理最深层的精神需要,同时又是民族历史的记忆载体,更是民族知识文化信息的教科书,承担着教育族群、训诂遵规的责任,它的存在与延续关系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牡帕密帕》作为拉祜族世代口耳相传的创世史诗,是拉祜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它的内容丰富,传唱技艺难度高,蕴含的文化价值深厚。这部史诗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牡帕密帕》作为拉祜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对于研究其民族文化、历史和语言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口传史诗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并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观察,能使我们对口传史诗的本质、起源、发展和演变有更深的认识。从人类认识自然的规律来看,它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对世界的认识来源于神物。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首诗,讲述历史经验,长篇的诗段,具有的诗的基本特点——对仗押韵、首尾对照等。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它是由表演者演唱,遵循了一定的音乐格律,曲调有变化,音响有高低。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它反映了少数民族农事节令的计算,日子年节风俗的由来。

一、《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流传最广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史诗,主要依靠的是老人的口口相传,完整地演唱一遍,大约需要三天三夜,如果再加入一些花枝杈杈,可能三天三夜都唱不完。由于需要用拉祜古语来演唱,演唱的内容全靠心记,所以学习《牡帕密帕》成为了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在拉祜族的村寨中,能够完整口传史诗的人寥寥无几。文学本身是虚构和现实的混合物,它是既定事物与想象事物之间相互纠缠、彼此渗透的结果。史诗是生活的反映,也是对生活的想象。就创世史诗来讲,它所具有的精神心理认同、历史记忆、知识教育等功能和它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都是民族共同体一起创造的财富。

二、程式

程式是一种特定的格式,一定的法式、形式。“口头程式理论”是由米尔曼·帕里和阿尔伯特·洛德创立的,又称“帕里—洛德学说”(The Parry-Lord Theory of Oral Composition),口头程式理论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三个结构性单元的概念:程式(formula)、主题或典型场景(theme or typical scene),以及故事范型或故事类型(story-patternor tale-type),它们构成了口头程式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①在一种文化的习语中,一个擅言者或表演者经过不断摸索,将一组措辞和使用言语的规则内化,而这可以产生有含义的、可预见的相互作用。但是,不同的个人经历可能会导致这些内化体系的多样性。索绪尔认为诗歌是认识发音的宝贵文献,诗法的体系有的以音节数目为基础,有的以音量或语音的相同(头韵、半韵、脚韵)为基础。在理解他者文化艺术中最重要的方式就在于我们把它看作是具象的。语言的所指诱使我们假设,在我们没有学习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而无法理解其言语的时候,我们也能够欣赏使用那一语言的人们的艺术。许多文化艺术通过它们在有规则的样式中,陈述着它们的文化。共有一种语言的人根据语法规则,使用它创造出了大量的多种多样的个人陈述,其含义有赖于他们所选择的单词和这些单词在言语中的特有排序。当然,语言的结构和意义远远比文字符号的规则体系丰富得多。诗歌中事实陈述与形式相互作用,产生了一个简易而平衡的整体方式。口头诗人在讲述故事时,遵循的是简单然而威力无比的原则,即在限度之内变化的原则。

三、结构特点

假设用A、B、C、D分别表示史诗中每一小节中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那么史诗在形式上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诗歌的基本特点,如平行句式、重复、对仗、首尾呼应、对答等程式特点,正是这些形式上的特点规制了演唱者的音律节奏,使得演唱内容整齐规范,整个史诗的韵律和氛围也就凸显出来了。史诗的演唱也就没有强烈的音律,就好像是在叙说一样,平静而常情。史诗变得有规律可循,便于传承者记忆和表达,听者也就加深了印象。

形式一:A——CB——D,即第一句和第三句对应,第二句和第四句对应。这种对应可以是重复,也可以是对照、问答,又或者是意思表述相近。有节奏的重复是基本的美学特征之一。例如:

(汉语)(拉祜话)

一颗种子落下地,Ted yawd mil qhod yar-e qo,长出一片黄竹林。Thawd de ted de phiel-e ced.一颗种子落下地,Ted yawd mil qhod ysr-e qo,长出一片青竹林。Nawl de ted de phiel-e ced.一颗种子落下地,Ted yawd mil qhod yar la qo,……

