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侧”到“供给侧”

2015-01-30 18:53
浙江经济 2015年23期
关键词:需求侧红利供给

从“需求侧”到“供给侧”

从“需求侧”到“供给侧”,并不是说不再关注“投资、出口和消费”,而是管理经济的方式在本质上有所转变

在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表述被认为是决策层的经济判断和治理思路出现调整。从“需求侧”到“供给侧”,并不是说不再关注“投资、出口和消费”,而是其管理经济的方式在本质上有所转变。

——从被动到主动,经济增长认知从注重外延式拉动转向更为注重内在动力。过去,产出规模是由劳动力、资本、土地、能源等要素投入决定的,销售规模由国内外市场需求决定的,发展方向是由政策导向决定的,作为微观群体的企业或者个人在生产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极少。从“需求侧”到“供给侧”,改变了原先被动的外部依赖转向主动型的内生增长模式,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设定发展方向、创新发展,力争供给创造需求。

——从短期到长期,经济增长模式从注重短期高速发展转向更为注重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过去,国内管理经济的方式是更加追求高增长,从1978年至2014年的30多年里,GDP年均增速高达12.8%。当近年来经济增速降至8%左右的时候,全社会都有一定程度的恐慌,担忧中国经济会否“硬着陆”,甚至出现“中国经济将出现断崖式下跌”的评论,而这正是“唯GDP论”的后遗症。从“需求侧”到“供给侧”,改变了对经济增长速度过度追求,更加注重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内部的协调、均衡和健康。

——从宏观到微观,经济增长主体从注重政府作用转向更为注重企业个体。过去,中国经济可以说是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例如国际金融危机后推行的扩大内需、扩大投资等。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的主体从政府转向市场。从“需求侧”到“供给侧”,调控思路要从“看得见的手”向“看不见的手”转变,从注重政府的作用向培养企业个体活力转变,政府将更多发挥“搭台”的作用,为“唱戏”的企业主角服务。

由上可见,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的改变,是经济管理方式本质上的转变,其对应的就是要素利用效率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一个服务型政府。也就是说,下一阶段更要重视“供给端”的“三大发动机”——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和深化改革。

在要素层面,随着资源要素瓶颈的日益突出以及新增劳动力红利的缺失,不管是劳动力、土地、能源还是资本都没有继续大规模扩张的可能性,亟需从数量要红利向从结构和质量要红利,而技术和人才仍是其中具有大规模投入空间的要素。要以创新为核心,通过创新提升技术实力、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让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人才红利为基础,通过教育培训改革,让人力资本实现质的跨越。

在结构层面,如果说过去30多年是以高速增长来应对社会经济中出现的问题,那么“供给侧动力”下必须解决结构优化问题,着力构建更为均衡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以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核心,打造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两端攀升的产业结构。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县域经济和新型城市化建设,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制度层面,“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尽快完成现代金融、产业、财税等制度体系的建立,放松管制,打破垄断,加快政府行为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一个“供给侧”下的政府应是一个简政放权的政府,“一个更加简政放权的政府可以运用自身所长,做好宏观经济调控者、公平竞争的有效监督者、改革的推动者,并在系统性风险冒头时果断加以应对”。

猜你喜欢
需求侧红利供给
健康红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流通发展新常态下的“需求侧”改革思考
探索提升业扩报装服务水平的管理办法
让民营医院共享政策红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科技体改:“创新红利”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