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荷花淀派的特点
——以孙犁小说为例

2015-01-28 07:21王楠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33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
关键词:荷花淀孙犁白洋淀

⊙王楠[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33]

浅论荷花淀派的特点
——以孙犁小说为例

⊙王楠[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33]

荷花淀派缘起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和延安,形成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津、京、保三角地带,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的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多以白洋淀为背景,具有“美的极致”、内容自然、语言简洁、情感细腻的特点,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荷花淀派孙犁美的极致

致力于挖掘和表现生活中的美,是荷花淀派的一个特点。孙犁说“人天生就是喜欢美的”①,他便以美的观点来看人,他“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他的作品通过描写农民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表现了“真善美的极致”。②孙犁也正是因为有如此想法,才能写出“美的极致”,《荷花淀》整篇都以热烈的感情对荷花淀农村的美做了诗意的描写,一望无垠的芦苇、清新的荷花、大片的苇塘结合在一起,传递出女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写女人编席子时,“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③。孙犁把女人的日常劳动写得不那么枯燥,并且将农村夜晚的安静灵动之美与那份独有的舒适安逸的性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写女人们划着小船想去找他们的丈夫却被日本鬼子的大船发现并追赶时,“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像离开了的一条打跳的梭鱼”④。用“打跳的梭鱼”比喻她们划船划得快,是非常贴切的,如若不是生长在白洋淀定不会动作如此娴熟,作者写出了青年妇女的动作之美;“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梆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处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⑤这是孙犁描写的战斗场面,没有太复杂,但战斗又是紧张残酷的,只不过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出来,而是通过耳边的一排枪和周围野鸭的起飞侧面烘托了出来,之后又写荷花,荷花又变成人了。是真的变成人了,还是人们躲藏在荷花下,利用这天然的屏障打起了伏击战?这也是孙犁“美的极致”文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充满着诗情画意,荷花变成了女人们的心上人,他们打跑了鬼子,救了她们,人民的战斗不就是这样的吗?丈夫保护妻子,战斗后更是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见到自己丈夫的喜悦。又如《芦花荡》中,“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⑥此情此景,又是“美的极致”的体现,这样一只水鸟仿佛也与人民站在同一条抗日战线上,它被赋予民族的感情,表现出孙犁的革命激情。

所谓“美的极致”更是对所用字词的锤炼,简洁的话语表达丰富的内容,但却不显得生硬刻板,而是不着痕迹的。《荷花淀》中女人编席就是代表:“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润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⑦短短的一句话既写出了苇眉子的特点,又写出了女人们的情态,还饱含着地域特点,充满诗情画意,将女人的美和环境的美结合到一起,尤其是“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更写出了“美的极致”。水生和妻子告别的场景也是简洁的,当“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⑧。一个娴熟的编席女人是不可能被苇席子划破手的,但女人当时的心情明显是起伏了,她肯定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水生,通过“小声”“震动”表现出了水生的不安、妻子的吃惊等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当水生说到“第一个举手报了名”时,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对话只有短短的十五个字,动作神态也只是“低着头”,却准确地表达了人物当时的心理,女人是怨水生积极的,因为这是由爱生出的担心,这种怨爱交织的复杂情感就通过短句叙述了出来。再如《嘱咐》中,描写女人在见到八年未回家的水生时的场景:“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去抽抽打打地哭了。”⑨由怔到笑,由笑再到哭,久别重逢的复杂心情,寥寥数语就表达得非常传神,刻画的女人形象也非常逼真。

