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要与群众打成一片

2015-01-30 16:47江学科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3期
关键词:群众利益新闻报道笔者

□江学科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秦皇岛066000)

记者要与群众打成一片

□江学科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秦皇岛066000)

自我定位:记者是人民一员

记者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新闻采写工作的重要性。这对记者提出了很多职业要求,比如过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怕苦和累的精神等等,但首要的、最基础的一点却是准确的自我定位:记者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

记者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就要求其必须把自己置身于人民中间,而不是旁观者,好记者应该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笔者刚入行时,经常跟随老记者外出采访,发现老记者们走到哪里都有朋友、熟人,走到哪里都受到欢迎,采访起来十分顺利。现在想来,正是由于他们多年来平易近人,不摆记者架子,与群众关系密切,才一步步打开了良好的工作局面。笔者曾经从事多年的农村报道工作,经常接触农民群众,深知群众是朴实善良的,有时一点点的关心他们就会铭记一辈子。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的生活目标依然是那样朴实无华:多挣钱,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面对他们,记者没有理由不俯下身子。新闻界前辈早就给我们做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表率。他们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保持了一名普通劳动者的本色。他们真正是拿起笔杆子能写稿,拿起锄头能干活儿的“好把式”,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记者。也正因为此,他们采写的新闻才真实可信、生动感人,展示了各行各业群众火热的生产实践与丰富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与真实情感,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到了积极作用。

态度鲜明:为人民利益着想

好记者受人尊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所采写的新闻报道有强大公信力与影响力。它对各部门、单位工作的改进、群众利益的实现与维护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记者必须明白采写报道是为了什么,自己的报道为谁而写。这是检验记者观点立场的重要标尺。

人们常说,新闻报道是为了党委、政府的上情下达,记者是为了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鼓与呼。我想说,党委、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与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其工作大局就是千方百计实现这个目标。因此,一些记者把为党做事与为人民做事割裂开是不对的。记者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实现与维护人民利益,这一点必须牢记。记者在每一次采访中,都必须首先明确采访的目的、进而谋划采访方式,对采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预判等等,以保证采访的高质量。在写稿时,要仔细斟酌字句,力争用最恰当、最具感染力的文字突出主题,体现党的主张与人民呼声、上级要求与基层实践的结合,让新闻报道见报后能够引起群众的共鸣与反响,促进主要或者某项工作的进展和某个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的报道,对于群众来说才是有用的,才能树立记者在群众当中的威信。

笔者曾经在一次赴农村采访结束后偶遇几位农民,他们听说笔者的记者身份,忍不住向笔者反映村里电线杆架设过低妨碍庄稼生长的情况,并带领笔者实地查看。从他们的言行当中,笔者感到记者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他们非常信任记者,也希望记者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后来,笔者找到有关部门反映了他们的情况,最终促使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这次经历让笔者很欣慰,也引发了内心的思考:记者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是贯彻上级要求、指示,配合有关部门工作,还是为群众解决几件实实在在的难题。答案是:无论做什么,都要牢记群众利益大于天,不能为了采访而采访,要使报道的针对性更强,能切实对工作起到推动作用,甚至直接推动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因此,记者的报道必须摒弃空话、套话、大话,力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传达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讲述群众中间发生的寻常故事,反映群众所思所盼。只有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笔下才能流露真情,记者才称得上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调整角色:双手牵起党与群众

人们常说,做记者要做到牵起两头,一头是党委、政府,一头是人民群众。一方面及时正确地传达党委、政府的要求部署,把上级精神下达到基层一线;另一方面及时正确反映群众呼声,把群众的想法、动向、实际困难报告给上级。因此,记者被比作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个喉舌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在于记者能否摆正自身角色。

只有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推动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记者的职责就在于迅速地发现社会现实中积极的事物与消极的事物,并剖析其背后的真相,然后,通过报道展现出来。这样做的结果是,检验了党的主张在基层推行的效果,总结了群众积极探索的成果,发现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好的东西通过报道及时宣传推广出去,不好的东西通过报道及时揭露、纠正,并警示众人。在这里,新闻报道利用自身的传播功能,把大量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包括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在内的广大读者与观众。因此也可以说,媒体是党与群众思想和行动交集的体现。

媒体是“活的”,因为通过新闻报道的字里行间,读者能够了解一家媒体对待某个人、某件事、某种现象的态度,了解某位记者倾注在自己笔下的人、物、事件的真实情感。这些会影响到读者,确切说影响到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记者是两者的通讯员,但不是被动地“送信”,而是主动把双方各自的想法与行动以生动灵活的方式传递给对方。记者经常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接触面广,能够了解很多党委、政府不了解的真实情况,也能够发现基层一线的先进经验和错误、缺点以及困难、疑惑。因此,记者这个通讯员传递的信息含金量应该是很高的。记者应该有意识地安排采访事宜,尽可能深入全面,尽量掌握更多更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写出好稿件奠定好基础,即使一时写不成稿件,也积累了素材,了解了情况,有些重要情况可以向党委、政府及时汇报,同样可以起到促进问题解决,促进发展的作用。

记者看似“神通广大”,那是人民群众认可、支持的结果。记者每每受人尊敬,那是人民群众理解、信任的结果。记者时常妙笔生花,那是站位党委工作大局、胸怀人民群众利益的结果。记者,一个每天面对挑战的职业,只有植根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才能一往无前,有所作为。■

(本栏编辑:尚志鹏)

猜你喜欢
群众利益新闻报道笔者
老师,别走……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在275起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例中,这些问题最突出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当好群众利益的代言人
群众利益无小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巡回接访直通车走进处鹤村
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典型表现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