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韵俚语及其转隐喻认知模型

2015-01-29 02:37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俚语押韵指代

詹 静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如果英国人说“Come to my Mickey and meet with the trouble”,你能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吗?实际上,这是英国的一种俚语,有着一五十多年历史的同韵俚语。该俚语起源并流行于英国,俚语与意义之间靠押韵构建关系,该俚语在其他国家的英语使用者和学习者中鲜为人知。然而,作为英国及少数英语使用国(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的特有俚语,同韵俚语的巧妙构建和使用体现了英国人(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的认知方式和现实体验。当英国人用“troubleand strife”(或它的常用缩略形式“trouble”)指代“wife”的时候,该同韵俚语背后除了简单的音韵联系外,还反映了使用者在俚语构建和概念化的过程中怎样的认知模式呢?本论文以同韵俚语为研究对象,从俚语的内部构建方式探讨俚语背后反映的英国人的认知模式。

一、同韵俚语

同韵俚语最先于1859年以系统的代码形式出现在《俚语词典》里。作为最早的同韵俚语记载文献,《俚语词典》收录了一些用押韵的方式来替换单词或短语的晦涩表达,并介绍了同韵俚语的起源。最早的同韵俚语是伦敦的下层阶级(包括小贩、乞丐、小偷、罪犯等)创造的,为了行骗、逃避耳目,他们创造性地使用了这一难懂的密语。同韵俚语起源于16世纪,盛行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它成为了当时伦敦底层人士的标志,也给他们艰苦窘迫的日子带来了些许娱乐,尤其是伦敦街头叫卖的小贩们把这韵味十足的语言推广开了,甚至流行到了英国的其他很多地方。到20世纪初,借助电视、戏剧等媒体形式以及英国流放罪犯和水军的迁移,同韵俚语又传到了澳大利亚和美国。作为一种文字游戏,同韵俚语有其独有的构建方式和语言效果。

同韵俚语构建方式不止一种,但究其根本,主要是通过押韵的方式把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原词替换为另一词组(常为两个单词构成一词组)。该词组中有一个单词与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原词同韵,但往往省略,说话人有意只使用这一词组中的另一个看似不相干的单词,使俚语显得更为隐晦。

The removal man asked him if a sofa was to go up the apples.

Shesat down in an armchair and crossed her bacon.They refuse tomarket their Britney and haveno label on their bottles.

这三句话中,apples代替 stairs,bacon代表 legs,Britney指的是beers,因为apples and pears这一词组中pears与stairs押韵,词组bacon and eggs中eggs与legs同韵,beers和Britney Spears押韵。

同韵俚语和一般的英语俚语不同,有其特有的押韵特点。再者,同韵俚语起源于英国伦敦,自然带有伦敦口音。因而,一些同韵俚语的押韵构建并未严格按照标准的英语国际音标。比如,“someone ishavingabubblebath with you”这句话中的同韵俚语“having a bubble bath”相当于“having a laugh”,因为在伦敦英语中bath[ba:rf]与laugh同韵。伦敦口音是同韵俚语的语音特点,其词性方面的特点表现为多为名词。名词作为人们在理解和认知外部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最广泛、作用最显著的一类词,在同韵俚语的词汇表中也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同韵俚语的词汇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物事件、物品需求、行为举止、社会关系等等。同韵俚语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对同一意思的表达有很多俚语的选择。首先,同韵俚语的使用者除了英国人还有澳大利亚人和美国人,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意思的表达选择了不同的俚语。其次,同一国家的人因为外部世界不同、认知不同,在好多词义的表达上也不只用了一种俚语。同韵俚语的这一特点更增加了其语言的隐晦性。

二、认知转隐喻

认知语言学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尤其是自Lakoff和Johnson(1980)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问世开始,中外学者从认知学的角度展开了大量的关于隐喻的研究,甚至引发了一场“隐喻革命”。隐喻不再是亚里士多德学派认为的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隐喻更是人类在概念判断、逻辑推理、分类整理等一系列认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相似性建立两个概念域的关系来帮助人们拓展认知,用此物代替彼物。

与隐喻相比,人们对转喻的研究认识也经历了从修辞方式到思维、认知方式的转变。转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最先也是Lakoff和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的。认知语言学家在区分隐喻和转喻时,分析了两者很多的相同点和差异处。笔者在总结这些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提出,这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认知机制。隐喻是属于不同域的两个概念之间的部分映射,而转喻是同一域的两个概念之间的映射。隐喻中,两个概念之间是靠相似性来形成映射构建的,而转喻中的映射是靠邻近关系来构建的。笔者发现,同韵俚语在俚语和其表达的词义上有着复杂的映射关系,充分体现了英国人在创造这一俚语时转喻、隐喻两种机制并用的认知过程。

三、同韵俚语的转隐喻认知模型

以同韵俚语“soap and lather”指代“father”为例,前者指物,后者指人,两个表达属于不同的概念域。两者是通过语音上的相似性即“lather”和“father”押韵来建立联系的,而为了增加同韵俚语的隐晦性,一般仅用词组中非押韵的词即“soap”来直接指代“father”。语音上相似性的构建反映了同韵俚语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认知过程中运用到的隐喻机制。俚语词组“soap and lather”中两个单词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概念域,二者显然是邻近关系。因而,用俚语“soap”来指代“father”,是通过“lather”与前者的邻近性、与后者的相似性来完成整个映射过程的,分别体现了认知转喻和隐喻机制,笔者统称为转隐喻机制,并勾画了以下的图形作为同韵俚语的认知转隐喻模型。

图1 同韵俚语的认知转隐喻模型

在英国人的认知机制里,用同韵俚语A来代替真正含义B,是通过俚语A中的词b与原词B在语义上的相似性即押韵,将俚语A中与词b邻近的词a(a与b构成一个常用词组或短语)联系到了一起,完成了a指代B的映射过程。这一涉及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过程,通过图1的显示更加清晰。以下列出了同韵俚语的一些例子,可替换到图1的模型中,有助于加深对同韵俚语及其认知转隐喻模型的认识。

表1 同韵俚语例子

通过研究同韵俚语的起源、结构、特点,本文在对同韵俚语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同韵俚语背后反映的英国人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认知隐喻、转喻机制,提出了同韵俚语的转隐喻认知模型。该认知模型直观地反映了同韵俚语中俚语词与押韵词之间邻近、押韵词与真正含义之间相似的联系。正是这两种联系形成了同韵俚语转喻和隐喻的映射机制,才有了英国人用A指代B的特有俚语。

[1]Ayto J.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Rhyming Sla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Goossens L.Metaphtonymy: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expressions of linguistic action[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8,4(1).

[3]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克罗夫特,克鲁斯.认知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罗赞.英语中借代现象的认知分析[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张辉,卢卫中.认知转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俚语押韵指代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押韵押出韵味儿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为什么俚语透漏的信息比你以为的更多? 精读
课堂重地,俚语免入?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我给小鸡起名字
Watch Out
50个关于午夜狂欢的俚语表达
俗联多趣味 俚语也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