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采写之我见

2015-01-30 17:58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南阳对象笔者

□ 洪 塔

(南阳日报社,河南 南阳 473000)

人物专访是对采访对象即所要采访的新闻人物进行专题性访问,并进行纪实性报道的一种体裁,起到宣传人物、分享知识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起到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各地媒体大多会开设人物专访的栏目,其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强调可关注性,具有突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深受读者的喜爱。

如何采写好人物专访?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挖掘“蓝海”底气足

蓝海,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指的是未知的市场空间。采访前,记者要做好准备工作,了解专访对象的相关背景,找准富有吸引力的“由头”,设计访谈要点,尽可能制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挖掘别人没有写过、读者想要知道的方面,即挖掘人物专访的“蓝海”。

2012年,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在河南省南阳市召开,《南阳日报》推出了系列人物专访栏目,笔者接到任务:专访意大利阿斯蒂市副市长戴维德·阿莱。戴维德·阿莱是受邀前来参加农运会开幕式的。笔者接到任务后,首先大量查阅了戴维德·阿莱本人以及阿斯蒂市的相关资料,然后开始思考专访的新闻点。了解到阿斯蒂和南阳一样,都是历史悠久的城市,是意大利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盛产葡萄酒,两个城市的文化有相同之处,于是计划以城市文化为切入点,并提出南阳印象的问题,对外国人眼中的南阳进行描述。并拿着设计的要点请教英语专业人士,在这样的前提下,专访进行得很成功,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走”是写出好新闻的前提

所谓“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深入现场采访最能调动新闻触觉,获得意想不到的鲜活素材。同行们都熟悉一句话:好新闻是走出来的。走,是写出好新闻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的内在精神。2011年以来,新闻战线组织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南阳日报社“走转改”经验还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

笔者在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参与《南阳日报》救助贫困大学生特别行动系列报道。本次活动先后走访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刘庄村、潦河坡镇,新野县溧河镇、歪子镇、王庄镇、五星镇,内乡县城关镇,南召县等基层村镇,共采访贫困大学生500余人次。在采访过程中,很多时候,由于村镇交通条件不好,需要花费大半天时间才能到达;有的学生家住山坡,需要背着设备徒步爬山,甚至翻越山头,且采访都是在暑假期间,天气炎热,非常辛苦。然而,正是有了这辛苦,才使笔者感受到山区学生求学的不易。正是有了这辛苦,才能看到采访对象真实的家庭情况,当面对面进行采访时,会有更多的灵感,进而将人物刻画得更真实具体。报道发表后,得到了南阳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纷纷联系报社,为贫困大学生进行捐款捐物。

打开采访对象的“心锁”

专访访问技巧多种多样,但不变的是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锁,做出精彩的专访。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采访对象,都应尽快消除对方的陌生感和心理距离,将自己融入采访对象的生活和情感中,也使受访者向记者敞开心扉,有效充分地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著名演员濮存昕在接受《南方周末》人物专访后说:“以后不再接受任何专访,我想说的话在《南方周末》都说完了”。这就是人物专访一个优秀的例子。作为职业新闻人,需要有客观冷静的职业素养和感性的道德关怀,能够敏锐地察觉到采访对象情绪的变化。在提问时多用商量、探讨的口吻,开放式的语言,给受访者充裕的时间和思维空间。

2013年,笔者采访一名残疾男孩,他性格内向,话很少,刚开始并不愿意多说。对于这位特殊的采访对象,刚开始笔者不知道如何与他沟通,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男孩来说,不幸失去双腿的时候,该承受了多大的打击呀,笔者担心采访的方式不恰当,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所以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方式,尽量不去触摸他内心的痛楚,跟他聊天,拉家常,畅谈未来人生。在聊天过程中,男孩和笔者也逐渐熟悉起来,笔者便有意地启发和引导,他慢慢进入了采访状态,把他的故事和经历说给笔者听,从而使这期新闻采访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细微刻画引共鸣

抓住体现人物个性的细节并予以生动再现,是对人物专访记者专业素养的考验。美国著名记者杰克·海顿说:“要注意访问对象的外表、衣着、语调和举止风貌,这些方面的观察能使访问记增色。”既有环境的描述,又有肖像的简练勾勒,还有真实生动的对话。但应注意的是:细微刻画并非记者个人感受,而是客观揭示人物的精神实质,将采访对象写活,引起读者共鸣。

在对高速公路夜班收费员进行专访后,笔者这样写道:“冬日的夜晚很漫长,寒风凛冽,高速公路收费站小小的三尺岗亭里,一个个端坐的身影,微笑着面对来自各方的司乘人员,一句句“您好”、“谢谢”、“祝您一路顺风”,温暖着司乘人员的心。简单的语言,顿时使人物活了,也很好地揭示了报道的精髓。

人物专访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透过人物展现着社会的状态,时代的发展和走向。记者的职业经验、文化素养、思想认识不同,人物专访的采写效果就会有不同。不断提高新闻业务水平,不断总结和感悟,写出让读者喜爱、无愧新闻工作者职业、符合时代特点的人物专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关玉国.“走”是新闻的内在精神[J],新闻战线,2013(8).

[2](美)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181.

[3]洪塔.高速公路夜班收费员:每晚问候数千遍,挥手挥到胳膊酸[N].南阳日报,2014-01-08(B2)

猜你喜欢
南阳对象笔者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