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PBL教学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启示

2015-01-31 13:17刘颖珊夏欧东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生导师

刘颖珊,田 京,夏欧东,佟 矿

(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000)

国外PBL教学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启示

刘颖珊1,田 京1,夏欧东1,佟 矿2*

(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000)

PBL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相比有显著优越性。作为西方医学主流教学模式,PBL教学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深入解读国外医学PBL教学,了解其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以期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PBL教学;医学教育;启示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为学习模式,培养医学生批判思维与科研创新能力的成熟教学模式。

一、医学PBL教学的起源及特点

(一)医学PBL教学的诞生背景与发展历程。

1969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结合小组学习和临床教案两种形式融合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轴的教育理念,即PBL教学,掀起了近代高等医学教育的潮流。随后,PBL迅速在欧美得到全面推广,逐渐完善,形成完整、科学、成熟的教学模式[1]。随着医学教育改革和医疗环境的改变,PBL因其在理念、模式和能力培养效果等方面的独到优势越发受到我国教育领域的青睐,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

(二)医学PBL教学的主要特点。

关于医学PBL的特点,国内外学者意见纷纭。本文根据PBL“问题、自主学习、导师辅导小组学习”三个关键组成部分作出概括如下。

1.问题激发学习过程与动力。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体”的教育方式不同,医学PBL教学侧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起点,学生通过查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在深入学习过程中,他们会发现仍然需要学习的新问题,各种问题是学到知识的起点,并且是支撑他们积极参与自身学习过程的原动力。问题在PBL中的应用和灵活思考,令PBL成为一个前后关联的过程[2],引导学生的探索行为。

2.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奠定终身学习基础。PBL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学习者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者素质的教育目标。PBL中的自主学习发生于小组讨论确定就所需的知识分工后,在此过程期间,组员完全按照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进行信息的进行信息的搜集、分析、归纳、总结[3],实现新旧知识的内化、整合,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另外,PBL 通常需要学生在固定期限内筛选大量文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真实问题解决的实践机会,锻炼他们快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做准备。

3.师生与生生合作实现学习过程。导师在PBL中承担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其启发性的问题有效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互享自主学习阶段与问题解决过程的收获,并在与学生互动中了解学习进度,不断调整。PBL提倡生生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聆听他人观点、表达自己理念的公开化平台,从而刺激学习。同时,团队的共同利益促进了各成员互相帮助,发挥最大的努力。学生在PBL中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实现知识获得、技能训练、思维发展,实现更高效的学习过程。

二、国外医学PBL教学的研究进展

根据McMaster大学医学院的PBL经验,Schmidt(1983)把PBL课程实施归纳成为“七步跨越”(Seven Jump)经典模型[4]。国外学者就经典模型实施过程中的“导师辅导小组分享是否有效;小组学习的参与程度是否令人满意;问题呈现与解答方案是否一致,学生在解答过程是否有其他收获”三个问题提出PBL改进模型。

(一)提升“导师辅导有效性”的改进模型。

经典PBL实施模型中,导师容易产生使用权威的典型行为。当导师在PBL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时,往往会造成小组中的紧张气氛和成员间的冲突,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在小组中起主导地位的导师会阻碍学习过程的进行,使PBL不可能具有自主学习的特点[5]。为了激发学生更好地进行PBL,PBL的实施应做到导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从导师控制转变成学生控制[6]。此外,能有效辅导的导师应该具有辨别学生准备状态、用学生语言进行建设性沟通的能力,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内在兴趣,从而延长自主学习时间和合作学习时间。据此,只有当导师真正认识到学生的情感需要与知识水平时,才能做到有效辅导。

(二)提高“小组参与度”的改进模型。

“小组参与”指学生真正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研究的意愿,是一种学习动机因素[7]。当小组参与度低时,小组成员易将PBL当成是一种仪式性活动,不能对问题进行应有深度的讨论,甚至难以启动先前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学习,问题的设计与呈现不能过于简单,否则学生不需要讨论就可以准确定义问题。同时,导师应提供一些真实的、开放的与临床相关联的问题,并适时对小组功能进行评价,学生会在更大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学习,显著提升认知水平。