一颗种子落下地,②Ted yawd mil qhod yar la qo③

……

如果用同一个音来表示“一颗种子落下地”,那么在演唱上就会出现很有规律的重复,再加上是用少数民族语言拉祜话来演唱,那么在说唱上就会形成一种韵律上的平衡感,而且在押尾韵上稍作变换的表达,会使节奏更加明显。这个部分以下的33个小节都是采用了A——CB——D的形式,其中,A句和C句是相同的,B句和D句是相同的,只是B句和C句使得整段演唱在形式上大体都是一个模式。节奏感也是相同的,只是在一个或两个小节上转换了一种形式,如AB——CD、A——BCD等,但由于前两句依然保持了(一颗种子落下地,Ted yawd mil qhod yar-e qo,长出一片黄竹林。Thawd de ted de phiel-e ced.)这样一种形式,数词+名词+动词,动词+数词+名词,只在内容的部分上做了一个替换,如改为“一枝树枝掉下来,变成了一对松鼠”。再加上后两句的陈述,不会影响史诗整体段落的说唱,反而增加了一点趣味。

形式二:AB——CD,第一句和第二句对应,第三句和第四句对应。诗讲究对仗,就如太极里的阴阳相对一样,在《牡帕密帕》中就有很多阴阳相对,如:天——地,金——银,手——脚,大——小,男——女,伙子——姑娘,白米饭——红米饭,太阳——月亮……

例:

厄雅开始想事情,莎雅开始想主意。反反复复想七年,前前后后有九年。……想出一个办法,想得一个主意。想要造一个天,想要造一个地。

(汉语)(拉祜话)

厄雅心是银子心,Xeul yad ni ma phu ni ma,莎雅心是金子心。Sha yad ni ma shi ni ma.

厄雅搓出了手汗,Xeul yad lar kal lar mid shot,莎雅搓出了脚汗。④Sha yad kheu kal kheu mid

shot.⑤

……

厄雅搓出手汗,莎雅搓出脚汗。又造出树种,又造出竹种。

手汗——树种,脚汗——竹种,这种相互对照的形式,在诗歌内容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天地万物间两两相对的规律呈现在我们面前,听起来也是有一定想象规律的。

形式三:一种是ABCD统一,这种形式的句子的特点是四个句子的句式都一样,诗句的头韵是相同的,是一种重复分类,如《牡帕密帕》在分季节中给日子取名字:“属猪完了是属鼠,属鼠完了是属牛,属牛完了是属虎,属虎完了是属兔。……”这种形式的诗句给人印象深刻,在一次次的重复中,加深了人们的记忆,也便于在说唱时形成一种有规律的韵律,使说唱者能顺溜地表达出来,同时听者听起来也感觉舒服悦耳。

例:

一棵……一棵……一棵……一棵……(汉语)

Teddaw……Teddaw……Teddaw……Ted daw……(拉祜话)

(汉语)(拉祜话)

做一对扎玉娜玉,Cal i na i ted cie feul,

做一对扎罗娜罗。Cal lawl na lawl ted cie feul.做一对扎莫娜莫,Cal mawr na mawr ted cie feul,做一对扎卓娜卓。Cal caw na caw ted cie feul.⑥

另一种是A、B、C、D叙述,如:“是蛇把灾难传给人,人的好处它得到了。所以蛇大了你不会死,脱层皮后又复生。”

其他形式:

A——BCD总分:

一对……守住……流了……流满……

(汉语)(拉祜话)房子盖三格,Yel ma te ve shiet kal te,一格设火塘,Ted kal a mil cie liel keul.一格放谷种,Ted kal cad yawd dawl yawd tie,一格置神桌。⑦Ted kal xeul sheur qa sheur tie.⑧

ABC——D分总:

水沟……水沟……水沟……弯弯曲曲……(头韵重复)

(汉语)(拉祜话)从坝尾烧到坝头,Tiq sit shiet cawt meul a lie,

从箐底烧到箐头。Mud haw shiet dawd meut ve ced.从山脚烧到山头,A mil eul jad ve pa taw,

地火越烧火越大。⑨Lawq pa shiad mal tor ve ced.⑩

以上这两种形式的诗句是一种互补,就好像是总分、分总的叙述方式,在结构上是整齐的,在内容上是有序发展的。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形式,都为史诗的结构语言在表达形式上增加了丰富的内容,同时也将语义放置在了规整的形式中去口述,头韵的形式相同,增强了语言的形式感和节奏感。