荷派是深深扎根于生活土壤的,孙犁又长期生活在冀中,但写战争并非是孙犁之所长,因此他所写的内容多是战时人民的日常生活,通过一次回家、一次战斗、一次事件等日常生活的挖掘来表现革命。人物简单,比如撑船老头、女人;景物平凡,比如鱼鹰、苇子;情节也是常见的,女人编席子,躲避鬼子。他的特点就是自然,写着周围的生活,说着流畅的话语,整个战争场景并没有多么激烈,所有的叙述都是自然简洁的,给人一种明快、清新之感。孙犁自己也说《荷花淀》所描写的“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是“所有离家抗日战士的感情,所有送走自己儿子、丈夫的人们的感情”。⑩在《琴和箫》中,“我们又在白洋淀里集合了。已经是初秋,稻子比往年分外好,漫天漫野的沉重低垂的稻穗。在田埂上走过,稻穗扫着我的腿,我就像每逢跳到那些交通沟里一样,觉得振奋了。”⑪这段语言描写丝毫看不出孙犁正经历着敌人的拉网战,稻子、稻穗、田埂感觉就像是在描写秋天,它优美,它喜悦,甚至振奋,既有静态的稻穗描写,又有动态的人物描摹。“我重新看见了那无底洞一样的苇地,一丈多高的苇子全吐出荻花,到处有苇喳子鸟的噪叫,我们把裤脚卷得高高的,不分昼夜在泥泞里转动,战斗的士兵们,静静地机警地在那里面出没,简直没有声响,苇叶划破他们的脸皮,蔓延的草绊住了腿脚,他们轻轻地把它挪开了。”⑫苇地、苇子、荻花、苇喳子鸟、苇叶,这一样样事物全是对白洋淀的描写,给紧张的战斗带来了短暂的轻松,士兵们好似害怕伤害到这些植物一样,还“轻轻地”挪开他们,语言非常的自然柔美,犹如清风拂面,整个场景都是舒展的。孙犁的小说毫无虚伪之情,质朴地表现事物、表达感情是他的一贯作风,没有华丽的工笔,而只是白描,真正做到了“极炼不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⑬。

孙犁情感的表达是细腻多情的,孙犁曾说过:“我的语言,像吸吮乳汁一样,最早得自母亲。母亲的语言,对我的文学创作影响最大。母亲的故去,我的语言的乳汁,几乎断绝,其次是我童年结发的妻子,她的语言,是我的第二个语言源泉。”⑭因此,就不难理解孙犁小说的细腻之处了,孙犁的小说基本属于阴柔之美,不以气势胜,而以情韵胜,它是柔中带刚,于细腻委婉中蕴藏一股不可征服的力量。抒情的叙事出现在很多作品中。《碑》的结尾当十几位战士牺牲在河上后,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都要到那个地方去撒网,老人撒网并不是为了打鱼,而是期待着能把战士们的魂灵打捞上来,“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常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⑮。作者心中的悲怆之情通过老人悲壮的举动跃然纸上。在表达爱情方面,孙犁也是另辟蹊径的,在《荷花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水生与女人这一对小夫妻的恩爱与不舍,但小说中并没有用大段的情话来表达爱情,而是通过描写劳动妇女来突出那个时代的爱情,水乡女性具有温婉如水的气质,她们性情淳朴,不扭捏不造作,一边担心自己的丈夫参战,但一边又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她们有她们的信念,她们理解丈夫对为之流血的事业的热爱,让读者感受到了那平淡安心又不乏激情的情感。有时,当作者的感情激动不已时,就会直接书写主观情感,《纪念》结尾,小鸭的母亲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士送水,“我”的心弦震动了:“我的责任是什么?我问着自己。”这种情感也是作者自己的情感,只不过是通过主人公之口说了出来,更增添了整个作品的抒情气息。

孙犁虽然处在战争年代,但他的小说却保持着一贯的风格,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景为背景,用简洁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将农村的日常生活和战斗生活相结合,充满诗情画意,更是“美的极致”,虽然一切都看似很平淡,但在这平淡之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反映了人物内心的起伏、命运的转圜。

①②孙犁:《秀露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页,第119页。

③④⑤⑥⑦⑧⑨⑪⑫⑮冯健男:《荷花淀派作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第9页,第9页,第18页,第21页,第13页,第14页,第40页,第5页,第5页,第37页。

⑩孙犁:《关于〈荷花淀〉的写作》,《晚华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年8月版,第87—88页。

⑬刘熙载:《艺概注稿》,中华书局2014年2月版,第52页。

⑭孙犁:《孙犁文集·自序》,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1]冯健男.荷花淀派作品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孙犁研究专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3]陈丽.诗情·画意,柔美的歌——《荷花淀》语言艺术赏析[J].山东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

[4]谢永红.浅析孙犁小说的语言特色[J].现代语文,2011(16).

[5]王卫华.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J].作家,2012(8).

作者:王楠,辽宁师范大学2013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爱好写作,《华夏的符号》曾获得辽宁省大连市征文三等奖。

编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荷花淀孙犁白洋淀
爱书惜书的孙犁——读《书衣文录全编》有感
雄安两赋
白洋淀深冬挖藕人
晚年孙犁
探究“水生嫂无名现象”的普泛性
湖畔派与中国“荷花淀”派生态观之比较
游移于隐藏与揭示之间——论孙犁的“芸斋小说”
《荷花淀》情节构思指瑕
作家孙犁的“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