(三)重视“过程生成性”的改进模型。

PBL的经典模型无法兼顾解答方案是否最优、规避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及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等情况。因此,国外学者改变将问题视为静态的和固定的线性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生成性。首先,与小组的初步讨论确定的问题的简单定义相比,自主学习环节后的小组深入讨论更能深入展示问题的新方面。随着对问题的持续深入了解,问题的解答方案亦不断完善。其次,改进的模型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归纳过程中的收获有利于下一次接触相似问题时更顺利解决而获得满足感,为自主学习提供更强烈的动机[5]。

三、国外PBL教学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模式还是“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占主导,PBL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在近年的医学教育期刊上,关于PBL的论文占了相当的份额。由此可知,我国PBL教学改革已从探索阶段进入反思完善阶段。面对PBL在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客观评估并提出积极的对策。因此,我国PBL教学在以下三方面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作出进一步完善。

(一)开展PBL教学必须进行课程整合。

随着我国医疗环境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对医学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越发不适应医学学科融合的需求,医学改革势在必行,而课程整合正是其中的核心。PBL顺应这种趋势,用问题将医学各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打破学科壁垒,达到课程整合的目的。国外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有以下的共同点:构建符合认知科学规律的跨学科的模块化课程计划;减少课程学时数,给学生个性化发展预留空间;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早期接触临床,基础与临床知识相互融合;在见习中加强合作能力培养[16]。

我国的课程整合和PBL起步都较晚,对课程整合PBL的观念较淡薄,缺乏顶层设计,实施方案亦存在局限性,尚未形成一个完整成熟的体系可供参考。因此,我国医学院校在实施课程整合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减少大课授课时间,解决课程内容重复、冗长的问题,使学生有足够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在真正实施前应做好课程设计与评估,帮助医学生站在更高角度去解析问题,使医学生逐步形成临床思维、科学探索精神及人文关怀。

(二)开展PBL教学必须因课制宜。

美国在引入PBL课程初期,绝大多数医学院只选择在适量课程适时采取PBL,从而实现平稳过渡。同样,我国亦应做到因课制宜,针对不同教学科目的不同教学单元灵活选择PBL等教学方法。研究表明,PBL运用到临床课程时效果更佳。因此,在临床课程中主要运用PBL,对需要牢固掌握的医学理论以大班授课形式穿插,以服务于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知识获取为前提,真正实现知识的牢固掌握与超值利用。

(三)开展PBL教学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我国传统医学教学内容重复,学习负担极大,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精力;传统考核方式易使学生习惯盲目背诵课本,缺乏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这必然对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产生负面作用。PBL对教学模式传统观念的改变,就是将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进行整合,以大课讲授、小组讨论、专题讨论、课堂展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形式呈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真正做到知识的从知到用。同时,采取理论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小组讨论课成绩等多元化考核方式,避免医学生低能效地背诵书本,有效引导自主学习,实现教学观念整体性和根本性的改变。

四、结 语

PBL教学有利于培养医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养成终生学习习惯,与现代医生培养要求一致。因此,医学PBL值得进一步探究与推广,引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步伐。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关注到我国正处于PBL的探索阶段,全套照搬国外经验并不可取,必须兼顾我国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模式,加快培养合格的师资力量,营造适合创新的教育氛围,才能使PBL在我国真正发展壮大。

[1]王素瑛.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在21世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5):1-2,9.

[2]Dolmans DH,De Grave W,Wolfhagen IH,van der Vleuten CP.Problem-based learning:future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J].Med Educ,2005,39(7):732-41.

[3]Shankar PR,Nandy A.Student feedback 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processes[J].Australas Med J,2014,7(12):522-9.

[4]GD Hendry GR,Harris J.Group problem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J].Med Teach,2003.

[5]丁晓蔚.国外“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研究及其对“研究性学习”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9.

[6]ten CO,Snell L,Mann K,Vermunt J.Orienting teaching toward the learning process[J].Acad Med,2004,79(3):219-28.

[7]宋向秋,肖 海,李志平.PBL教学法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7):96-97.

G642

A

1002-1701(2015)08-0021-02

2015-01

刘颖珊,女,临床医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8.011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V eraW an g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