例如另一种长段式的追问,厄莎在找葫芦的路上把一些动植物的功能作用也一并带述了。如:

追到青菜萝卜地,去问青菜和萝卜,看见大葫芦没有,青菜萝卜哄厄雅。莎雅很生气地说:“将来拿你来煮了吃。”

追到李子林,去问李子树,看见大葫芦没有,李子树告诉厄雅,葫芦从这里滚去,可惜无手没法拿。莎雅听了很高兴:“将来拿你当年花。”……

这样的形式让史诗中厄莎的神权显得更加厉害,也把史诗的结构拉长了,在演绎时更加考验传承人的记忆能力。诗歌的形式多样化,在史诗的传唱中也显得有趣。有的小节在前三句用了相同的肯定句式,而在最后一句使用了否定句式;又有的在字词上稍作改动,如“寻”和“追”,“去问”和“就去问”;有的又用了问句和是字句的形式来表达,如“那个踩断葫芦藤”,“是马鹿吓着我”;又有的是承上启下地顺接了诗句,如:“厄雅问野牛,野牛回答说”等。

构成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有共同的群体语言。语言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其语意蕴藏着深层的文化元素,内含着民族的心理趋向和感情认同,作为文化符号和载体的语言,其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基本形式,正如诗歌是言语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史诗《牡帕密帕》一直以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延续至今,这是它贯穿始终的一个传承特点,也是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条件。传唱本身就是一种技艺,而且口头传承的这种技艺和文化的传承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兼容的。《牡帕密帕》对文化的传承主要表现在通过言语活动,把本民族的精神需要灌输到人们的心理;将传统的知识经验利用口传这一行为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在对传统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教授人们各种信息技能,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中有依据和指导。

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口承文化史诗,它不但具有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艺术形式上的美感,而这种美感是通过语言和文本的描绘提炼出来的。声音稍纵即逝,记住它的最好办法是在言语活动中挖掘出它的规律和特点,正如我们分析文学作品一样,将历史经验放置于诗歌这个语义场中去学习,才能抓住它的特点。跟一般的诗歌不一样,史诗的篇幅较长,内容繁杂,可是同样它们在结构形式上都有着押韵、对仗等特点。正是史诗中的程式特点——重复、符号、韵律等突出了史诗的口唱美感,不仅加强了传承者在演唱和记忆过程中的技巧能力,而且使继承者在听觉效果上明晰得多,增强了相互的理解。

综上所述,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语言特点。作为沟通的语言文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而解读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你会发现它有自己独特的程式规律可循,也正是这些语言文字的结构特点使得文学作品的艺术韵味更加浓厚。

①朝戈金、巴莫曲布嫫:《“口头程式理论”(Oral-Formulaic Theory)》,《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6期。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澜沧县文化局编:《拉祜族民间诗歌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2页,第36—38页,第3页,第3页,第3页,第93页,第111页,第95页,第113页。

[1]澜沧县文化局编.拉祜族民间诗歌集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1-390,1-295.

[2]王亚南.口承文化论:云南无文字民族古风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3]张海珍,李娅玲.普洱民族文化概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4]雷波,刘劲荣.拉祜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5]张晓松,李根.拉祜族神话史诗《牡帕密帕》的文化特点[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18(5).

[6]尹虎彬.口头传统史诗的内涵和特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3).

[7]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2003(7).

[8]朝戈金,巴莫曲布嫫.“口头程式理论”(Oral-Formulaic Theory)[J].民间文化论坛,2004(6).

作者:张涵,硕士,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艺术学、艺术人类学。

编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拉祜族程式史诗
增程式电动汽车能耗仿真分析
英雄史诗音乐的风格构成与结构程式——以史诗《江格尔》五首曲调为例
从“嘎么阔”到“歌”——拉祜族音乐概念系统的变迁
增程式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参数匹配
中国市场增程式电动汽车研究
大地史诗——大运河
歌舞文化对拉祜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影响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梵克雅宝再现艺术史诗
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